“我們是少數民族,但我們的文化一點不小!” 40個烏蘭牧騎隊員撐起歌舞詩劇《山嶺上的人——鄂倫春》
“我們是少數民族,但我們的文化一點不小!”
原創民族歌舞詩劇《山嶺上的人——鄂倫春》劇照 劉海棟 攝
“走出那道山谷,大自然教會我們成長。大山和森林的交響,輝映著我們個性的剛強。感念著上蒼的豐厚賜予,我們要執著地走向前方。——啊,鄂倫春,永遠的鄂倫春!走過四季,地久天長。——啊,鄂倫春,永遠的鄂倫春!天宇之間,我們歌唱。 ”這是大型原創民族歌舞詩劇《山嶺上的人——鄂倫春》的主題曲《鄂倫春》 ,熾熱的民族情感,向上的民族精神,伴著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旋律,在國家大劇院戲劇場中彌漫升騰,這是日前鄂倫春自治旗烏蘭牧騎全體隊員首次走進國家大劇院,傾情呈現鄂倫春民族歌舞藝術。
《山嶺上的人——鄂倫春》由序、山語、林歌、人聲、尾聲五部分組成。大地蠻荒,荊棘叢生,一個民族從歷史深處走來。勤勞的鄂倫春人在搭建鄂倫春人特有的“仙人柱” (房子) 。仙人柱,是鄂倫春人生命意識的象征,是民族生命的搖籃,這里有老人佇立和嬰兒啼哭,人與自然的相依相偎,相伴相生。山是鄂倫春民族的胸膛和脊梁,也是這個民族的根基與魂魄,親近大山,讓這個民族生成了山一樣的個性。善良虔誠的族人們感恩上天賜予的一切,每一縷陽光、每一牙月亮、每一絲清風、每一棵花草樹木、每一處山川河流。山之語,護佑蒼生。舞蹈《人天相應》中,山無言,水無語,老薩滿虔誠拜天,與天地用心靈通話,神語說唱。男女群舞《漫步雪原》展現白雪皚皚,路途漫漫,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勇敢的鄂倫春人民堅韌不拔、不斷向前的精神。情景表演唱《圖騰印象》歌頌著鄂倫春人對上蒼的厚愛,對祖先的敬仰,對山神的崇拜。鹿是鄂倫春民族的吉祥動物,女子群舞《鹿靈》擬人化呈現唯美、夢幻仙境般的群鹿靈動親切的姿態。圍獵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生存方式,男子群舞《獵槍》既展示族人圍獵時的勇敢和智慧,又表現了時代變遷后,獵人們要放下心愛的獵槍時的不舍之情。男聲齊唱《莫日根》 ,用歌聲表達鄂倫春民族對于英雄由來已久的崇拜和贊頌……
鄂倫春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游獵于外、大、小興安嶺的古老民族,“鄂倫春”可譯為“住在山嶺上的人們”或“使用馴鹿的人” 。在漫長的融合、遷徙、發展和游獵過程中,鄂倫春族不斷地汲取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最終形成獨特的基于森林狩獵生活的文化面貌,其文化內涵體現在狩獵文化、薩滿文化、傳統音樂文化、傳統舞蹈文化、民間文學文化、傳統節日文化、服飾文化、樺皮文化等八大系列,非物質文化內容深厚而豐滿,幾乎涵蓋了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
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東北部、大興安嶺東南麓的鄂倫春自治旗成立于1951年10月1日,是我國最早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旗。而鄂倫春烏蘭牧騎成立于1963年,建隊50多年來, 500多部(首)優秀作品及70多位演員獲得了自治區、市級獎勵。鄂倫春烏蘭牧騎深深地根植于鄂倫春民族文化的土壤,以靈活多樣的藝術形式展現著鄂倫春民族獨具特色的狩獵文化、森林文化和民族風情,深受全旗人民歡迎。在新時期,為更好地繼承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鄂倫春烏蘭牧騎希望把民族情感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在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藝術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創作的文藝作品充滿了時代氣息,始終努力以先鋒隊的姿態擎起鄂倫春旗文藝戰線上的一面旗幟。2016年,為慶祝鄂倫春自治旗建旗65周年,鄂倫春自治旗烏蘭牧騎傾己之力,并力邀穆青為藝術總監,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長江東擔任編劇,合力打造這一大型原創民族歌舞詩劇,期待創作傳播自己的民族文化的舞臺藝術力作。該劇曾在呼和浩特和深圳第13屆文博會藝術節先后亮相。
該劇藝術總監之一吳莽介紹,近十年來,在上級各有關單位,尤其是鄂倫春旗委旗政府的大力支持重視和關懷指導下,鄂倫春旗著力推動民族文化和旅游相結合,讓鄂倫春的民族文化迅速提升并逐步向外推介和宣傳。“我們走進國家大劇院就是希望宣傳鄂倫春民族文化,讓更多人了解鄂倫春。正值我們要走進國家大劇院時,習近平總書記給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們深情回信,這封信給我們的鼓舞非常大。習近平總書記這封信發表之后,我們是第一支走進國家大劇院的烏蘭牧騎,這是我們的自豪,也是我們內蒙古全體烏蘭牧騎隊員的驕傲。所以走進國家大劇院的同時,我們肩負著很多重任,肩負著烏蘭牧騎如何保持光榮傳統,如何創作出更多接地氣、傳得開、叫得響的作品,使黨的方針政策,黨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這是我們廣大文藝工作者,尤其是我們烏蘭牧騎隊員最基本的一種責任。 ”
吳莽告訴記者,幅員遼闊、美麗富饒的鄂倫春自治旗共有包括鄂倫春在內的多民族人民共28萬人。鄂倫春民族在全國共有8000人,在鄂倫春旗生活的鄂倫春族有2563人。該劇的全體演職人員除了40個烏蘭牧騎本土演員,還有一部分并未受過專門訓練的獵民與兒童。“我們就是希望將我們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原生態藝術經過現代創作手段呈現給更多人。實踐證明,這樣的創作外人看著親切,家鄉人更喜歡,因為是自己演自己。民族不分大小,文化不分大小,我們是少數民族,但我們的文化一點不小! ”
“作為一個縣級的文工團,小小文工隊能有這樣的呈現非常了不起。 ”編劇江東表示,該劇的創意靈感源于鄂倫春民族對天、地、自然的敬畏,以及鄂倫春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態度。在江東看來,該作品風格突出,情感質樸,無論舞蹈編創還是歌舞設計,都充分表現了鄂倫春族、鄂倫春人“勤勞勇敢、崇尚自然、豁達開放、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性格。“鄂倫春族人很少,在那樣一個極度惡劣的自然環境下還能將生命繁衍至今,并執著堅守民族自己的方式,用獨特的舞蹈、音樂等方式表達自己民族的精魂,傳播自己的地域文化,這種精神在今天特別匱乏,用這樣的藝術作品把他們向上的精神表現出來具有積極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