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氣派與中華精神
最近,由中宣部、文化部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聯合推出的第五批“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名單公布。在這30首優秀歌曲當中,有不少是軍旅藝術家參與創作的。比如《向往》《天眼》這兩首歌曲,就是由軍旅作曲家印青擔任作曲的作品。日前,記者圍繞“中國夢”主題歌曲創作等話題采訪了印青——
印青,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團一級作曲,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代表作有歌曲《走進新時代》《西部放歌》《天路》《江山》《當兵的歷史》《邊關軍魂》《強軍戰歌》等,歌劇《黨的女兒》(合作)《長征》等,舞劇音樂《媽祖》等,影視音樂《百團大戰》等,作品多次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國家文化部“文華獎”等獎項。曾多次擔任國家級各類音樂比賽評委,及國家、軍隊重大文藝活動的策劃、主創,被評為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
藝術家應該跟上時代步伐,生動表達老百姓的心聲
栗振宇(以下簡稱“栗”):首先請您介紹一下歌曲《向往》的基本情況。
印青(以下簡稱“印”):《向往》這首歌不僅入選第五批“中國夢”主題歌曲,還獲得了中宣部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這首歌是專門為十九大創作的。創作的緣起,來自于習主席強調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和詞作者都希望這首歌能夠充分體現習主席的思想,充分展現十八大以來的成就。詞倒是沒有問題,關鍵音樂怎么來體現。過去我創作這類歌曲,比如《江山》《走進新時代》《一切獻給黨》等,都是用比較抒情的方式來表達的。在創作《向往》的過程中,我們深深感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國家建設發展速度特別快,各行各業都是迅猛發展,這是大家都能夠深切感受到的。所以,我就想用一種非常明快、鏗鏘有力的節奏來表現,但旋律是抒情的,用音樂上的話叫緊打慢唱。緊打慢唱是中國戲劇音樂的一種方式。我們把這種形式體現在歌曲創作上,可能更加符合當代音樂的一種風格,更加符合老百姓的心理狀態。它的節奏非常快,象征著時代的腳步在飛速發展。同時,我采用了年輕人更能夠接受的一種旋律方式,富有青春氣息又不失莊嚴,這也是希望體現我們國家朝氣蓬勃發展的一種態勢。
栗:這首歌的確同您之前創作的歌曲風格有所不同,鏗鏘有力的節奏感和豪邁飽滿的抒情旋律,很好地融在了一起。這是不是您在有意識地實現某種超越?
印:是想有所超越。這首歌出來后,全國各地都有人來要這首歌的伴奏、總譜。不少同行問我,你是不是想超越自我。我說是的。但回過頭來看,與其說是超越,不如說是更加準確地捕捉到了當下的一種音樂形象。每一個時代都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某種風格的旋律,每一個時代也都有一個時代的節奏。《向往》這首歌曲的節奏和旋律能夠反映當下老百姓的一種心情和感受。我覺得對于創作者來說,這種捕捉特別重要。我們經常講時代的脈搏,時代的脈搏到底是什么?在音樂上怎么體現出來?這一方面我想的比較多。
栗:《天眼》的創作又是怎樣的呢?
印:“天眼”工程的成功建設,是讓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感到很自豪的事情,我之前就琢磨著為“天眼”寫首歌。后來,正好貴州邀請我為“天眼”寫歌,和我的想法不謀而合。跟《向往》比起來,《天眼》的藝術手法更多元一些。首先它有一種浩渺天空、浩渺宇宙的感覺,表現出人類對太空的一種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我們中國人對國家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一種自豪。同時,這首歌我用了更偏向流行音樂的元素。演唱者湯非也是咱們部隊的。
栗:這兩首歌曲風格不一樣,題材也不一樣,但都引起大家的共鳴,我覺得其中很重要的就是,這兩首歌都契合了當代中國人的一種集體文化心理。
印:你講得不錯。這種集體文化心理是需要我們藝術家去捕捉的。創作要有人民性、時代性,要接地氣,要反映人民的心聲,這對藝術家來說是很重要的。我們需要據此來研究創作,研究題材和角度的選擇。另外,怎樣用恰當的音樂語言來準確地反映出老百姓的集體情感,表達他們心理上的傾訴,很重要也很難。一部作品,大家反映好,說明作品是能夠反映出老百姓心聲的。
栗:回想這兩首歌的創作過程,有沒有給您印象較深的事?
印:主要是歌詞的反復修改。因為我對歌詞一向是要求比較高,經常和詞作者一起反復討論、反復修改。詞作者經常被我弄得幾乎崩潰。
栗:討論和修改時,心里肯定會有一個標準。您心中這個標準是什么?
印:標準有兩個。一個是準確,第二個是精彩。準確就是思想和內容表達的準確性,精彩就是藝術上的精彩。當然首先是準確。每一句話都要能準確表達出時代的意義,準確表達出老百姓的心情。這就需要反復討論、反復修改。改完后再唱給大家聽,讓大家感覺好不好,對不對。大家都說這個意思對,那我就定了。多聽大家意見,這也很重要。我覺得,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家創作的作品要為這個時代的人們服務。有的藝術家自稱某個作品是為了三十年后、五十年后的人寫的,今天的人聽不懂,三十年后、五十年后就聽懂了。我不太同意這個觀點。我們這一代藝術家就是為這一代人服務的,能夠準確反映出這一代人的心情,并在文化上、精神上有著引領作用,就能成為好作品。
“中國夢”主題歌曲創作是一個平臺,是一種引領,還是重要的文化現象
栗:“中國夢”主題歌曲到現在推出第五批了,之前四批中還有不少優秀歌曲是您創作的。比如《強軍戰歌》《共筑中國夢》《夢想星光》等。感謝您為我們奉獻了這么多優秀作品。同時,連續五年的主題創作,一大批優秀作品的競相傳唱,使“中國夢”主題歌曲創作已經成為當代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您是怎么看待這一現象的?
印:“中國夢”主題歌曲創作,是以“中國夢”這三個字為引領的。這個平臺就是要大力弘揚主旋律創作,大力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它引導很多詞曲作家創作了非常多的優秀歌曲。這是符合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現在歌曲創作多元化程度較高,各類題材歌曲產量很大,但是真正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的、美的、健康的、能被廣大群眾傳唱的音樂作品不多,突出的更不多。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夢”主題歌曲創作這個平臺就顯得尤為重要。與此同時,“中國夢”主題歌曲創作還是一種引領,是對我們文藝創作上的一種引領。在各類藝術形式當中,歌曲是最具大眾性的。多少年來,無論在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首好的歌曲對老百姓的影響力、感染力和號召力是非常大的。所以主旋律歌曲創作,這個聲音永遠不能低迷。曾經有一段時間,主旋律創作相對單薄,而鼓吹“娛樂至上”的音樂幾乎是鋪天蓋地。我不排斥流行音樂,也認為其中有不少好作品,但也有很多我認為不是很健康的甚至是比較糟粕的東西。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夢”主題歌曲創作推出后,這種情況有了很明顯的改觀,很多藝術家都踴躍參與進來,給大家帶來了很多主旋律的優秀作品。我們國家需要這種聲音,尤其是在我們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這個重要歷史關口上,更需要這種正能量的作品,去提振精氣神,去鼓舞士氣。同時,老百姓的情感抒發也能找到合適的載體。這是“中國夢”主題歌曲創作的一個重要貢獻。
栗:的確,“中國夢”主題歌曲創作這個平臺,不僅激發了藝術家的創作激情,更成為一種文化引領。這種文化引領在當前是極為重要的。
印:非常重要。我們特別需要這種聲音。我不是說其他音樂類型就沒有好作品,但是有的所謂先鋒派、現代主義作品,還有些極端個人化的作品、比較商業化的作品等,容易帶來晦澀、陰暗甚至低俗、媚俗,這樣的作品在我們復興之路上,怎能成為主流呢?我們必須要讓主旋律的聲音成為主流。“中國夢”主題歌曲創作這個平臺,就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它讓主旋律的聲音響亮地存在、響亮地在中國大地上傳播。
新時代的軍歌創作,要體現一種自信,展現泱泱大國氣派和堂堂中華精神
栗:“中國夢”主題歌曲創作,事實上構筑了當代文化的一個高地。在這一過程當中,軍旅文藝工作者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前軍事文藝創作的實力和價值追求。作為當代知名的軍旅作曲家,您對當前軍旅音樂創作有什么感受?
印:這個話題比較大。我最重要的感受就是軍旅歌曲創作人才要后繼有人。我們軍隊文藝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大家,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可現在,很多有影響力的藝術家都老了。年輕的作曲家也有不少,大多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但總體上對部隊了解還是相對缺乏,還需要更加強化對官兵的感情,特別是要強化對國家、民族和軍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光有技術是不行的,沒有情感投入,沒有生活體驗,沒有責任感使命感,創作就找不到感覺,怎么聽都不到位。這還要有一個過程。
另外,就是我們軍旅音樂如何創新的問題。軍旅歌曲是當下生活的反映。今天的軍旅音樂跟以往有較大的差別。今天我們進入新時代,向世界一流軍隊邁進,這時候我們軍歌的音樂風格和內容展現出來的精神風貌,應該是什么樣的,這需要我們去研究。我覺得,首先要有一種泱泱大國之風。泱泱大國軍隊的風格是什么呢?它不是虛張聲勢,不是膚淺地張揚,它是俯視、藐視敵人的,有時候反倒是舉重若輕的。所以,我覺得現在的軍歌,更需要展現的是一種自信,充分表達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念,對建成世界一流軍隊的高度自信感。這樣的音樂既要有時代感,又要有民族氣,既有泱泱大國氣派,又有堂堂中華精神。此外,怎樣把新的音樂概念、理念、元素和中國傳統結合在一起,并能夠接地氣,能與官兵情感、思想、情緒統一起來,也很重要。現在,有些年輕人的作品模仿西方音樂較多,很時尚,但是缺乏中國元素,缺少中國的精神氣質和中國音樂的氣派。現代音樂怎樣體現中國元素和中國氣派,怎樣表現中國軍隊的鮮明特色,是當前軍旅音樂需要解決的復雜問題。
栗:您說的非常深刻,相信很多讀者也有同感。新年就要到了,明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引領,國家社會和軍隊建設的蓬勃態勢,都為文藝創作繁榮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在這樣一個充滿希望和夢想的新時代里,讓我們期待軍旅音樂創作邁向更高境界,也期待您不斷推出更多新作。
印:謝謝廣大讀者的關心支持,謝謝《解放軍報》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