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努力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第二屆中國文學博鰲論壇綜述
12月12日至14日,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創造新時代的新史詩”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文學博鰲論壇在海南瓊海舉行。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錢小芊,海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肖鶯子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李敬澤出席論壇并講話。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位作家、評論家圍繞相關議題展開討論。
以十九大精神為思想武器,建立起關于時代的新的總體性視野
李敬澤在講話中說,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全面深入地論述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繁榮發展的根本指南。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科學分析,是站在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斷。新時代不僅是政治經濟社會意義上的,也是文化意義上的。改革開放近40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一方面為文學提供了無窮無盡的資源,另一方面也考驗著作家認識和表現時代生活的能力。作家評論家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建立起關于中國與世界、生活與社會的新的歷史的總體性視野,從總體上把握時代脈搏,表現時代精神。
李敬澤說,新時代呼喚中華民族新史詩。文學界要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對史詩性寫作展開深入的研究探索,既要認真梳理史詩理論,更要立足于中國文學的豐富經驗,回應時代和生活的變化,作出新的提煉和總結,推動中國現實主義理論和創作的變革發展。面對偉大的新時代,能否創造出無愧于時代的中華民族新史詩,這是文學界面臨的重大的、根本性課題。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遵循,聯系文學創作和理論評論的實際,回歸中國文學的初心,帶著鮮明的問題意識推動文學觀念變革,打開更廣闊的空間和更豐富的可能性,使得文學建立起與時代和人民的有機、活躍的聯系,使得時代的巨大變化、人民的壯闊實踐得以在文學中獲得審美的表達,使文學真正成為時代的書記員,成為民族精神的火炬。
深刻理解認識新時代是書寫時代生活的前提
作家張雅文坦言,很榮幸趕上這樣一個波瀾壯闊的新時代,她常常思考作為一個作家能為這個國家和民族做點什么。新時代提供了太多好素材等待作家去開掘,有太多催人淚下的中國故事等待作家去抒寫,也有太多令人深思的社會問題等待作家去追問。每一個作家都需要有良知與擔當,懷著家國情懷,懷著觀照歷史和現實的眼光去構筑筆下的人物和故事。
作家王宏甲說,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文學創作才有精神的歸宿,才有真正的家園。去年以來,他為采訪精準扶貧跑遍了全國70多個縣100多個村莊,尤其是十八洞村,更是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場波瀾壯闊的的脫貧攻堅戰讓他認識到一個想象中從未出現過的中國。這些都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作家黃詠梅覺得,作家的作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他對時代生活的認識。對于一個寫作者來說,無論寫的是什么題材、什么風格的作品,最終都是指向對這個時代的認識和思考,通過作家獨特的寫作風格呈現出來。沒有時代精神的照耀,作家筆下的日常生活就是一筆流水賬。日常生活和寫作之間的重要關聯在于,怎樣從日常生活的蛛絲馬跡中看見、認識并且呈現出時代和歷史意義。
作家石一楓認為,當下中國已經和正在發生的變化為文學創作提供了無窮無盡的寶貴資源,然而由于閱歷和學習的不足,自己對今天中國所處的時代缺乏總體性把握。何為中國?何為當下中國?在世界中的中國何為?當下的中國人又當何為?新時代將如何講述,新時代又將催生怎樣的新的文學?這些是擺在每一個正在寫作的作家,尤其是年輕作家面前的重大課題。
作家張楚說,文學無論是觀照現實還是重現歷史,都天然與時代發生著或明顯或隱蔽的聯系。作家書寫時代生活的方式,受書寫者眼界、胸懷、情懷和閱歷的影響。一個小說家,不管他寫的是什么題材,當他有力地寫出人的靈魂的時候,就是他和這個時代發生最密切的聯系和共鳴的時候。
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國精神,為民族描繪更加光明的未來
書寫新時代的新史詩,要重振文學的崇高品格。作家王樹增談到,精神品格的高下將決定一個民族的命運,因此必須重振文學的崇高品格。要用文學的方式探索有崇高特性的為人之道和行為特征,以及探索塑造崇高品格的文化淵源與實現途徑,從而弘揚崇高的美感與魅力。只有把個體命運和人民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我們的文學作品才有可能得到人民的贊賞。
評論家白燁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文藝要“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這些包含了關愛的提醒,內含了勸誡的批評,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在工作中認真對待。文學作品中的“三俗”現象背后有多種因素相互交織的深層誘因。我們要努力創作更多的優秀作品,開展有力的文學批評,把抵制“三俗”當做長期任務。
評論家陳福民說,在這個新時代,現實主義文學的深度與難度是互為表里的。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轉型構成了文學現實主義廣泛而深刻的基礎,并為現實主義文學所接納與表現的豐厚歷史內容提供了必要的保證。同時,社會轉型也為當下現實主義文學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這個挑戰,集中表現為對于寫作者的世界觀與歷史認知的考驗。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寫作者警惕和反思自己在相關問題上沿襲下來的成見,提高思考學習能力。
作家次仁羅布說,推出更多反映時代呼聲、展現人民奮斗、振奮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優秀作品,是時代賦予作家的責任。我們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時代巨變中人民的喜怒哀樂記錄下來,給予他們溫暖和希望。作家應成為生活的親歷者和踐行者,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國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寫出新意來。
作家張浩文談到,書寫新時代的新史詩,對作家來說,最重要的是寫好中國故事。所謂寫好中國故事,就是說要書寫那些充滿正能量、溫暖人心的文學作品,講述普通中國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進程中的感人故事,給人以光明和希望。同時,作家要提高寫作水準,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上下功夫,不斷提高作品的藝術水準。如此,才能不辜負時代和人民的殷切期待。
新時代需要文學具有“新史詩”意識
作家葉梅談到,面對如此蓬勃的時代,文學工作者的使命是書寫新史詩。要堅守中華傳統,立足中國現實,生動書寫中國現實。文學應該關注今天的人民究竟怎樣生活、怎樣思考。新時代給文學提出了新的命題,作家要找準自己的位置,找準文學在新時代的位置。創作新時代的新史詩,對作家來說是機遇,是挑戰,更是職責和使命。
青年評論家李松睿說,新時代需要新史詩。能否寫出新史詩,關鍵在于作家、作品是否實現了對于生活世界的總體性理解,是否達到了作家、作品、民族以及各方面構成和諧統一的整體。新史詩所描繪的應該是關于中國的故事,反映新時代的生活,建構出中國人、中國社會、中華民族的文學形象。新史詩必須基于中國本位、中國立場,既然新史詩要提供新時代中華民族的自我理解、自我形象以及對它的前途與命運的思考,那它同時也是在為世界歷史提供新的發展方向。
青年評論家劉大先認為,史詩的對象并不是個人的命運,而是共同體的命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新時代呼喚著總結過往、瞻望未來的新史詩,其核心在于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塑。文學如果要想成為時代前進的號角,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就應當承擔起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的責任,在此基礎上重新召喚、打造一種關乎國家認同、文化認同、價值認同的共同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