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歌苓:追憶似水《芳華》
由馮小剛執導、嚴歌苓擔任編劇的電影《芳華》于今日與廣大觀眾見面。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芳華》,是嚴歌苓在四十余年后回望這段涵蓋了她整個青春的從軍經歷后的作品。人民網文化頻道邀請到了著名作家嚴歌苓,與我們暢談《芳華》背后的故事。
寫《芳華》
青春成長史與民族緊緊融合
電影正式海報
文藝星青年:《芳華》這部電影在今天上映,您與馮小剛導演合作《芳華》的初衷是什么?
嚴歌苓:大概四年前,馮小剛和我說他很想拍一個關于文工團經歷的故事,他把他在文工團的經歷以及對故事大致的設想告訴了我。我聽完以后覺得這個故事就是我的故事,我對于自己在文工團的經歷,特別是對越自衛反擊戰的經歷深有感觸。
文藝星青年:寫《芳華》用了多久?
嚴歌苓:大概兩三個月。由于我當時去的是野戰醫院,對戰爭的全局不是特別了解,一個人的回憶不能代表一代人的回憶。所以在看了很多老兵的回憶以后,我重新把有關戰爭的地方寫了一下。
文藝星青年:這個作品既有對青春的展示,也有對厚重歷史的回憶。在《芳華》這樣一個青春、美好的標題下為什么還要增加這份厚重的記憶呢?
嚴歌苓:《芳華》是馮小剛和我一塊定的名字,特別能代表這篇小說。我們從那個年代走過來,《芳華》是對青春的一次懷舊和反思。我們的青春成長史和整個民族緊緊融合在一起,而且是平行的、相互映照的,我們無法從時代的大背景里脫離出去。
拍《芳華》
年輕演員成功演繹時代風貌
電影宣傳海報
文藝星青年:看過電影之后,誰的表演給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嚴歌苓:我很喜歡這些年輕演員的表演。在這些年輕演員里,我認為最突出的是黃軒和苗苗。苗苗演戲的爆發力很強。我看過黃軒的《推拿》,覺得他是一個非常好的演員。片中的這些年輕演員確實演繹出了我們那個時代的風貌。
文藝星青年:這是不是得益于馮導開拍電影前對演員們的集訓,讓大家進入到這個環境當中?
嚴歌苓:可能是。我從12歲就進部隊,我覺得融入我們血液并成為肉體一部分的那種文藝氣質和軍人氣質是難以模仿的,但這些年輕演員演得很好,現在看起來他們身上有那個味道。
文藝星青年:《芳華》和其他青春題材的電影有什么不同?
嚴歌苓:《芳華》的主角是軍人。他們經歷過了戰爭,經歷過紀律嚴明的團體的生活狀態。
文藝星青年:對整部電影,您打多少分呢?
嚴歌苓:在我心中分數很高,但藝術不能用分數衡量。將我的經歷用電影藝術來還原呈現,是有很多感情在里面的。
憶往昔
告訴當年的自己要更自我一點
小說作者、電影編劇 嚴歌苓
文藝星青年:如果像您小說里描寫的女兵那樣,幾十年后再來回望青春,您覺得這其中殘酷的和美好的東西是什么?
嚴歌苓:最殘酷的東西就是有很多對女性的硬性規定。部隊紀律非常嚴明,一天的時間都是被安排好的,早上出早操,然后練功,下午政治學習,晚上開會或者和樂。但大部分回憶是美好的。那時的年輕人有信仰,在這個集體中大家是超自我的,有一種英雄主義的詩意,這種詩意超越了日常生活。
文藝星青年:如果現在的您給當年的您寫一封信的話,您會寫什么?
嚴歌苓:我會告訴“她”,要更自我一點。
文藝星青年:您覺得年輕一代在看了當年的故事后,會有怎樣的反應和感觸?
嚴歌苓:電影和小說體現的價值觀是有普遍意義的。從古到今,經典文學作品在價值觀上有很多共通的地方。雖然經歷不同,但我們從英雄主義里提煉出的詩意,從成長過程中提煉出的詩意,對現在的人來說都是有共鳴的。
談創作
寫作素材來源于文工團生活
《芳華》封面|人民文學出版社
文藝星青年:網友都說您是一個高產的作家。您怎么能夠有這么多的生活素材來支撐您的作品、保持這樣一種旺盛的創作力呢?
嚴歌苓:素材來源于我在文工團的集體生活。打個比方,一個畫家要畫出一幅油畫,會積攢很多素寫和素描——我的記憶就像畫家的素寫本一樣,里面記錄了形形色色的人。我們的團體里有相當一部分的四川人和北京人,四川和北京是兩個很有幽默感的地方,他們身上的幽默感讓我一生受益。
文藝星青年:您私底下是一個什么性格的人呢?
嚴歌苓:我喜歡帶著一雙耳朵、一雙眼睛,靜靜地觀察。我的性格動中有靜。我年輕的時候,每天早上四五點鐘就起來練功,不斷地琢磨動作,很少參加聊大天,虛度光陰。我大概天生就是一個很喜歡獨處、不斷完善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