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聞名世界的藝術形象 ——專訪著名表演藝術家六小齡童
六小齡童,本名章金萊,著名表演藝術家,榮獲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國家一級演員、中國西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英國中華傳統文化研究院榮譽院長、英中文化友好使者、法中文化大使、日中兒童友好協會榮譽主席、越中文化體育旅游形象大使、安徒生大使,曾獲加拿大“杰出華人藝術家”稱號。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榮譽教授。著有《六小齡童·猴緣》《六小齡童品西游》《聽孫悟空說西游》《行者》等,主編典藏版《西游記》。
1982年版電視連續劇《西游記》造就了89.4%的收視率神話,重播次數超過3000次以上,有近60億人次觀看,至今仍在播放。劇中六小齡童塑造的孫悟空形象,已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征性符號。西游文化有著怎樣的魅力,對于我們講好中國故事又有什么啟示?本報記者就此專訪了六小齡童先生。
為了見到早逝的哥哥,努力演好孫悟空
記者:一說起《西游記》,人們就想到您扮演的孫悟空。您是幾歲知道孫悟空的?當您扮演電視劇孫悟空角色時,對其作了哪些詮釋和創新?
六小齡童:美猴王孫悟空成就了我,成就了我家幾代人。我出生于浙江紹興一個猴王世家,家族共出了四代猴王。曾祖父章廷椿是活猴章,祖父章益生是賽活猴,父親章宗義是南猴王六齡童。可以說,我從小就知道孫悟空。尤其父親在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扮演的孫悟空形象影響很大。毛澤東看完后,寫下“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的詩句。我二哥小六齡童扮演的傳令猴羅猴機智靈巧,獲得周恩來的喜愛,表演結束后他抱起我二哥合影。
很不幸的是,在我7歲時,剛滿16歲的二哥得白血病去世了。他在生病期間,經常給我講《西游記》的故事,慢慢地我就喜歡上它了。二哥臨終前,他和我有一次對話。他說,我要死了。我說,什么叫死?他說,死就是你以后再也見不到我了。我說,那怎么才能見到你呢。他說,當你演成美猴王時就可以看到我了。這句話極大地影響了我,這也是我演好孫悟空的初心,因為我非常想再見到他,所以我就繼承家族猴戲,努力去演好孫悟空。
在楊潔導演拍攝的電視劇《西游記》里,我幸運地演活了熒屏版的孫悟空。以前版本的孫悟空大多是在戲曲舞臺上,那么怎么讓電視觀眾接受我呢。為演好孫悟空,我拜訪了很多名家。我曾十余次拜訪中國動畫鼻祖、動畫片《大鬧天宮》導演萬籟鳴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他說你在電視劇里是真人演孫悟空,一定要扮演好人物性格和造型,把握好角色各種細節。另外,我還向中國武術界猴拳猴棍創始人肖應鵬、北猴王李萬春先生等前輩學習演好孫悟空的各種技巧。
最終,我成功突破了戲曲孫悟空形象,把孫悟空電視化了,可以說我所有的努力就是為了熒屏美猴王的誕生。現在,許多觀眾評價我是離他們最近的孫悟空,因為他們覺得小說里看到的孫悟空應該就是這樣。甚至有些觀眾講,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我們十億觀眾心目中只有一個美猴王。有人說,吳承恩先生賦予了孫悟空生命,而六小齡童老師賦予了孫悟空靈魂。美猴王形象不僅融入到我們血液,而且深入到我們骨髓。但我認為,我所取得的成績都是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
記者:得到觀眾這么高的評價,請談談您對工匠精神的理解。
六小齡童:我覺得工匠精神,就是一輩子只做一件事,而且點滴細節都不能放過,將這件事做到極致。所以,我一直推崇一個人一生做精做好做強一件事。有觀眾評價我演孫悟空,說是有的演員一輩子演了很多戲,沒有多少人記住他;有的演員演了一部戲,讓我們記住了他一輩子。其實,我也演了很多別的戲,但觀眾印象不深,最深的就是孫悟空。這些評價是激勵我一輩子做好一件事的動力。
由于電視藝術不同于戲劇舞臺藝術,為了塑造這個角色,劇組專門幫我買了一只猴子。我每天帶著,觀察猴子面部表情,了解猴子習性,一養就是6年,最后達到人猴不分的境界。為了把猴子的機靈勁演活,我不停地練習眼神。我找來一只電燈泡,每天對著燈光練聚光。剛開始時,每練一次眼淚都流一臉,后來我可以看很長時間都不眨眼。在別人打乒乓球時,我頭不動用眼神跟著乒乓球轉,上下左右地練眼神的靈活性。晚上,我點一支香,對著香頭看。這些都讓我的眼神變得堅定而有穿透力。
我常跟年輕演員講,你看到下午兩點猴子在蹦跳,那么凌晨兩點猴子在干什么,你知道嗎?猴子怎么睡覺,你知道嗎?你得知道。在戲里,唐僧生病時,夜里孫悟空陪在身邊也睡著了。然而門一開,他一下子就蹦了起來。這種表演既要有猴性又得有人性,我演的不是動物園里的猴子,是集猴性、人性和神性于一身的孫悟空。你沒有去仔細觀察,怎么能演好呢。你先要高度模仿,之后精心提煉,最后為劇中人物服務。比如,猴子的撓是隨性的,但我在戲里就得有情緒。孫悟空高興是什么樣,生氣是什么樣,我得先知道。近的鏡頭,我是這樣撓;遠一點的鏡頭,我就那樣撓;再遠一點,我撓的幅度就更大了。所以,這些都要用心去琢磨。
孫悟空是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資源
記者: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西游記》起了哪些作用,在國際上有何影響?
六小齡童:《西游記》是我們老祖宗留下的優秀文化遺產,是一部偉大的世界級神話小說。我跟外國朋友講,你要了解中國,你就要了解《西游記》;你要讀懂中國人,你就要讀懂孫悟空。有人問有這么厲害嗎?我說《西游記》內涵博大精深,孫悟空身上體現了儒釋道三教合一。道教講得道成仙,他做了神仙;儒家講成圣,他是齊天大圣;佛教講成佛,他是斗戰勝佛。他一開始學道,師父是菩提祖師;后來從佛,跟著唐僧西天取經;他血管里還流淌著儒家文化血液,對師父、對師弟、對百姓,他有仁愛之心。他身上有不屈不撓永不言敗的精神,有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永遠輕松愉快、蹦蹦跳跳,再大的困難都難不倒他。這些都是勤勞勇敢善良的中國人的典型特征。所以,孫悟空是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友好使者,是中國向世界推廣西游文化的符號。
曾有外國友人對我說,孫悟空是一個聞名世界的“戰士”。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孫悟空的形象,立足中國走向世界。目前,電視劇《西游記》是在國外放映最多的劇目,在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家播放過。東南亞一些國家更是年年播放《西游記》,尤其是越南的重播次數比我們中國還要高。我曾三次出訪越南,他們的孩子都知道《西游記》,都會唱主題曲《敢問路在何方》。
《西游記》的播出就是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讓外國觀眾知道中國幾百年前就有這樣一部世界名著。到現在為止,全世界還沒有一部神話小說可以與《西游記》的影響抗衡。所以,我們應該珍惜《西游記》,敬畏它,同時也要發展它。
由我主演的中美合拍的3D電影《敢問路在何方》正在推進中,希望通過這部電影讓世界各國觀眾感受到中國傳統藝術與西方高科技的完美結合。我們堅持技術為藝術服務,把西游文化精髓和靈魂拍出來,讓世界各國人民認識中國超級英雄美猴王孫悟空,他是正義、力量、智慧的化身,在他身上體現著中國傳統美德。
記者:孫悟空不僅是好幾代中國人的童年回憶,也是許多外國觀眾的童年回憶。請談談《西游記》的精神內涵。
六小齡童:它是一部雅俗共賞、老少咸宜、深入淺出的小說,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同時,也影響著很多外國人,它在國外有英文、德文、法文、丹麥文、越南文、泰文等各種文字版本。
《西游記》告訴讀者,要完成一項事業,不僅要天時地利,還要團隊中的人齊心協力、優勢互補。《西游記》師徒五人可以說是最有凝聚力的團隊,他們每個人性格不同,但目標一致,最后完成了取經事業。他們五個人像五個手指頭各自發揮不同作用,最后攥成拳頭,勁往一處使。我們講好中國故事也一樣,就是每個人從各自不同角度去講,讓外國人全方位了解中國。我理解《西游記》精神內涵應包含團隊精神,我們每一個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孫悟空本領很大,但他能獨自完成取經嗎?不能,得師徒五人齊心協力才行。
《西游記》的故事就是一步步實現夢想的過程,西天取經是一個很難實現的夢,孫悟空師兄弟四人都曾經退縮過,只有師父唐僧很執著很堅定,充滿信心。毛澤東認為整本《西游記》中,滲透著一種精神,就是唐僧取經精神。這種精神的內涵是認定一個目標后,就以百折不回的毅力朝著這個目標前進,雖經九九八十一難依然執著如初。他把這種對事業的執著信念引申到了革命實踐中。
毛澤東還把孫悟空看作代表光明和正義的力量,世界上有了這種力量就有了公道和正義,這種力量就是人民,所以他說孫行者有很多,就是人民,人民群眾是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有的領導干部跌入腐敗犯罪的泥坑,原因就是交友不慎。孫悟空把唐僧放在那,用金箍棒劃一個圈,妖魔鬼怪就進不來了。黨員干部也要自己給自己劃一個圈,你只要不出這個圈,你就不會犯錯誤。
所以,《西游記》里有很多哲理,我們要領悟好、傳承好。多年來,我一直堅持推廣西游文化和西游精神,因為,孫悟空和《西游記》不僅是民族的、國家的,也是世界的。
通過言傳身教,讓世界各國人民了解并認可中國傳統文化
記者:您怎么理解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自信?
六小齡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部分對文藝界的工作有著引領作用。
從我的角度來講,展現中國文化自信就是演好孫悟空。當然不一定是六小齡童來演,但一定是中國人,美國跟我們合作拍電影,為什么孫悟空還是我去演,而不讓史泰龍去演,因為這個角色還是中國人演最好。
祖先留下的《西游記》是一個寶藏,我們應該很好地去開發它。很多人對我說,在藝術上,孫悟空的威力比米老鼠還要大,但在文化產業上卻沒有人家做得那么好。所以我就想,文化產業我們也要做好,比如西游記主題公園,比如我們可以設計很多包含孫悟空元素的文化產品與外國朋友交流,這樣我們就把中華傳統文化輸送出去了。所以,我的文化自信,就是讓西游文化成為全球最大的文化產業。
我覺得好的演員或好的藝術家,應該是一個思想家。我父親也一直鼓勵我,你不但要成為藝術家,還要成為思想家。我們是猴王世家,我就將猴戲藝術通過文字傳播出去,用西游文化講述最美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自信。
記者:對傳承西游文化,您做了哪些努力?
六小齡童: 2014年10月15日,我有幸作為72位代表之一參加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習總書記在座談會上談到了《西游記》,提到了玄奘大師,他認為玄奘大師西天取經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永不言敗的精神,還特別強調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必須堅持對中國精神的傳承和弘揚。
作為西游文化的傳播者,我感到肩頭壓上了沉甸甸的擔子,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之后,我先后走進英國牛津大學、倫敦大學、法國巴黎第六大學、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國外高等學府傳播西游文化,希望通過言傳身教,讓世界各國人民了解并認可中國傳統文化。
玄奘大師是我一生所推崇的人。因為有玄奘大師傳奇的西天取經經歷,才有大家熟悉的《西游記》故事。玄奘不僅僅是佛教界人士,他還是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是一位和平的使者。為了紀念他,我出任總導演并出演的紀錄片《一帶一路·重走玄奘路》,目前第一季已拍攝完成,2018年新春前后將播出。當年的玄奘到印度求法,走的就是絲綢之路。我們師徒重走玄奘路,從西安出發去印度那爛陀寺,參拜玄奘大師學習和居住過的地方,弘揚玄奘大師西天取經的精神。希望通過紀錄片讓更多觀眾了解玄奘,了解絲綢之路既是商貿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這是我們的初衷。
柏拉圖曾說:“誰會講故事,誰將擁有世界。”如果說我的前半生是在傳承猴戲藝術,那么后半生將更多地傳承西游文化,讓中外觀眾了解超級英雄孫悟空,領略中華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