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25期兩岸新書榜發布
2017年第25期兩岸新書榜發布,廣西師大社兩本新書上榜
“兩岸新書榜”是由《書香兩岸》雜志主辦的圖書推薦榜,《書香兩岸》雜志是于2008年9月出刊的雜志,在大陸與臺灣分別以簡體、繁體版同步發行。 雜志以發布海峽兩岸文化出版動態為核心,著力打造時尚閱讀的新風尚,向讀者提供兩岸圖書信息發布平臺、介紹兩岸出版業界的優秀領航者、追蹤兩岸書業界的重要活動、提供古舊書籍拍賣信息、介紹兩岸版權貿易信息、介紹兩岸民俗文化、分析探討兩岸書業界及相關市場的走向等。
近日,2017年第25期兩岸新書榜發布,廣西師大社《人虎》《第一個壞人》上榜,今晚分享給你這份圖書榜單推薦。
兩 岸 新 書 榜
2 0 B O O K S
1
謠言如何威脅政府:法國大革命前的兒童失蹤事件
浪蕩子.jpg
作者:阿萊特?法爾熱 / 雅克?勒韋
譯者:楊磊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
18世紀的巴黎,警察為了維持秩序逮捕了大量流民,連兒童也不能幸免。于是,謠言開始泛濫,說法國國王得了麻風病,需要小孩干凈的血來洗澡。于是在1750年,巴黎人在謠言的誘使下,發生了許多反政府、反警察的暴亂。在這之后,巴黎人的政治態度大變,以前巴黎人對國王的尊敬不復存在了。本書認為,1750年的謠言及暴動已徹底摧毀了法國的互信,并為1789年法國大革命奠下了基礎。
2
牲人祭:近代早期歐洲的猶太人想象
作者:皮埃爾?比恩鮑姆
譯者:唐運冠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
本書通過一個猶太人的悲慘故事描繪了從歐洲近代早期肇始的排猶運動的起因。1669年,猶太人拉斐爾?列維無端被指控以邪教祭祀方式殺害了一名男孩,經過審判被確認罪行。最終,列維經過殘忍的折磨而被處決。這次判決開創了之后一個世紀的“血祭誹謗”的開端。作者通過對史料的細致發覺,終于發現了這起事件的幕后黑手和真正成因。本書對歐洲排斥猶太人與種族歧視的歷史有著深入揭示,對理解現代歐洲也有著重要意義。
3
迷宮書店
作者:羅智成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
《迷宮書店》是臺灣詩人羅智成創作的一部詩劇。主人公回到兒時經常光顧的書店“閱讀光年”,被 店主帶進了神秘的“書井”,在這里閱讀的人,會真正走進書里,變成書中人物參與故事情節,而一個鬧鐘會在設定時間喚醒他回到現實。從《小王子》到《浮士德》,從李清照到愛倫坡……主人公深陷在文字世界無法自拔,與此同時,迷宮書店的秘密也終于揭開……
4
不吃雞蛋的人
undefined
作者:錢佳楠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日期:2018/1
《不吃雞蛋的人》是一個家族故事,也是一個女孩子的身體歷史和內心史。書中的上海市民家庭被困窘所攝,超出自己掌控的社會變遷磨損了他們,鞭子揮向女兒,帶著愛的聲響。(淡豹,著名媒體人、作家)
5
缺口
忘一記三二.jpg
作者:凌明玉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17/11
一對來自崩壞家庭的姊妹,呈現了臺北新一代女性切片。
父親不負責、母親逃家,兩姊妹寄住外婆家,她們的共同愿望都是逃離,打造自己的窩。上一代的不圓滿,像杯子有了缺口,不僅無法倒滿,流失處且成為積水、變成荒原,如果它們仍是水,便是惡水。不適婚與恐婚,家庭生活潛藏的裂縫和逐漸瓦解,社會賦予女性的主流價值,在種種現實催逼下越感虛無。家庭或婚姻的崩壞,無非是沒有愛,沒有愛,連一點點支撐的力量都蕩然無存。姊妹倆卻奮力嘗試從一切框架逃離,無論是不是回到原點,或是展開新人生,都要活出屬于自己的樣貌。
凌明玉首部長篇小說《缺口》,是百分之百的女性小說,寫活了當代臺灣女性的幾種典型,并借著梳理女性生命歷程,去發現愛最終所能存在的力量,或是極限。
6
身體全知道
作者:吉本芭娜娜
譯者:彭少君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
芭娜娜首部短篇小說集,芭娜娜人生困難時期的自愈之作。
“身體并非我們的自造之物,而是來源于父母,不能將它以一種污濁的形態歸還給上天,應該恰如其分地使用它,毫不怠慢地維持它的健康和諧。”
7
兩年八個月又二十八夜
undefined
作者:薩爾曼.魯西迪
譯者:蔡宜容
出版社:麥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
文學名家魯西迪以本書書名向經典文本《一千零一夜》致意,華麗拼貼歷史、宗教、哲學、寓言、神話、流行文化,精心雕琢兼具史詩、科幻、英雄電影等多重性格的重量巨作,打造屬于當代的《埃利奧特》。魯西迪不僅回頭審視人類歷史,也敏銳描寫出個體與文化根源失去連結的現況。人究竟由理性構成?或受信仰驅動?在小說里長達兩年八個月又二十八夜的混亂之后,世界終將重返秩序。我們也將醉心于魯西迪博古通今的手筆,在故事里照見自身的真相。
8
第11本小說, 第18本書
undefined
作者:達格.索爾斯塔
譯者:非爾
出版社:臺灣新經典
出版日期:2017/11
從書名開始,《第11本小說, 第18本書》就展露寫作者獨特的性格,這是索爾斯塔的第11本小說、第18部著作。語文古典,思維卻前衛的索爾斯塔寫了一本不分章節、無法預測情節的小說,但在挪威奧斯陸機場買到英文版的村上春樹卻“因為它的獨特而說不出話來。上了飛機開始看,實在太有趣,停不下來。”不但讓村上大呼不可思議,德國知名作家、導演溫德斯的編劇伙伴彼得.漢克也公開表示過他對達格.索爾斯塔的推崇,他認為這是為有真正深度的小說家。特立獨行的美國女作家莉迪雅.戴維斯為了能直接閱讀達格.索爾斯塔的小說,搬到北歐學習挪威文;而村上春樹也因為想把達格.索爾斯塔引介到日本,打破他從不二手翻譯的原則,親自將Sverre Lyngstad的英譯本譯成日文。
9
人虎
虛像的丑角.jpg
作者:埃卡?古尼阿彎
譯者:吳亞敏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月
一個結合了謀殺和欲望的超自然故事,一本迷人的顛覆傳統的犯罪小說。
這是發生在印度尼西亞海濱小鎮里一個曲折動人的故事。馬吉歐,無論怎么看都與常人無異的少年,卻聲稱自己體內住著一頭白色的雌虎——這源于印度尼西亞古老的傳說。生活的困苦與家人的背叛折磨著這個不幸的少年,徹底被激怒的他無法抑制住內心的沖動——或者如他所說,身體內 的白虎一躍而出— —咬死了自己心愛女孩的父親。隨著故事發展,這次暴力事件背后隱藏的令人心碎的真相才被一一揭開。
10
伊拉克的罌粟花
我心中的陌生人.jpg
作者:劉易斯.通代/ 布莉吉特.范達克利
繪者:布莉吉特.范達克利
譯者:陳文瑤
出版社:臉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
本書是作者之一布莉吉特.范達克利(Brigitte Findakly)的自傳圖像小說,透過一幕幕充滿力道且不拐彎抹角的單元劇,作者與我們分享她的鄉愁、那稍縱即逝的連結,就像罌粟花一樣,一旦摘下很快就枯萎。布莉吉特.范達克利出生于1959年,父親是伊拉克人,身為軍醫且在市中心擁有私人牙醫診所,母親是法國人。這本書敘述了她在伊拉克北部摩蘇爾度過的童年乃至70年代初他們不得不舉家前往法國的故事,從這些回憶里,我們看到其家庭生活因為獨裁統治而被扭曲、箝制;而到了法國之后,移民身分則使得她無論在學校、社會或文化上都受到沖擊,讓她從小時候被教導不準思考,到開始懂得提出自己的想法,關注身旁的世界,進而找到自己的人生,只是與此同時,她與故鄉摩蘇爾亦漸行漸遠......
11
第一個壞人
影子里的戀人.jpg
作者:米蘭達?裘麗
譯者:周嘉寧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
謝麗爾,一位極端敏感的43歲單身女性。獨居,患有癔球癥:咽部一個想象出來的腫塊在持續折磨著她。她在一家女性防身術工作室工作,甜蜜地暗戀一位年長她22歲的同事,相信和他從石器時代起便是生生世世的夫妻。以頗為古怪的方式,謝麗爾井井有條地組織著自己的生活,并且悠然自得。但當老板夫婦強迫她無限期留宿他們20歲的女兒柯麗時,這一切都宣告結束了……
作為一個自私而殘暴的性感金發妞,柯麗像“三只熊”故事里的小女孩那樣闖入了謝麗爾的生活。然而正是她日復一日的挑釁和欺凌,將謝麗爾從幻想中驅趕入了真實世界,并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引領她遇見了一生的愛。
12
候場
大理外傳.jpg
作者:西蒙?安納德
譯者:茅越寧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
在英國戲劇行業,大幕開啟前的三十分鐘被稱作“候場時間”(The Half),這是演員們全神貫注準備演出的時段,除演職人員外,任何人不得在后臺區域逗留。
在過去的二十五年間,攝影師西蒙?安納德用鏡頭持續記錄著候場期間演員們醞釀表演狀態的方式,這些珍貴影像將引領我們一窺這個獨特而隱秘的世界。
《候場》便是這樣一部攝影集,三百余幅黑白攝影,呈現的是一個個未曾呈現于觀眾眼前的瞬間,其中既有事業如日中天的藝術家,也有如今家喻戶曉的演員們嶄露頭角時的青蔥模樣。你不僅會遇到諸多熟悉的演員,也將一睹舞臺背后變化無窮的世界。如果說一幕幕戲劇是這悲喜人間的縮影,從化妝間到舞臺這段通常被視為禁地的旅程,便是演員將自身的經歷和情感與所扮演角色進行融合的過程。
本書有著多重身份,你既可以視這本攝影集為英國戲劇行業二十五年的視覺史,從中了解到英國有哪些知名劇院、長演不衰的經典劇目,熟悉英劇的讀者會看到海量熟面孔;也可以視其為一本人像攝影教科書,親眼見證紀實攝影在經歷數十載時光洗禮后散發出的熠熠光輝;還可以看到自己喜愛的演員如何進入表演狀態,化身成為舞臺上光芒四射的人物。
讀庫在引入本書時考慮到讀者的需求,完整保留了每幅照片的原始英文信息,并同時附上中文版本,確保對相關作品、劇院、作者、演員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追本溯源。不同知識背景、不同專業方向的讀者均可以在其中看到別人難覓其蹤的樂趣,讀者涉獵越廣泛,便能從其中讀出越多的細節。當然,即便是單純地欣賞這一張張或沉思、或歡悅的臉,也足以讓你感受到戲劇與表演本身的魔力。
13
了不起的咖啡
天譴.jpg
主編:木小偶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
《了不起的咖啡MOOK》以人物專訪稿的形式,收錄了10位中國咖啡職人的故事。
聾啞人咖啡手沖師,天馬行空的咖啡創意師,中國咖啡烘焙大師,槍支、毒品叢林中穿梭的咖啡獵人、放棄軍工專業只想做獨特咖啡館的85后,用咖啡渣做未來產品設計的90后……還有臺灣文藝女作家張家瑜和咖啡老饕老于創作咖啡主題文學作品。
撰稿人從人文的角度切入,既保留專業性又呈現出一定的文學性,試圖還原至今最真實的中國咖啡文化。
另收錄了新銳漫畫家白關的26幅四格咖啡漫畫和青年設計師陸柳青的咖啡渣主題設計,新經典重點推出mook系列讀本第一期,知名設計師操刀裝幀設計,時尚精美。
通過圖文結合的視覺體驗,展現不同的人通過咖啡所建立的生命喜悅的通道,在一杯認真的咖啡里照見自己了不起的生活態度!
14
保羅的城市烘焙課
宮崎駿論.jpg
作者:保羅.郝萊伍
譯者:松露玫瑰
出版社:積木文化
出版日期:2017/12
“寫這本書的念頭在我腦海盤旋已久。它記錄了我在十個令人驚嘆的城市中探索不同烘焙文化的歷程,某些國家甚至是我在此之前未曾到訪過的,或是對它們知之甚少。這正好是個契機,我可以放空幾個周末,四處探索。雖然不確定這些地方是否會為我帶來令人興奮的回響,然而這段旅程的回憶我將永志難忘。”
15
蒙娜麗莎發現史
料理實驗室.jpg
作者:黛安娜?黑爾斯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譯者:嚴忠志
出版日期:2017/12
這本引人入勝的著作結合了歷史和新奇有趣的傳記,也是一份個人游記和寫給意大利的情書。它將麗莎?蓋拉爾迪尼(蒙娜麗莎的原型)當作一個文藝復興時期的普通女子來描繪,是對那一時期佛羅倫薩女性生活通俗而生動的研究。(《出版人周刊》)
16
要么去愛,要么孤獨
文具的品格 全球經典文具的深度巡禮.jpg
作者:阿蘭·巴迪歐 等
譯者: 李洋
出版社: 河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
本書從各種文獻中精選出法國哲學家的電影文獻25篇,包括米歇爾·福柯、羅蘭·巴特、莫里斯·梅洛龐蒂、讓·鮑德里亞、埃德加·莫蘭、吉爾·德勒茲、雅克·德里達、讓-弗朗索瓦·利奧塔、雅克·朗西埃、阿蘭·巴迪歐、喬治·迪迪于貝爾曼、貝爾納·斯蒂格勒等,這些文章、短評、訪談是二十世紀后期興起的電影哲學的重要文獻。
17
孤獨力: 一個人也可以好好過
茶杯裡的風暴.jpg
作者:齋藤茂太
譯者:楊素宜
出版社:遠流出版
出版日期:2017/11
其實,大家都誤解了“孤獨”。“獨自一人”的時間是非常寶貴的。因為,那正是能夠好好面對自己、只為自己著想所度過的時間。因此,一個人的時間可說是“創造自我的時間”,能來好好當個“自己”。 而懂得利用這個如此有價值的時間以增強自身的力量,并且活用這股力量,讓自己活出“真正自我”者,就是擁有“孤獨力”的人。
18
鋪梗力:影響力教父最新研究與技術, 在開口前就說服對方
一邊當夥計, 一邊當老闆.jpg
作者:羅伯特.席爾迪尼
譯者:劉怡女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7/11
經過多年的研究與經驗累積,這次,席爾迪尼博士找到發揮影響力的另一個關鍵前提——“鋪梗”(Pre-Suasion)。頂尖說服者之所以技高一籌,用的方法正是透過鋪梗,也讓受眾在接收訊息之前,就已經處于比較容易被打動的狀態。
透過一貫風格,席爾迪尼博士融合了嚴謹的科學研究與平易近人的敘述方式,詳細解釋如何在傳達重要訊息之前,精準掌握、創造能夠帶來改變的“特許時刻”。他指出,改變聽者的態度、信仰或經驗其實并非必要,溝通者僅須在做出相關行動之前,先把受眾的注意力引導至對的方向就行了。
從面對面推銷到廣告,從消費行為到選舉、甚至軍事活動,席爾迪尼博士引述了大量研究與實例,從中勾勒出可以運用在人際溝通、營銷、宣傳的特定技巧。利用鋪梗,為發揮影響力營造一個友善環境,讓你的目標群眾自己做好點頭的準備。
19
零工經濟
全日本最小書店URARA.jpg
作者: 黛安娜?馬爾卡希
譯者:陳桂芳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日期:2017/11
零工經濟在人類工作史上其實并不是一個新概念。兼職工作,以及合同工、顧問零工由來已久。新鮮的是,零工經濟已經擴展到中產階級、白領的工作中,并逐漸融入到了高價值、高度透明的科技初創企業的商業模式里。
零工經濟中的工作并不總是,甚至大部分都不是一份工作。為了享受好工作帶來的福利,我們不再需要只為一個雇主做一份提前安排好、定義好且結構嚴苛的工作了。在零工經濟中,我們可以不用再找好工作了,只要專注于找到好的工作內容就行。
20
誠品時光
原來, 這才叫說?重?點.jpg
作者:林靜宜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日期:2017/12
因自身深受閱讀的啟發,吳清友早在35歲就有個開人文藝術書店的夢想。1988年在倫敦的經歷和體會,使他決定將買藝術品的錢轉換成開畫廊的資金,希望讓更多的華人藝術家被看見。書店和畫廊的心愿在吳清友心中有了交集,加上自小敏銳的空間直覺和美感,逐步實現成為誠品書店的樣貌。
然而,就在籌備書店與畫廊期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馬凡氏癥候群讓他經歷了生死的考驗,他領悟到:“大概是上天要我做一次生命的總檢討。我現在所擁有的、未來想追尋的,都是生命中最愛、最珍惜的嗎?”
大病之后,他益發覺得是上天要自己做些有意義的事,愈來愈透徹。自己想做的不只是一家書店,而是一處能讓身心安頓、心靈停泊的場所。書店、音樂、咖啡館、畫廊等場域,是為了創造優雅氛圍的元素,因為優雅,才有機會讓一個人的心靈感受到從容,進而享受被安頓的喜悅。于是1989年3月12日誕生了一家“在書與非書之間,我們閱讀”的誠品書店。
這種人文關懷的理念貫穿了吳清友的一生,也貫穿了誠品28年來開過的五十多家店。每一家店都有各自的特色,無論是路口的舊中山店、臺北101大樓對面的信義店、亞洲第一家24小時書店敦南店,還是香港的銅鑼灣店和大陸的誠品生活蘇州,都根植于深厚的人文關懷。
本書完整記錄誠品從創辦至今28年的風雨歷程,講述誠品如何在與人、與社會、與城市、與生活的互動中展現寶貴的精神意蘊,正如吳清友先生解釋eslite時所說,誠品所談的eslite是屬于普羅大眾,發揮每個人生命的精彩,是每個人獨具一格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