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制片人、總導演于蕾:文物與你我 血脈相連
2/2《國家寶藏》首期節目中已亮相的部分文物。受訪者供圖
這些文物你永遠不可能買回家,它們也不會被明碼標價,但是你可以為它背后的故事嘆為觀止,可以驚嘆,我們血脈里流淌著的民族文化基因,是多么值得人驕傲。
在看完節目后,是不是可以在周末,帶著孩子去博物館里轉一轉。這些文物會告訴你,你從哪里來,作為生長在這一方水土的人,為什么以這樣的生活方式存在,我們為什么會具有現在這樣的民族性格。——于蕾
12月3日,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在央視綜藝頻道首播。節目集結了故宮博物院等九大國家級博物館(院),各大博物館從館藏里挑選出三件“鎮館之寶”參與節目制作,27件文物,件件都是“國之重器”。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各種釉彩大瓶、“中華第一文物”石鼓在首期節目中亮相,更讓觀眾震撼的是每件國寶背后“前世今生”的故事。
節目播出后,收獲了不少好評,在豆瓣上贏得了9.3分的高評分。很多觀眾說看了節目“熱血沸騰”。《國家寶藏》制片人、總導演于蕾說:“能夠讓網友們沸騰的地方,就是曾經讓我們沸騰的地方。”
于蕾在央視工作了十多年,曾擔任四屆央視春晚的總撰稿、總體設計,在2016年的G20文藝演出中任文學總撰稿和策劃人之一。以“博物館+綜藝”的創新形式,讓文物在觀眾心中“活”起來,是《國家寶藏》的初衷。她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說,《國家寶藏》最想達到的效果,是令觀眾意識到“原來文物與你我血脈相連”。她更期待觀眾會因這樣的感觸,走進曾被自己“冷落”已久的博物館,看看那些先祖留下的璀璨智慧結晶,了解它們背后的故事。
“我很關注廣東的館藏文物,我想,下一季應該不會錯過吧。”于蕾說。
我們告訴大家:“文物有趣極了!”
南方日報:文物題材很容易讓觀眾覺得“沉悶”,《國家寶藏》是如何讓節目更為鮮活,來增強對觀眾的吸引力的?
于蕾:在傳統的概念里,博物館里的文物被視為塵封的“老古董”,大家都覺得,既然文物不是我的,那它背后的歷史故事,也跟我現在的生活沒有任何關系。同時大家也認為博物館和文物本就是沉悶的。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打破這一認知,告訴大家:“文物有趣極了!”
文物過去之所以顯得沉悶是緣于大家對它的誤解,以及其他人沒有講好文物的故事。我認為,所有的電視節目都在講故事,如果能講好故事,就不會給人沉悶的感覺,所以我們的目標是把故事講好,讓普通老百姓以為沉悶的東西煥發出光彩。倘若能把一個大家都認為很沉悶的話題,做得不沉悶,你的成功是雙倍的。
《國家寶藏》確實嘗試了很多新的方式。比如讓演播室的整個視覺很震撼、很好看,我們請來這么多明星加盟擔任“國寶守護人”。明星是公眾人物,本就會吸引眼球,同時,請他們來,也是為了讓他們帶著觀眾的視角走進博物館,走近這些國寶——他們的驚訝就是觀眾的驚訝,他們的驚嘆就是觀眾的驚嘆,他們的感慨就是觀眾的感慨,他們對此產生的所有的激動驕傲,也會引發觀眾的激動和驕傲。
當然,我們是借助電視手段及講故事的手法來突破沉悶,但我覺得這件事的根基,還是我們的國寶本身并不沉悶。
南方日報:通過節目,觀眾得以了解27件文物的前世今生,在前期梳理文物的過程中,節目組與各大博物館有哪些碰撞?
于蕾:說實話,敲開博物館的門挺不容易的。各大博物館都跟媒體合作過,從他們的角度來說,會認為“又是來拍文物的”。這些文物都很金貴,他們也不愿意沒事兒拿出來讓人拍來拍去。所以我們有很大的溝通成本,我要解釋很多,才能讓人知道我們到底要做什么。后來各大博物館感受到了我們這一腔誠意,大家的信任,是在一次次的溝通中慢慢地搭建起來的。
我們讓每個博物館先提供十件文物備選。但最終在節目中出現的不少文物都是在這十件之外的。各大博物館也慢慢意識到,我們并非用機械的標準來挑選文物,也不一定只要一類文物、二類文物,而是更傾向于文物能講出什么故事。而且,不但要講述文物前世的傳奇故事,還要知道它今天發生了什么,還在影響哪些人。
我認為這才是真的讓文物“活起來”。要讓觀眾意識到,原來這些文物以各種形式“活”在我們身邊,跟不同的人發生著關聯。有很多人的工作、業余愛好都在守護、研究、發掘這些文物,有很多人畢生的努力,都是為了把這些文物擺進博物館,讓更多的人看見它們,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民族留下了什么。
有的文物是大BOSS 有的文物是纖纖君子
南方日報:《國家寶藏》一直強調力求讓“文物活起來”,在這一點上是如何把握的?
于蕾:在我看來,將塵封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挑選出來,把它們的故事講給大家聽,本身就能讓文物“復活”;把明星跟文物捆綁在一起,讓觀眾借助公眾人物的視角走近文物,也是讓文物“復活”。
南方日報:我看到了一個有意思的說法,即把文物“擬人化”“人格化”,這該怎么理解?
于蕾:讓文物“擬人化”,也是借助與明星捆綁的方式來實現的。我們不是隨便選“國寶守護人”的,每位守護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有他們適合講述的故事,適合扮演的人物。對此,我寫過一句話:“我們有27組魂魄相依的國寶守護人。”你會發現,有些是大BOSS型的文物,有些是纖纖君子型的文物,也有些文物像驍勇善戰的悍將,那么,它們當然要匹配不同的講述者和守護者。
明星們借助戲劇形式來演繹文物“前世傳奇”之外,也一定要帶來“今生講述者”。“今生講述者”是生活在當下的人,要講述的是他自己的人生經歷,以及跟國寶之間發生的故事。此時你會發現,身邊有很多普通人的人生,在跟國寶發生某種糾葛;你會發現,我們身邊的很多事,原來跟這些文物有關系……甚至很多在全世界都響當當的科研成果,也跟這些國寶一脈相承。
南方日報:“國寶守護人”在講述文物“前世”故事時,常會引用一些“傳說”,我想知道,在文本的選擇和撰寫上,有哪些偏向和標準?
于蕾:當初跟北大的教授交流時,我就很深刻地覺得,歷史不是絕對的真實,現在大家公認的歷史,也只是絕大多數人認同的事實而已——每一件國寶級文物都記錄了一段客觀的歷史,可是,當有新的國寶被發掘出來的時候,也有可能推翻一段以前沒有被認知或者被誤解的歷史。
這也很符合我們想傳達的歷史觀。節目中的很多故事是杜撰和演繹出來的,但都是在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合理杜撰、合理猜想的。我想,這會讓大家看著既新鮮有趣,又有營養。比如第一期出現的《千里江山圖》,能留給后世研究的只有圖上蔡京的那段題跋,我們根據題跋合理猜想了一個故事,把我們想表達的情懷和深意都融在了里面。
一檔好的節目是一個好的講解器
南方日報:跟以往我們常在電視上看到的鑒寶類節目相比,《國家寶藏》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于蕾:《國家寶藏》并不討論文物的真假或文物的物質價值,因為節目中呈現的文物不存在真假之別,它們都是無法估價的國寶。
我們更多是為了讓擺在博物館里的文物與我們的生活建立起活生生的血脈相連。我們希望讓大家認識到,這些文物你永遠不可能買回家,它們也不會被明碼標價,但是你可以為它背后的故事嘆為觀止,可以驚嘆,我們血脈里流淌著的民族文化基因,是多么值得人驕傲。
在看完節目后,你會發現,原來在你家隔壁還有這么好的博物館,是不是可以在周末,帶著孩子去博物館里轉一轉。當你走進博物館,你會發現這些文物很有意思,它們會告訴你,你從哪里來,作為生長在這一方水土的人,為什么以這樣的生活方式存在,我們為什么會具有現在這樣的民族性格。
一檔好的節目,就是一個好的講解器。如果有一個好的講解器,你在博物館里逛的時候才能發現,看似很枯燥,并不華美、并不精致的東西,其實是很有意思的,也能講出非常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