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燕:文學要有對時代的預見性
今天的論壇主題應該叫“文學與我們的時代”。大家都講文學與現實之間的關系,現實說到底就是我們當下所處的時代。這次入圍的15部作品中大多在書寫我們的當下,雖然有的作品是在回望歷史,但書寫歷史也是從當下出發,任何對歷史的回望都帶有著作者所處時代的印記,寫歷史不過是從現在出發到歷史再回到現在,是用我們現在的眼光,我們現在所獲得的一切去觀察歷史、書寫歷史。
當前創作的最大問題是,我們在一些作品里面看到的都是一些熟悉的新聞事件,好多作家跟在新聞事件后面追趕社會熱點,好一點的是將新聞事件展開,以文學的方式去挖掘人物心靈的成長過程,表現人性的沖突與撕裂,以此來靠近和展現所處的時代,而有的只是羅列事件,成為時代表層膚淺的記錄者,這也凸顯了面對精彩紛呈的傳奇時代文學的無力。文學對于現實本應具有穿透力,要能夠面對紛紜復雜的社會現象,看到背后的本質性的東西,文學要有這樣的能力和預見性,對所處時代的走向應該具有預言的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講到,我們要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那么我們如何去貫徹這種精神?如何落實這一指示?歷史上我們曾經多次犯這樣的錯誤,即直接圖解政治,而不是以具有感染力感召力的真正的藝術精品去書寫我們的黨、我們的人民、我們的英雄、我們的時代,藝術上的成功才能實現政治上的成功,而藝術上不成功的作品,無論它表達了什么,那也注定是失敗的短命的。我覺得作家應該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切入現實進行創作,作家要具備穿透時代本質的能力,把那些美好的事物,以及沉潛在百態世相下面的問題,以及這個時代精神上的難題、困境揭示出來,以期讓人性更完善,讓世界更美好,除此以外,作家還能為讀者提供什么?也許浩然的作品為我們提供了某種意義上的范本,浩然那個時代環境下的創作,必然會反映那個時代的生活和精神的面貌,但即使剝離掉存在爭議的有關階級斗爭的那部分內容,浩然的作品在今天讀來有沒有藝術感染力?有沒有超越時間和空間的藝術價值?我覺得是有的。所以我想,浩然的創作也許會為我們如何去寫當下,如何去寫新時代提供了一些借鑒和經驗。
從我們這次評選的這些作品來看,我覺得今年的長篇小說還是一個豐收的年,評出來的作品很有說服力,沒有最后進金榜的一些作品也非常不錯,尤其是“70后”的寫作,他們明顯和“60后”不一樣,跟“50后”更不一樣,從這幾部作品看,他們的寫作是多向度的,敘事方法等都有著新的突破,值得我們關注。
(視頻攝制: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