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好書11月十大好書
(排名不分先后)
《遙遠的向日葵地》
李娟 著
花城出版社
2017年11月
推薦理由
李娟是這個時代的異數。她操持著當下最好的漢語,執著地書寫阿勒泰地區的人與自然。正如書中所說,這是一片“跟在全世界后面”的土地。但在李娟筆下,這片文字的世界明亮至于輝煌。本書關于母親與她獨自耕種的九十畝葵花地,還有外婆、母親與女兒,不同的生活體驗撞擊出的火花,脆弱而堅強的生命會集于此,無論是大狗,雞鴨鵝,鵝喉羚,都令人疼惜而好笑。這就是文字的魔力。——評委 楊早
《圖像與意義 : 英美現代藝術史論》
沈語冰 著
商務印書館
2017年9月
推薦理由
當代中國其實是一個高度混雜的社會,以藝術來說,無論是實踐,還是理論,都同時混雜著前現代、現代、后現代,甚至反現代的原則與表達。但,我國公眾的一般趣味還停留在古典藝術上,一般品位和審美水準還遠遠地落后于世界的潮流與趨勢。因此,熟稔西方,尤其是英美現當代藝術史的脈絡;掌握從形式和風格分析到圖像學,再到藝術社會史和精神分析的方法;這本書都對我們大有裨益,意義深遠。——評委 劉憶斯
《最后一公里村莊》
賀雪峰 著
中信出版社
2017年9月
推薦理由
賀雪峰關于當下中國農村狀況的最新學術隨筆集,書中的“最后一公里”,是指國家行政力量所無法到達,而村民維持日常生活需求又迫切需要解決的諸多問題,例如物質財富的無序攀比、賭博和地下宗教的肆虐、人際關系的日益冷淡、鄉村的自組織力量趨于解體等等,從家庭與養老、低保與扶貧到農業治理、信訪,幾乎涉及到中國當今鄉村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環節。幾乎每一篇隨筆都基于深入扎實的實地田野調查寫成,盡管在某些學者看來,這些文章可能理論色彩不足,但賀老師身體力行的田野作風和立足實際的態度,還是讓人生敬,而這些兼具問題意識與人文溫度的隨筆,也非常值得一讀。——評委 許金晶
《重塑中華 : 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
黃興濤 著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7年10月
推薦理由
1905年,孫中山創建同盟會之時,喊出了著名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排滿”思潮也成為了推動辛亥革命的關鍵因素之一。但有趣的是。辛亥革命爆發后,革命黨的民族觀便迅速從“排滿主義”迭代到了“五族共和”。也就是在此前后,現代中國的中華民族觀念開始逐步形成。
就這個問題,沒有一本書的討論深度與廣度超過了黃興濤先生的新著《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黃先生從清代中國的“中國認同”開始,重點討論了辛亥革命及抗戰爆發兩大關鍵節點的“中華民族觀”。一點特別有趣的觀察是,中國精英在政治形勢變化之時,“中華民族觀”也相應的發生各種變動比如,日本侵華極大推動了中國社會對“中華民族”的接受與認同。
在“新清史”的論爭中,黃先生一直站在反對陣營的潮頭中。如果將“新清史”與“中華民族觀”一并觀察,可見黃先生歷史思考中一以貫之的清晰脈絡。——評委 張明揚
《梁光正的光》
梁鴻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7年9月
推薦理由
作家梁鴻的首部長篇小說,以梁光正晚年尋親為起點,在虛構敘事中回顧父親悲情荒誕的一生。梁光正是梁莊的堂吉訶德,是四里八鄉遠近聞名的“事煩兒”,雖然長年處于貧困而多難的窘境中,但他仍然保持著對生活、對情感的美好夢想與追求,一廂情愿地建造自己體面而有情的生活。但是現實卻往往適得其反,他不斷陷入與生活、與時代、與妻子、情人、子女、朋友等無休止的糾纏與麻煩當中,終其一生。小說成功塑造了一位鄉村父親的形象,也許很多中國家庭都有這位父親的影子。——評委 孔令燕
《尋找桃花源》
衛毅 著
鷺江出版社
2017年9月
推薦理由
記者職業成果的結集出版往往面臨著一個嚴峻挑戰,即它如何看起來更像是一本“書”。作為從業十余年的資深人物報道記者,衛毅將在海內外尋訪的故事聚集于一冊,統攝于人類尋找安身立命的理想歸宿這一總主題下,這種“二次出版”做出了有益嘗試。誠如作者所言,“我們關心歷史、文 化、科技、政治、經濟、社會,本質上都是關注人本身,關注我們短暫人生 的應有之義。”閱讀過程中,我不時想起那個追問“這個世界會好么?”——評委 張彥武
《天下為學說裂:清末民初的思想革命與文化運動》
瞿駿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7年10月
推薦理由
清末民初的中國面臨著“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個皇權崩塌、科舉廢除、西潮掀起的轉型時期,當時知識分子的思想革命和文化運動異常活躍,尤其是西學把中國人沖擊得散碎一地,對于這舊日一切瀕臨逝去,卻又存一線之續的“天下為學說裂”之局面。思想史學者瞿駿通過對學生生活、教科書、辛亥革命等問題觀察和研究,描繪了清末民初讀書人的群體形象,為清末民初中國的變之深與變之痛做一個解說。——評委 綠茶
《斜行線-王安憶的大故事》
張新穎 著
商務印書館
2017年7月
推薦理由
本書收集了評論家張新穎六篇關于王安憶的評論,從具體作品的閱讀體會到整體觀照,沿著時間的長河整理寫作的妝容,在梳理闡發中找到了一個斜行線的總體描述,是一份漫長的文學觀察和理解思考的記錄。王安憶的寫作可以承擔起魯迅所謂生命總是沿著無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的。而評論家這種選定對話者,長時段地投諸精神心力并有所得,是當代文學中動人的時刻,也是很難復制的風景。——評委 項靜
《鄉路漫漫:20世紀之中國鄉村(1901~1949)》 (全2冊)
王先明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7年10月
推薦理由
20世紀上半葉,追趕現代腳步的中國飽受革命沖擊,鄉村隨著政權興替而變化,權力結構從士紳到權紳,鄉村社會從保甲到國家強力控制。從私塾到學堂,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從定居到大量流動,從小農經濟到合作互助,其既有秩序翻天覆地。本書力圖勾勒鄉村制度變遷與結構變遷的基本軌跡與發展脈絡,并希望從社會、經濟、文化地域差異梳理出隱含的普遍性特征,并通過區域演進的不平衡性,呈現歷史進程的同質性意義。以中國鄉村研究而論,處理的問題涵蓋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等各個領域,同時還需要對20世紀的歷史具備精準的整體性把握,不同的認識導致了各種理論的分歧。以認識鄉村變遷的角度而言,本書做出了有益的嘗試。——評委 張弘
《給孩子的音樂》
劉雪楓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17年10月
推薦理由
書名說是“給孩子”,其實選擇的音樂并非全是“兒童題材”,所選曲目以巴洛克時代為開端,從古典主義、浪漫主樂派、民族樂派進入印象派和現代主義,涉及100多位作曲家、300多首作品。劉雪楓對每首樂曲撰寫的介紹與欣賞導讀并不艱深,看得出,他設定的目標讀者還是孩子,尤其是給孩子的家長。的確,音樂欣賞,乃至審美水準的提高,還是要從娃娃的家長抓起。——評委 劉憶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