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英雄小姐妹”:草原文化的精神象征
1964年3月,剛剛被授予“草原英雄小姐妹”稱號的龍梅(左)、玉榮。資料圖片
2015年11月,龍梅(左)、玉榮來到首都博物館,在畫家官布以她倆為題材的素描作品前合影。資料圖片
1964年的冬天,兩個蒙古族少女為了不讓生產隊的384只羊遭受損失,趕著羊群在暴風雪中堅持一天一夜,直至暈倒在雪地里。因為嚴重凍傷,二人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截肢。作為內蒙古“十大文化符號”之一,她們被列入“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其英雄事跡在國內廣為傳頌,成為了草原文化的精神象征。這兩位在全國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就是“草原英雄小姐妹”——龍梅和玉榮。
“天上閃爍的星星多,不如我們草原的羊兒多?!边@首廣為流傳的少兒歌曲,是上世紀60年代上映的美術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題歌。11月14、15日晚,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這首歌曲的旋律再次響起——由內蒙古藝術學院獨創的大型民族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在這里隆重上演。這部舞劇是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之一,同時獻禮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
這部舞劇以廣為傳頌的“草原英雄小姐妹”龍梅和玉榮的真實英雄事跡為藍本,以當代視角與多重空間的表現手法,生動地再現了龍梅和玉榮的英雄故事。
蒙古族少女龍梅與玉榮是一對小姐妹,她們昔日生活的地方,就在內蒙古原烏蘭察布盟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新寶力格公社那仁格日勒生產大隊(現內蒙古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境內)。1964年2月9日,小姐妹利用假日自告奮勇為生產隊放牧384只羊。那時,龍梅11歲,玉榮還不滿9歲。
中午時分,天色突然變暗,西北風大作,怒吼的狂風席卷著飛揚的雪花。剎那間,白毛風吞沒了茫茫的草原:暴風雪來了!
龍梅和玉榮急忙攏住羊群,轉身往回趕羊。但是狂風暴雪就像一道無形的墻,阻擋著羊群的歸路,羊群順風亂竄。關鍵時刻,龍梅對妹妹說:“快去叫阿爸幫咱們攔羊!”玉榮聽了姐姐的話,掉轉頭頂著風雪拼命地跑,沒跑多遠就跌倒了。龍梅一個人在暴風雪中,左手拿著羊鞭,右手甩著脫下來的皮襖左右攔擋。玉榮顧不得再去叫阿爸,立即返回羊群,手里揮動著小皮帽,嘴里不斷地喊著。
龍梅和玉榮就這樣攔擋一陣,跟上跑一陣,再繼續攔擋,再跟著跑,不知攔了多少只羊,也不知道跑了多長時間。經過與暴風雪搏斗的第一個回合,姐妹倆總算把散亂的羊群聚攏在一起。
暴風雪彌漫一片,分不清方向,小姐妹在狂風和寒冷中更顯得恐懼和孤獨。到了黑夜,暴風雪似乎更加瘋狂,羊群照舊在風雪的呼嘯中朝東南方狂奔。在緊緊追趕羊群的時候,姐妹倆怕走散,便機智地相互高喊著:“龍——梅”“玉——榮”,彼此關照激勵著。
從中午開始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姐妹倆整整奮斗了20多個小時。寒冷、恐懼、饑餓、疲勞、責任感全部集中在了兩個小姑娘身上。終于,玉榮昏倒在雪地上奄奄一息,龍梅也快堅持不住了,但仍撐著跟在羊群后面。
幸好,牧民哈斯朝祿父子倆及時趕到并發現了姐妹倆和羊群。他們叫來的鐵路工人和前來尋找姐妹倆的公社書記等人趕到后,終于使姐妹倆和羊群都脫離了危險。
姐妹倆先是在白云鄂博礦山醫院進行救治,后轉到呼和浩特繼續治療和休養。由于凍傷嚴重,龍梅失去了左腳拇趾,玉榮右腿膝關節以下和左腿踝關節以下做了截肢手術。出院后,在政府的關懷下,姐妹倆回到家鄉開始讀書,從此再沒有放過羊。
共青團中央在當年3月20日寫信表揚她們的高尚行為,同時熱烈祝賀她們加入了中國少年先鋒隊。《人民日報》以《最鮮艷的花朵》為題,報道了她們的感人事跡,姐妹倆被譽為“草原英雄小姐妹”。
為弘揚“草原英雄小姐妹”愛國、愛集體、甘于奉獻的精神,龍梅和玉榮的事跡相繼被改編成歌曲、歌劇、電影等各種藝術形式廣為傳播,姐妹倆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
16歲時,龍梅光榮入伍,后又進包頭市醫學??茖W校、內蒙古蒙文??茖W校學習,1982年到包頭市東河區工作,1988年任東河區政協主席。內蒙古自治區組建殘疾人聯合會成立后,玉榮調任殘聯副理事長。
53年過去了,當年的兩姐妹已年過花甲,但她們始終在各自的工作、生活中詮釋著愛國、敬業、責任和擔當。
此前,在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編排創作的音樂劇《草原英雄小姐妹》謝幕時,龍梅走上舞臺感慨地說:“我老了,但我仍然懷念草原、懷念家鄉。如果再讓我回到那一年,為了國家、為了集體,我仍然無怨無悔?!?/p>
“珍愛生命,善待自然,是我們草原人民永遠不忘的信念。”玉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當被問及“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精神是否過時時,她坦言:“今天的孩子們同樣能夠做到,而且會比我們做得更好。”
內蒙古文聯副主席包銀山認為,新時代更應該深層次地挖掘“草原英雄小姐妹”的集體主義精神。“她們的故事,并不是一個單一的行為,而是源于草原文化中人們內心深處的愛?!卑y山說。
近日,坐落于白云鄂博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事跡展覽館正式開館。展覽館運用現代VR手法,重現和還原了“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動人事跡。它不僅是面向廣大青少年和旅游參觀者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優秀民族文化、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和黨性教育的綜合性紀念館,也是喚起上一代人“集體記憶”的紅色旅游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