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一個貴州世居少數民族都留下藝術精品 ——訪《歷》編劇、藝術總監、音樂總監,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院長唐德松
記 者:據了解,貴州民大從第四屆開始主動申請參加全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到目前已連續參加了三屆全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本屆參演劇目《歷》的表現形式和手法與前幾屆參演的劇目有何不同?
唐德松:是的。因為把貴州的民族藝術文化挖掘出來,讓世界都認識;努力培養貴州世居少數民族音樂舞蹈藝術文化方面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是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的責任和擔當。而全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作為檢驗培養民族藝術人才、展示民族文化發展成果的一個平臺,貴州民大自然不能缺席。所以從第四屆全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籌備初期起,民大就主動申請參與其中,是截至目前全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唯一的學校團體。
第四屆參加的是校園情景劇《我愛貴州》,主要表現了校園文化生活;第五屆參演的是苗族歌舞劇《古道苗疆》,體現了苗族群眾通過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樹立起來的文化自信。兩屆參演劇目都獲金獎和最佳音樂獎、最佳表演獎及個人獎等多個單項金獎。本屆參演的是彝族大型歌舞劇《歷》?!稓v》用舞蹈表演的形式向觀眾呈現出彝族十月太陽歷,這個太陽歷由土季、銅季、水季、木季、火季和彝歷年組成,與我們現在使用的日歷非常接近,體現了彝族祖先的智慧?!稓v》看似對五季的呈現,意義實則上升到了精神層面的“日月輪回,生命不息”,即指文化和人的生命一樣,可以輪回,永遠不會消滅,充分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精神——人不會永遠消失,文化就永遠不會消失。
民族藝術必須與時代相結合,沒有時代性,民族就不可能發展,《歷》中所有的歌舞民族元素都來源于民間,但高于民間,并非原始的民間再現。因此在編創手法上,我們運用了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蒙太奇手法,采取舞臺藝術的表現形式,既結合舞美、道具、燈光等進行表現,又有所創新。
記 者:許多舞臺藝術作品都是以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打動觀眾,您認為《歷》這個題材最打動您的是什么?
唐德松:參加全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我們的初衷是打造貴州世居少數民族藝術精品,最根本的想法就是讓每一個世居民族都有一部藝術精品留下來。因此今年的定位就是展現彝族文化的劇目。在選擇劇目時,也曾考慮重新改編《索瑪花開》,但難度太大。于是我結合平時采風對彝族歷史了解的積累,想到了這個選題,經過劇組開會討論后一致認可并通過,并對其進行補充和完善。
《歷》也有故事情節,但不是最重要的,該劇主要是圍繞民族文化元素,將其升華為一種民族自信,因為只有自信,才會自覺地去發展它,其意義已上升到精神層面、意識形態上,并非簡單的民族文化。文化需要提升,需要使之形成一種精神,這就是文化藝術比寫實主義更有魅力的地方。
記 者:在劇目《歷》的整個策劃和排練期間,有什么是最讓您難忘或感慨的嗎?
唐德松:我最感慨和驕傲的,是貴州民大的學生特別能吃苦,特別樸實,這也是貴州人的優秀品質。人與人之間沒有利益驅動,只有情感驅動,這個情感就來源于人性的樸實和純真。我們的學生不僅能吃苦,學習也很刻苦,《歷》的排練時間很短,才一個多月就能拉上舞臺,這跟他們平時的刻苦學習和訓練是分不開的。因為時間緊、任務重,還不能影響正常的學習,學生們排練都是利用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時間,期間沒有一個人叫苦、有怨言,甚至打退堂鼓的,其中一名學生劉帥在排練中不慎造成手臂脫臼,他去醫院打上石膏包扎好后,用另一只手反復練習動作,沒有影響一次排練。他們對學習、對事業的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讓我很受感動,對我更是鞭策:如果不把劇目編得更好,覺得對不起他們的付出。
記 者:近年來,民大音樂舞蹈學院的發展情況如何?您認為參加這樣大型的民族文化活動讓演員們有什么心里觸動和變化嗎?
唐德松:這些年,特別是近五年來,學校黨委、行政對音樂舞蹈學院非常重視,投資近億元打造老校區,包括教室、教師工作室、音樂廳和劇場,等到年底建成后,音樂舞蹈學院將是貴州民大老校區里最漂亮的建筑,充分體現了學校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人才的培養的高度重視。
學院前身是民院藝術系,文革期間經歷了撤系合并到貴大藝術系、后又分離成貴州藝術專科學校的發展過程,到1985年,貴州民族學院藝術系才重新成立并恢復招生。2004年,學院創辦了一個具有全國唯一性的專業——少數民族音樂特色系,招收的學生要必須是貴州世居少數民族,會說本民族語言,有一定藝術造詣的藝術人才,每屆招收30人。畢業后,他們承擔著對民族藝術文化傳承、弘揚、宣傳的責任,現分布在省直和各地旅游、文化、歌舞部門和專業團體,很多成為業務骨干。今年4月教育部剛對學院進行本科教學審核式評估,對該專業評價非常高,大加贊賞。目前,學院共有4個本科專業,2個碩士點,現正在打造區域性一流學科——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和民族學共同打造西部地區一流學科申報博士點。如申報成功,對學院的發展將是一個質的變化。
音樂舞蹈學院是宣傳貴州世居少數民族藝術文化的窗口,是培養貴州世居少數民族藝術文化的搖籃,是傳承貴州世居少數民族文化的基地。我們的目標是讓貴州世居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在全國、全世界都具有詮釋權和話語權。學院自成立以來,特別注重藝術實踐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因此音樂舞蹈學院畢業后的學生工作能力強,就業率達到96%以上。學院還積極探索校地共建、校團共建模式,積極介入,服務地區,為地方打造民族藝術精品、民族文化精品。每一臺劇目都要經過采風、挖掘、整理、提煉和反復打磨,才推廣出去,因此很多劇目的演出均引起較好反響。學院的發展和成績讓學生擁有成就感,他們現在都很自覺自愿學習,大多數學生還表示愿意承擔起民族文化藝術傳承的責任,這是很讓我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