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品 不分軟硬
自從憑借《北京折疊》獲得雨果獎,郝景芳的科幻寫作風格也被不少讀者貼上了“軟科幻作家”的標簽。11月15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對于“軟科幻作家”的評價,郝景芳沉思了幾秒鐘后笑了笑說:“我寫的不是軟科幻,我也從來不贊同科幻作品的軟硬之分。”
隨著我國科幻產業的發展,關于硬科幻和軟科幻逐漸激烈起來。通常認為,硬科幻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為基礎,以追求科學的細節或準確為特性,著眼于自然科學和技術發展。軟科幻的情節題材則更多地集中于哲學、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其中科學技術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弱化。
“在我看來,硬科幻和軟科幻沒什么太大的區別,真正好的科幻小說都是沒有明確的軟硬區分的。”郝景芳說。
在郝景芳看來,《海底兩萬里》雖然講的是科學家的海洋冒險,但其實小說里也寫了很多關于人的問題。《沙丘》構造了一個與地球截然不同的世界,被認為是典型的硬科幻,但實際上它討論的是資源爭奪的問題,折射的是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戰爭。阿基莫夫的基地系列寫的是銀河帝國,但討論的是人的發展規律和歷史的發展規律問題。
科技的快速發展,讓不少人感嘆科幻作品的想象空間受到擠壓。但郝景芳卻對科幻寫作的未來保持樂觀態度,她并不認為科技發展真的快到超出想象。
“并不是科技發展得太快了,而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對其進展的報道本身多少就帶有科幻色彩。”郝景芳說,“技術走出了一小步,但相關的科普可能會暢想到很遠的未來。比方說,有研究表明,將年輕人的血液注射到老年癡呆癥患者體內,可以逆轉阿爾茨海默氏癥導致的身體衰弱狀況,但相關科普文章會說人類或將能夠返老還童或人類永生有望。”
在她看來,這種趨勢對于科幻寫作來說,并不是壞事。“這其實也說明大家對于科幻文學式的文本還是很買賬的。”
《中國科學報》 (2017-11-24 第3版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