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化境——“陳家泠藝術大展”側記
圖為陳家泠中國畫《井岡主峰》
三潭印月(中國畫) 陳家泠
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畫一直走在尋求現代轉型的創新之路上。“新海派”代表人物陳家泠先生,便是尋道的智者。
近60年來,他始終在“最中國”的藝術領域,致力于東方審美新形式的探索。近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上海美術學院主辦的“陳家泠藝術大展”,再次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四年間的近百件新作,盡展這位八旬藝術家在藝術世界里不斷開新的歷程。
西湖毓情懷
丹青抒懷。生在杭州長在杭州的陳家泠,一向注重人文情懷和時代氣象的抒發。
西湖深蘊中華美學品格的千古人文,滋養了他的心靈。母校浙江美術學院“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的主張,始終在他的耳畔回響。潘天壽先生的藝術精神,早已成為澤潤他藝術生命的瓊漿。他的藝術世界猶如這座古風蘊藉而又海風勁吹的城市,既中國又現代。
近些年,陳家泠的丹青抒懷,由花鳥意趣,更多寄寓山水之境。他將廣涉“人山花”以及書法各個領域的感悟融注一處,從故鄉的“西湖十景”,到“三山五岳四圣”,再到紅色山水系列,文化情愫和時代美景,成就了他筆下的千里江山。主題山水巨作,也成為此次展覽最引人注目的所在。
2011年,陳家泠登臨三山五岳四大佛教圣地寫生,創作出十二名山巨作。作品2013年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后,觀眾反響熱烈。彼時恰逢毛澤東誕辰120周年,近半個世紀前,他曾徒步到井岡山、韶山朝圣,故地重游,滄海桑田的巨變觸動了他的心靈。他信筆繪就大量速寫,由此激發“再畫要畫當代革命圣地”的創作欲望。
井岡山、延安、太行山、赤水河、婁山關……陳家泠一路寫生,創作系列紅色題材,繪就一批主題山水,由此形成此次展覽四大板塊之首——“壯美祖國”。
此時的陳家泠,早已不是當年那個滿腔熱血的年輕教師,但從革命圣地汲取的力量和意志尚在,藝術創造的激情尚在。歷經歲月的沉淀和藝術的積累,他對革命圣地的意象及其煥發的時代活力,有了更深層的理解與感悟,并將之轉化為具有濃郁“泠風格”的藝術圖式。祖國山河的萬千氣象,因歷史而厚重,因時代而升騰——
他棄用淡墨渲染的舊勢,以重彩點染《井岡主峰》,青綠在曙紅的映襯下,更顯群峰蒼翠的秀美與崇高;他突出線條處理,以大面積的山石勾勒,強化《太行山之銅墻鐵壁》的巍峨;他將梁家河的桃花、映山紅規模化,進一步渲染《梁家河可美啦》的藝術表現;他多次到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與葉爾羌河畔的麥蓋提寫生,將金秋時節盛開的刀郎花錯落鋪陳,《萬頃刀郎花》美不勝收……
與“壯美祖國”相比,“優美家鄉”板塊的作品更具中國傳統文化韻味。陳家泠一向崇尚美。“西湖十景”可謂人文之美點化自然山水的極致。早在2010年,應浙江美術館邀約,他便曾構思創作《西湖十景》。雖是家鄉熟悉的景色,但他為此數十趟往返于滬杭。經過長時間的構思,十件作品一氣呵成。從此,“西湖十景”成了陳家泠反復探索的題材。他不斷于取舍中求精進。
在陳家泠筆下,“三潭印月”水天一色,湖面清波蕩漾,以淡墨暈染于絹上,更顯幽深靜雅;“柳浪聞鶯”是線的世界,拂面的柳絲柔美地飛舞著,盡展春日西湖的勃勃生機;“花港觀魚”以色彩取勝,“花著魚身魚嘬花”,一派魚樂人歡的場景……十件作品風格各異、形式各異,各盡其妙,各現其境,最終以五條屏的形式,統一為一個整體。那是他對家鄉、對母校感恩又眷戀的情感表達。
陳家泠更關注“新西湖”的時代美景。2016年,杭州進入“G20時間”。陳家泠應邀創作巨幅作品《西湖景色》。他聚焦G20杭州峰會歡迎晚宴主場地——西湖名園汪莊,以俯視的視角,描繪其背靠雷峰塔、三面瀕湖、依山傍水、坐擁“西湖十景”的西子韻味。
這件意在“畫西湖生命之水,畫人類之大情懷”的中國畫,最終懸掛其間,成為G20杭州峰會歡迎儀式合影留念的背景畫。
西湖,與陳家泠的藝術之涯,從此有了生命的互動。
海上起新風
80歲的陳家泠“一變再變”。
在畫壇,他一向以“敢變、能變”著稱。他恪守中國文化品格,更堅信藝術要與時代同步。他不斷把生活中的偶然變成藝術的必然,把大自然的局部變成藝術的整體,在發現中創造,在創造中超越,在超越中拓展,從而直抵化境。
這或許正詮釋了“新海派”的特質——“無派之派”。
近代以來,從來沒有一座城市像上海一樣,雜糅古今中西各種文化特質,融會成本土文化的斑斕底色。在陳家泠看來,上海的多元文化傳統,及其為文化發展所帶來的奇妙張力,正是催生藝術的沃土。
事實證明,海派文化對于他后來的藝術創作和藝術風格的形成,產生著持續推動力。1963年,浙江美術學院畢業之后,陳家泠被分配到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今上海美術學院)任教,從此扎根這塊他心中的“中國近百年歷史中的風水寶地”。
海派文化的影響,讓陳家泠在藝術上進一步確立起開放自由的心態。他不忘傳統,上世紀70年代師從陸儼少先生習山水及書法;他喜歡交流,80年代至新世紀初,先后于日本、美國、德國、臺灣、法國等20個國家和地區舉辦個展、聯展;他敢于開新,1989年在第七屆全國美展獲銀質獎的作品《不染》,其“刪繁就簡、領異標新”的藝術風格,為當代中國畫的創新,提供了新的視覺經驗及審美引領。
其后,陳家泠以超乎常人的藝術敏感和前瞻性的眼光,不斷在藝術表現力上尋求突破——他充分挖掘宣紙、絹、水墨、顏料等材料的性能,突破傳統沒骨筆法,以“靈變”追求“自然天成”的藝術效果,開辟中國藝術精神澄明新境,完成由技法到觀念的飛躍;他以主觀情思升華意象,以“有意味的形式”經營位置,通過具有濃郁中國風的裝飾意味,確立具有強烈個性風貌的“泠風格”;他打破人物、山水、花鳥等畫種之間的界限,打破中國畫、瓷器、刺繡、家具、服飾等藝術品類之間的界限,打破純藝術與生活藝術的界限,從平面走向立體,從書齋走向大眾……
這一切在藝術大展中同樣得到充分體現。
瓷,在陳家泠看來,是最具中國文化特質又頗具現代性的文化。2000年,陳家泠創立火藝沙龍“上海申窯”,兩年后又創立“半島瓷藝館”“泠窯”。多年的制瓷經驗,激起陳家泠創作大塊頭作品的欲望。此次展覽“和美世界”板塊,便展出了陳家泠、陳亮父子創作的12個單體直徑達1.6米的荷花缸、石榴缸新作。陳家泠稱其為世界上最大的彩繪藝術瓷缸。每每談起巨型瓷缸在創作和工藝制作方面的難度,他倍感興奮:“這種創作難度的巨型作品,早些年不可能實現。這是時代的進步!”
“精美生活”板塊,陳家泠參與創作、設計的家具、瓷藝、書法和絲綢等作品和藝術衍生品,體現了“泠風格”引領下,家具、刺繡等傳統工藝的現代轉型。“日用即道”的理念,同樣應和著此次展覽以“美”統領全局的主題——“祖國經歷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三次飛躍,站在新時代的階梯上,我們藝術家除了要攀登藝術高峰,還要擔負起讓中國‘美起來’的新使命。這也是時代性,也是我的藝術理想。”陳家泠如是說。
2012年,75歲的陳家泠在海拔5000多米處的珠峰腳下寫生,一畫就是6個小時。為什么攀登珠峰?陳家泠說,只有到高處,和天對話,才知道文化的高度。這何嘗不是陳家泠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