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新時代:文學創作者的職責與使命
黨的十九大報告是一篇閃耀著巨大真理光芒的綱領性文獻,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就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專門闡述、提出了明確要求;同時,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文化建設、文化創造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于促進文學事業發展和作家的創作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文學創作者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關于文化的重要論述精神,應當緊密結合自身工作和創作實際,著重增強自覺融入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推進文化創造的意識,從4個方面把握和領會。
融入新時代,需要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堅定文化自信是前提。文化自信的基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具備的超越時空、跨越國界的精神價值和永恒魅力,是這種文化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振興的歷程,始終伴隨著社會發展的進程,并轉化為人們的思維自覺、行為范式、精神滋養和價值取向。對于各民族作家來說,必須樹立對自己國家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與自信,從知到行落實,從觀念到創作貫穿。費孝通先生曾說:文化自信導向文化自覺。無論是作為文化內核的精神層面,還是作為外化形態的實踐維度,當代作家都應當重新審視、深刻反省,不斷增強文化自信與自覺,力求達成融入新時代、展現文學新魅力的目標。
融入新時代,應當承續民族文化根脈,豐厚人文精神滋養。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孕育和發展,形成了文化的根深葉茂,保持了文化的延續性,積淀了豐厚的人文滋養和獨特的精神標識。各民族作家應當努力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既要堅持中國哲學對“道”的堅守和追求,所謂“聞于道”“立于道”“志于道”“合于道”,圍繞“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開啟中華各民族文化的尋根、承續與拓展旅程,也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重視中國傳統哲學和中華文化精神最為關注的自然、心性、人性、生命、人生等問題的基礎上,明心性、載德性、尚和合、求大同,溫故知新、推陳出新,在新的文化時空中實現優秀文學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融入新時代,必須突出核心價值塑造、拓寬創作視野格局。文學興與文學強,其實質在于文學作品能否更好地發揮人文熏陶、心靈滋養、精神凝聚與價值引領作用。這就需要我們反思以什么樣的文化價值塑造,才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為此,在文學發展的新時代坐標中,各民族作家應該堅持核心價值引領,突出核心價值塑造,為著力構建具有中國底蘊、中華特色、世界影響的文學創作事業、文學創新話語和實踐創造體系作出不懈努力。一方面,要提振民族精神,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延續文脈,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基因的生命力、創造力;另一方面,要堅守精神高地,堅守文學理想,以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廣探尋為目標,不斷拓寬創作的視野和格局,使文學創作同當代文化發展相適應、同社會建設相協調、同人們的精神生活期待相一致。
融入新時代,重在抒寫文學精品力作,提升文化創造境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這為今后各民族作家應該為何寫作、怎樣去寫作以及寫作的途徑、目標等提供了遵循。一方面,需要各民族作家把握新時代文學的新特征,尋回文學的初心,以夢想為筆、為時代寫作,提升文學創作的人文高度、文化氣度和藝術氣韻,寫出更多更好的優秀作品;另一方面,還要牢記作家的社會責任,在波瀾壯闊的社會實踐中,秉承良知、突破小我、摒棄浮躁、勇擔使命,以文學的創造力和感染力提升文化創造的新境界。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