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動隨心:蕭紅手稿手跡
蕭紅鋼筆手跡
蕭紅鋼筆手跡
著名作家蕭紅身世普通、經歷坎坷,以三十一歲的短暫生命留下了《生死場》《呼蘭河傳》等具有重要文體意義的作品。蕭紅這些小說以帶有溫婉的生命痛感書寫著東北鄉村的原生樣態,書寫著生命的掙扎與痛苦,其散文化的詩性書寫形成獨特的小說文體,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不可忽略的存在。這樣獨特的敘述文字大多是在她自北向南不定的漂泊狀態中寫就的,情緒的奔涌、片斷的采擷都在筆和紙的密切接觸中呈現出來,那些記載了心跡與情感、追問與沉思的文字無疑就是蕭紅的文化心電圖,透過蕭紅存留不多的手稿手跡,或許可以有所發現。
《呼蘭河傳》以自然筆法記載了蕭紅的幼年經歷,其中祖父的影響可見一斑,正是這位傳統文化修養深厚的老人潛在影響了蕭紅的書寫習慣,促使蕭紅形成了相當傳統的書法意識。據蕭紅親友回憶,祖父對蕭紅書法研習要求很嚴,每天必須在毛邊紙上臨50篇王羲之行書,因此在其15歲到哈爾濱讀書時,其毛筆字和文學修養曾好得令老師驚嘆(見蘆海嬌《鐵筆丹心寫精神——淺談著名左翼女作家蕭紅的書法特色》,刊于《書法賞評》2007年第4期)。中國書法具有歷史不斷累積疊加的傳統文化多重影響,文學性、審美性、歷史感等多元文化都會透過書寫行為隱形地影響著書寫者。幼年祖父督促下的書寫行為無疑對蕭紅的文學與審美意識有著潛在的涵養,以習焉不察的傳統書法方式影響著蕭紅獨特的文學創作思維。
正是這種審美意識的涵養,蕭紅存留下來的毛筆手稿與鋼筆等硬筆手稿都顯露出相當的書法藝術特質。從其存留下來的手稿墨跡來看,在豎排自右向左的毛筆或硬筆書寫中,線條有著婉回轉折之間的筆墨動感,筆畫收放自如,字的結體有著值得品賞的藝術韻味。這背后是蕭紅幼年毛筆書法研習所形成的線條形式審美的自然流露,這種審美意識毋寧說是筆墨書寫習慣的產物。毛筆筆墨大多需要在頓折回環轉折之間,與宣紙形成彼此呼應的親切感覺,傳遞到硬筆書寫中也會習慣性隨著毛筆審美習慣彎轉曲折,形成硬筆書法的結字美感。此外,蕭紅的手跡中,無論毛筆書法,還是硬筆手跡,其章法都頗有意趣,行與行之間有疏有密,字也有大有小,字與行之間顧盼有致,靈動的線條在豎排的書寫章法中形成了一種內在的節奏感,自然而然的手札布局使整幅作品看起來富于藝術韻律的空間感,完全不像張愛玲式的硬筆書寫,行行距離相當,失去了韻味。
如果對蕭紅文字的結體進行細致觀察,還可以發現與魯迅手稿墨跡有著審美風格上的相似性。魯迅手稿墨跡富于獨特的金石味,其小行書或行草筆墨散發出強烈的藝術性,墨跡線條簡約而有韻味,筆畫舒張而又節制,就這些來看,蕭紅的漢字手跡書寫中的線條也是在簡約中透出一種獨特的韻味,確實有魯迅的神韻。毫無疑問,蕭紅曾受到魯迅的深厚影響,早年由北南來,在上海生活期間得到魯迅的無私幫助,成名作《生死場》更是得到魯迅的無私關懷,魯迅無疑是蕭紅文學乃至人生之路的重要引導者,而魯迅晚年在書法藝術、木刻藝術等方面的成就及影響也是有目共睹的。書法說到底是情感的外化和審美意識的自然流露,置于魯迅身邊的蕭紅自然會受到其在審美等方面的多元影響,點畫線條、結體章法等自然也在筆墨往來中有著潛移默化的學習借鑒和內在影響。
但蕭紅手跡書法又不盡然是魯迅的翻版或影子,作為女性書寫者,蕭紅毛筆或鋼筆書法筆畫結構更多表現出一種靈動性,線條走向也有內斂中的張揚,不像魯迅的幽靜典雅與克制,有著濃烈的金石氣質。而且有別于魯迅書法文字結體的橫向取勢,蕭紅的字大多縱向取勢,婉約中包孕著硬朗豪氣,形成了瘦長的視覺效果。就書法審美意蘊來說,蕭紅的手稿墨跡在神似魯迅之外,有著對魯迅書法手跡視覺審美上的有效互補,作為女性的蕭紅書法筆跡顯得飛揚靈動,章法上較之魯迅更為隨意由心而放達快意,留白及結字大小處理較之魯迅也更疏散寬闊。倘若結合魯迅與蕭紅的小說藝術來說,與二人書法審美風格差異卻也有內在呼應。魯迅小說藝術及思想有著一種多元文化理性審視后凝結出的克制沉靜,由此透出一種類似其書法的老練、堅挺與硬朗。蕭紅的小說則簡淡隨性,《呼蘭河傳》呈現的鄉土中國那種靜默的生活場景,散淡無序的故事情節,文字主要隨著情感和生命體驗隨意流淌,感性居于創作的首位,與蕭紅手稿墨跡中的靈動飛揚有著一致性,無疑與魯迅形成了一種文藝審美與思想意識上的互動與互補。因此,晚年魯迅與蕭紅之間,在審美及思想上可以說有著內在的互補式互動。
從性別角度來看,蕭紅手稿墨跡有著屬于女性而又超越女性的審美特質,在幼年書法傳統熏陶及文化積淀基礎上,受到魯迅等前輩的影響,蕭紅以自然真切的藝術感性形成了自己的手稿手跡書法特色,其筆墨章法上的靈動與奇崛交織,與一般女性書法墨跡的清麗柔美拉開了距離。雖然蕭紅留存的毛筆、硬筆手稿墨跡不多,不能夠像男性那樣有著獨特的文化場域從而更多地展示自己的書法藝術,也難以有魯迅等文學大家那樣的書法藝術成就,但靈動奇崛的手稿筆跡中有著屬于蕭紅的情感印記,其存留的手稿手跡也無言地確證著另一個蕭紅的獨特意義,在文學感性經驗呈現的同時,蕭紅還以筆墨書寫釋放著內心深處的那些悲與痛、惆悵與思索,在文學與筆墨協調并行中,蕭紅流淌出那些記載著中國的散淡而神奇的字句。
(作者:李徽昭,系江蘇淮陰師院副教授、復旦大學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