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連環畫的緣分
連環畫,亦稱小人書。周作人先生在《小人書》一文說:“馬路邊擺設一個攤,放著許多橫長的小冊子,八分圖畫二分文字,租給人看,看的偶然也有大人,但十九都是小孩,所以稱做小人書確是名副其實的。”可見,小人書來歷已久,讀者面之廣在相當一段時間里可與如今電視觀眾媲美。那時,小孩子放學后,先會去書攤,租一本一分錢,靠在街邊就可以知道“桃園三結義”“武松打虎”“薛平貴的故事”,一直挨到天黑才回家。
后來,我到出版社工作,干的正是連環畫的編輯出版。那年頭書荒,連環畫十分走俏,好的本子可反復重印。開始出的是單本,后來將名著改編為系列套裝,一套十幾二十本,像電視連續劇,送去書店一搶而空。逢年過節買上一套送人,是頗為貴重的。
像我這種年齡畫畫的,在當年恐怕都是連環畫的瘋狂作者。那時的畫桌上,擺上幾家出版社同時寄來的腳本(文字稿),又都催得急,于是每天幾乎以分鐘計算完成自己規定的幅數,一月下來,稿子完成,人也像得了場大病。那時的稿酬從6元到12元,一本稿子可得近2000元,收入是可觀的。尤其是連環畫最能鍛煉基本功,構圖、人物造型、勾線、前后聯系、整體風格等等,均得到全面的提高。那時連環畫畫得好的畫家,現在幾乎都是國畫界的佼佼者。
我國連環畫成就最高的要數賀友直。他創作的《山鄉巨變》,是我國連環畫事業的高峰,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嶄新的風格。這種風格,既為閱讀者喜聞樂見,同時也得到美術界的肯定。可以說,賀友直的作品,不但影響了一代連環畫的創作,而且對整個美術界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到了后來,連環畫創作有些脫離通俗讀本這個本質,過分講究形式和表現方法,太靠近獨幅畫和組畫,有影響的作品便少出現了。
當時連環畫最有影響的雜志,要數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連環畫報》,16開本月刊。編輯童介眉和我很熟,我出差到北京,總要到他那里坐坐聊天,順便可見到新朋老友。離開時,老童要派給我任務,回去半個月完成。一個畫家若常有作品刊《連環畫報》,自己會覺得榮耀,名氣也就大了起來。后來,我的朋友龐邦本也辦了個《中國連環畫》,我也為他畫過稿子,也收到幾期,質量都是不錯的。
上世紀80年代末,我調離出版社,到了畫院,從此告別連環畫。記得《連環畫報》創刊40周年之際,童介眉不忘老友,寄函來要我寫篇短文刊畫報以示祝賀。我隨即寄了過去,短文的開頭我動了感情,說我們這一代畫家都是在《連環畫報》的搖籃里搖出來的。
連環畫還有全國性的評獎,在美術界影響頗大。我參加過1991年的第四屆評獎活動。如今不知辦到第幾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