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了故事,丟了歷史 ——談談今天我們如何避免誤讀歷史
文學創作永遠無法回避歷史問題。在歷史寫作和歷史閱讀盛行的當下,在微觀歷史、口述史和非虛構寫作豐富的今天,我們的歷史寫作和歷史閱讀,已經呈現了一種“撿了故事(微觀的局部的片段或細節) ,丟了歷史(宏觀的整體的過程和因果) ”的現象。要做到正確的歷史寫作和歷史閱讀,如何避免誤讀歷史呢?
一是不要輕易迷信權威,要有“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懷疑精神。歷史寫作和歷史閱讀,必須提高警惕,回到歷史的現場,正視歷史的局限和局限的歷史,辯證分析。對于現實中的問題,只能抓住現實中的矛盾來解決,在現實的發展中找到答案。
二是不要輕易相信一個人的口述史,要樹立大是大非的大歷史視角。堅持大是大非,走正道存大義,既不能戴著顯微鏡放大歷史的偶然,也不能戴著老花鏡模糊歷史的必然,更不能戴著有色眼鏡說東道西,顧左右而言他。
三是不要輕易對歷史下結論,要在可信的現代解讀上主張正義。要尊重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明晰歷史研究和歷史寫作的終極目的——還原現場、照亮現實、美好未來。
我的愿景或結論:寬容比自由更重要,正義比平等更重要。無論是歷史寫作,還是歷史閱讀,我們必須突破歷史的局限,不當“事后諸葛亮” ,不做“馬后炮” 。要堅持用辯證法,呼喚宏大敘事。
丁曉平:解放軍出版社昆侖圖書編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