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少數民族文學界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座談會在京舉行
11月7日,由中國作協主辦的首都少數民族文學界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座談會在京舉行
吉狄馬加、白庚勝、瑪拉沁夫、降邊嘉措、葉梅、包明德等參加座談
座談會現場
11月7日,由中國作協主辦的首都少數民族文學界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座談會在京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吉狄馬加出席座談會并講話。中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主持會議。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名譽會長、中國作協少數民族文學委員會名譽主任瑪拉沁夫,以及來自首都少數民族文學界的20多位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參加座談。
吉狄馬加在講話中談到,黨的十九大報告主題鮮明、思想深刻、內涵豐富,科學總結了我們黨過去五年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全面闡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邁向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續寫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廣大少數民族作家和文學工作者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把握時代進步脈搏,體悟群眾冷暖訴求。在文學創作中,要大力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把滿足各民族群眾精神文化需要作為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出發點和歸宿,為民族地區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藝術地反映社會主義制度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一致性,把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作為文學創作的價值追求;不斷發掘和表現少數民族新的生活、新的人物、新的故事,抒寫脫貧攻堅、生態環保、邊疆開發中各民族人民可歌可泣的事跡,做少數民族地區繁榮發展進程的見證者、記錄者和推動者。他還強調,我們要堅持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正確方向,牢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牢記文學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創作出更多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優秀作品,凝聚起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白庚勝在主持座談會時說,黨的十九大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旗幟、團結奮進的大會,大會在政治上、理論上、實踐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大會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一道寫入黨章,將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個嶄新高度。對于少數民族文學界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增強文化自信,努力創作出更多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優秀作品。在創作中,要充分認識到少數民族地區這些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要不斷激活各民族的傳統文化資源,以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學作品來反映現實生活、抒寫人民心聲。
瑪拉沁夫在發言中談到,黨的十九大報告又一次強調了文化的重要性,報告中的許多新論斷體現了一種“大文化”的思維和視野。關于文藝,報告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這就要求廣大少數民族作家不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向時代建設的第一線,從現實生活獲取寶貴的創作資源,寫出真正能夠反映時代本質和人民心聲的優秀作品,成為偉大時代的參與者、弄潮兒。同時,作家要充分了解古代的文學傳統,知道我們從哪兒來,走過哪些路,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新的創造。另外,文學創作不僅要考慮寫什么,還要思考怎么寫的問題,要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寫好故事、情節和人物,增強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對于少數民族作家來說,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對腳下的大地充滿愛,要增強文化自信,書寫好各民族人民共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共同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要加強少數民族文學理論批評,發揮理論批評對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促進作用,實現兩者的共同發展。
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降邊嘉措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黨和國家的發展繪制了宏偉的藍圖,令人感到振奮。黨和國家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民族工作,特別是“一帶一路”的提出,為少數民族地區的進一步繁榮提供了非常好的機遇。這些年來,少數民族地區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少數民族作家以自己手中的筆書寫時代巨變和人民在這個過程中的豐富內心世界。少數民族作家大多深深扎根人民群眾的生活之中,與民間文化緊密相連,只要執著耕耘,就有可能寫出獨具特色的文學作品,共同促進文學事業的繁榮發展。
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常務副會長葉梅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十九大報告對黨和國家發展歷史方位作出的精辟概括和精準判斷。在新時代,少數民族作家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對少數民族文學而言,少數民族地區走過的艱辛而光榮的歷史、各民族異彩紛呈的文化遺產就是我們的“本來”;世界各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是我們要吸收的“外來”;而“面向未來”,要有新的責任和擔當,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以工匠精神來對待手中的筆,真實書寫祖國的強大和民族的進步,讓文學版圖更加絢麗多彩。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包明德說,十九大報告強調“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這個論斷具有一定的歷史高度和文明高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光有經濟的發展是不夠的,必須伴之以文化的發展。我們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與使命感,為文化的繁榮發展盡心出力。國家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民的向往是文學發展的推動力,更新著文學創作的風貌。我們期待少數民族作家能夠在新的時代,激發新的創作活力與藝術張力,在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視域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中華文化同構的使命感,探求更新的藝術突破,在文學作品中把最新、最美、最博大的精神價值呈現給時代、貢獻給國家、展示給世界。
《民族文學》主編石一寧說,黨的十九大報告發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號召,少數民族作家要以扎實的作品為文化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當前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呈現出可喜的繁榮景象,老中青三代作家創作活躍,陣容十分可觀,作品大量涌現,但也要思考如何在新時代再上一個臺階的問題。作家們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呼吸時代的新鮮空氣,接觸時代的灼熱地氣,要增閱歷、廣胸襟,思連千載,視通萬里,既胸有成竹、底氣十足地進行現實題材創作,又能以廣闊的視野和歷史的意蘊擴展和深化作品的內涵;既要正視和表現現實生活中的困難和矛盾,也要展望和探討這些困難和矛盾的解決方法,我們的作品要更多體現信心和堅毅,更多展現曙光和希望。要在創作中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不斷提升原創力,加強藝術手法的創新,創作出更多具有人民性、民族性和時代性的精品力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蔡勁松說,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于促進文學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廣大少數民族作家和文學工作者要融入新時代,需要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更好地承續民族文化根脈。作家們要牢記自己的社會責任,尋回文學的初心,在波瀾壯闊的社會實踐中,秉承良知、突破小我、摒棄浮躁、勇擔使命,為時代寫作,以文學的創造力和感染力,提升文化創造的新境界。
中國民族音像出版社社長景宜談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提出,為時代的發展特別是文學的繁榮指明了方向。在新的時代,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的文藝作品要展現出這種新變。特別是各民族人民聚居在一起時,各自的文化傳統所綻放出的新光芒,值得作家藝術家們進行富有新意的書寫。
彭學明、馮秋子、呂潔、陳亞軍、楊盛龍、尹漢胤、趙晏彪、陳崗龍、馮良、艾克拜爾·卡德爾、高小立、哈森、普馳達嶺、金子等也參與座談。大家談到,少數民族作家要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寫出與現實巨變相稱的優秀作品;要促進少數民族文學“走出去”,以精彩的中國故事征服世界上更廣闊的讀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