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重新打量這個世界 ——讀朝鮮族詩人金學泉詩集《穿越時空的行板》
他在重新打量這個世界。用心,用眼睛,以及現代工具。他發現,用今天更為開闊的眼光,重新打量這個世界,就有些不一樣了。時代在隆隆前行,人卻需要想明白才肯跟進。
他就是朝鮮族詩人金學泉。從其詩集《穿越時空的行板》中可以看出,他在游歷中不斷思考著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系。他仿佛忽然間意識到,已經寫了幾十年的詩歌,還需要繼續寫下去,因為他發現,那些過去沒有看到的東西,那些過去被忽略的東西,都是詩啊!
他喜歡旅行。對精神自由的無比向往,對大地山川的無限深情,使他不安于在一個地方久留。于是,這些年來,他不斷行走于大江南北、世界各地。西雙版納的雨林、拉薩的布達拉宮、普陀山的觀音、烏鎮的搖擼、寒山寺的對聯、秦淮河的傳說,還有風情萬種的東南亞、摩天傲視的曼哈頓、群鳥飛翔的歐洲天空……一切都引發了他詩意連綿的遐想。
同樣的景物,什么人看是不一樣的。詩人懷著一顆詩心去看,那一處處景物便顯現出別樣的韻致。一路上那些擾亂了人心的東西,就變成了一行行詩句。
金學泉的詩歌創作,受中國古典詩詞的影響很深,他無疑接受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他的詩,處處都在證明這一點。他經常獨自駕車到藍天白云下有牛羊、牧歌的地方。到了那里,他便安靜下來。星辰、月光、清風、流云,春花、秋月、夏草、冬雪,大漠孤煙、長河落日,草原遼闊、山川逶迤,風雨如磐、江河恣意……在天地之間,他拍照、玄想、發呆,聽任直覺擺布,放縱意念飛翔。那一刻,他常常忘了身在何處、今夕何年……
每一次外出旅行,都是一次出走和回家的過程。經常在外面游歷,反倒使他的游子之心更重,思鄉之情更濃。他醒悟到,身心合在一處,人才會有歸屬感。而那一處,便是故鄉。
于是,延吉的帽兒山、敦化的雁鳴湖、琿春的圈河、長白山的天池,漫山的金達萊,一片片的白樺林……那些他一生守望、一生牽掛、一生魂牽夢繞的故鄉的山山水水,便越來越占滿了他的心。詩意詩情,便在故鄉的熱土上,春夏秋冬四季輪回地綻放。
從詩集中可以看出,詩人有清醒,有困惑,有堅毅,有迷茫,有激賞,有遺憾,有贊譽,有沮喪,有驚艷,有錯愕,有電光火石,有驚慌失措,有相見恨晚,有追悔莫及,有不虛此行,有落寞而歸……他用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納外部世界,他超越了審美取向過于單一的簡單思維。他的詩是多義的。
他是一位具有朝鮮族文化和漢文化雙重基因的詩人。他敬畏漢語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神秘,用心體會漢語的獨特韻味,努力捕捉和挖掘漢字背后的意義。他關注詞句之間的連綴,推敲琢磨上下句的銜接……詩的內里,流動著漢語詩歌獨有的平平仄仄的韻律。與此同時,他的詩里,自然也有朝鮮族獨到的民族美學的眼光。
他的語言平實而充盈,其表達是真切的,感觸是可觸摸的,對復雜感情的訴說十分準確,對駁雜豐富內心的描摹十分恰切。詩的總體風格是從容的、達觀的、質樸的和溫和的。
詩集《穿越時空的行板》體現了詩人金學泉的初心,也是他一個甲子年的詩性表達。耳順之年,人生近秋,他卻漫坡山花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