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辟文學新絲路 開啟文學交流新格局 首屆中國·南亞國家文學論壇在四川成都舉行
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在首屆中國·南亞國家文學論壇開幕式上致辭 王楊 攝
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主持論壇開幕式 王楊 攝
11月6日至7日,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中國作協外聯部、四川省作家協會承辦的首屆中國·南亞國家文學論壇在四川成都舉行。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出席開幕式并致辭。四川省副省長楊興平出席開幕式。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主持開幕式。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巴基斯坦作家穆罕默德·卡西姆·布丘代表中外作家致辭。
鐵凝在致辭中談到,中國和南亞各國有著悠久的人文交流歷史。自古以來,南亞地區就是“絲綢之路”的要沖,是東西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交融交匯之處,在眾多領域創造了輝煌的成就,為豐富人類文化和社會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在近兩千年的歲月中,中國和南亞國家的文化交流綿延不絕,文學的相互影響是多方面的。孟加拉最早的書面作品《恰利耶歌集》呼喚人們崇尚和諧精神;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展示了印度古代社會生活的風情畫面,表達了人們的理想和追求;尼泊爾民歌體詩《穆娜與馬丹》廣為流傳;巴基斯坦的民間故事優美、睿智而寓意深刻;斯里蘭卡文化發達,文學作品反映了佛教的興盛。進入20世紀以后,南亞各國文學在中國得以廣泛傳播和研究,對中國現代詩歌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同樣,中國古代、現代文學經典作家作品在南亞各國有著廣泛的流傳。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致力于建設與沿線各國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鐵凝在致辭中說,這條新絲路的開辟,不僅為彼此間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前景,而且賦予了文化交流與人文合作更重要的責任。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文學藝術交流不僅是人文交流中的重要內容,也使國與國的交流更生動、具體、形象,文學總是更專注于表達人類共通的感情,通過這種真實而親近的表達,中國人民和南亞各國人民會更加深入而感性地互相了解,不斷拉近彼此的距離,增進民眾之間的友好感情,讓中國同南亞和平友好的理念深深地植根于人民,深深地植根于人心。
鐵凝說,此次論壇是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閉幕之后不久召開的。中國夢與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息息相通,中國人民愿意同各國人民在實現各自夢想的過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幫助。實現中國夢給世界帶來的是機遇,是和平,是進步。在這樣一個實現夢想的新時代里,中國作家愿與南亞各國的作家朋友們一道,書寫各自國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分享創作的經驗和成果,共同沿著文學新絲路,弘揚絲路精神,促進文明互學互鑒,為增進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理解、信任發揮文學和作家的積極作用。
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孟加拉國作家賽義德·曼蘇爾·伊斯蘭、巴基斯坦作家穆罕默德·卡西姆·布丘、尼泊爾作家甘加·普拉薩德·烏普雷蒂和斯里蘭卡作家皮亞·卡里亞瓦薩姆分別介紹了各自國家的文學概況。
近年來,中國作協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導下,本著“廣泛交流、以文會友、互學互鑒、共同發展”的理念,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雙邊和多邊文學交流,形成了以“文學新絲路”為主題的文學交流新格局,中國作家越來越積極地同世界進行持續深入的對話和交流,中國當代文學也以獨特魅力參與世界文學的建構。中國文學界同南亞各國文學界一直保持良好關系,作家往來密切,并相互譯介當代作家的優秀作品。中國作協此次舉辦首屆“中國·南亞國家文學論壇”,正是以中國同南亞各國的傳統友誼和文學交往為基礎,以“一帶一路·文學新絲路”為主題,以此弘揚絲路文化精神,打造中國和南亞國家間的文學交流平臺,推動作家間的交往,推動文學作品互譯的開展。
論壇期間,來自孟加拉國、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的8位作家和中國作家阿來、趙玫、范穩、梁平、裘山山、張燕玲、邱華棟、李洱、于懷瑾等圍繞“傳統與交融中的文化發展”“全球語境下文學創作的個性”等具體話題展開交流。
四川作協主席阿來代表中國作家致辭 王楊 攝
巴基斯坦作家穆罕默德·卡西姆·布丘代表南亞作家致辭 王楊 攝
中國與南亞各國的作家們在傳統對文化發展的重要作用上形成了共識。孟加拉國作家穆斯利姆·沙阿·阿巴辛·尤薩夫扎伊認為,特定的文化與國家認同感與長久以來所形成的信仰和傳統密切相關,文化遺產在彰顯一個國家獨特性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尼泊爾作家亞格亞·拉杰·普拉賽恩從歷史變遷的角度分析了尼泊爾現代文化的形成過程,認為雕塑、木藝、詩歌、繪畫、喜劇等傳統文化也在其中發揮著積極作用。阿來尋訪了中國境內古絲綢之路的一些重要節點后發現,在物質與文化交流頻繁的時代,古絲綢之路上的城市都是繁榮昌盛的氣象,我們正處在中華文化復興的時代,其核心正是開放精神的重新張揚和文化自信的重新確立。如何確認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如何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值得深入思考。范穩在多年田野調查中發現,對于人類共有的美好品德的追求并不因為族群有別而有所差異,一種文化的繁榮發展首先取決于它的歷史傳統基礎要足夠強大,且能代代薪火相傳;同時又要在時代前進的步履中,善于學習借鑒,不斷自我更新。
李洱和梁平認為,應進一步了解南亞各國文學發展和作家隊伍現狀。李洱談到,任何時代的文學都必須在傳統和當代之間找到一個結合點,而要了解南亞國家文學,也必須了解當代南亞各國的作家與其文學傳統之間的關系。梁平說,南亞地區在歷史上和當今時代一直與中國保持著深層聯系,在文學上也更應加強溝通與合作,這樣才能讓中國與南亞地區的文學更好互動。斯里蘭卡作家薩姆杜·尼拉吉·塞納維拉特納認為,“一帶一路”可以看作是“創造傳統”,旨在促進該區域人民的知識和人文交流,通過融合為文化發展提供機會,她認為文學具有一定的力量,能夠通過想象來增進文化之間的情感聯系。
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四川省副省長楊興平與尼泊爾作家交流 王楊 攝
巴基斯坦作家向鐵凝贈送巴基斯坦傳統手工披肩 王楊 攝
關于全球化語境下文學創作的個性問題,巴基斯坦作家穆罕默德·卡西姆·布丘說,全球化背景下,人們應該摒棄某國文學優于他國文學的想法,承認文學選擇的多樣性。斯里蘭卡作家皮亞·卡里亞瓦薩姆認為,個性化存在于作家的概念世界中,寫作的基本目的在于理解世界及其面臨的挑戰。在全球化背景下,當一位個性化的作家試圖把自己的思想訴諸筆端,這種寫作就成為或轉化為一種全球化行為。趙玫談到,自己的早期寫作一直浸潤在全球化背景下,在經歷了對于精神層面、語言和形式的探索與融合過程后,逐漸意識到應該怎樣尋找真正屬于自己的文化母題,寫出了《武則天》《上官婉兒》《高陽公主》三部本土化的歷史小說。這種融合了全球性和本土化的書寫,為寫作拓展了更廣闊的空間。邱華棟以印度裔英語作家維克拉姆·賽思的創作為例,探討在全球化語境中如何講述民族故事和個人經驗,認為賽思復活了狄更斯宏大的敘事傳統,并嫁接了現代小說的復雜敘事技巧,同時保存了印度獨特的社會現實和個性化的表達,引領了小說創作的新道路。張燕玲也談到,任何文化都是從文脈的傳承發展而來,并以此溝通世界,全球化讓我們的審美形態發生變化,但沒有改變文學的基本命題,作家需要激活傳統中有價值的部分,將其融通轉化成自己的個人性敘述。裘山山認為,在全球化浪潮下,更多的文化交流、遷移和互動,使各民族有機會充分接觸異質文化,對本土文化的尊重和創新尤為重要,中國作家應當在全球化語境中努力保持中國元素和民族特質的自覺。
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曉駿,四川省作協黨組書記侯志明,中國作協外聯部主任張濤、副主任李錦琦以及張穎、張淥波、龔學敏、伍立楊、羅偉章、駱平、楊青、馬平、蔣藍、夜神翼、麥子、馬培松、劉裕國、陳新、劉小雙、張歷等參加論壇。
與會嘉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