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好書10月榜單十大好書
(排名不分先后)
《學術江湖 : 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風》
桑兵 著
理想國 |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7年8月
推薦理由
前幾年有個很風行的詞,叫“民國范兒”,簡單說就是,民國雖然在政治上天下大亂,但在文化學術和精神氣質上卻是大師輩出,豪情萬丈。在很大程度上,此種對民國學術的憧憬與拔高源自今人對學界風氣的不滿與失望。作為一種對抗性的輿情,有人對民國學術學人則是過分的不以為然,認為當下的學術已經全面超越民國。
在桑兵教授看來,“無限向往與盲目自信這兩種觀念看似相反而其實相同,都緣于對民國學人及其學術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或許還相當隔膜,因而整體判斷和具體把握難以恰如其分”。這或許就是新著《學術江湖》的緣起。
讀完這本平視民國學術的書,你或許就會認同桑兵的看法,“民國學人仍然身處千載不遇的大變局之中,又受到古今中外賢哲的熏染浸淫,代表體現時代標高的幾位大家,無論功力、見識、意境,能夠望其項背者也為數不多,遑論超越”,“今人唯有努力向上,而不能自欺欺人”。——評委 張明揚
《我循著火光而來》
張悅然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7年10月
推薦理由
張悅然的寫作正在發生一種蛻變式的變化,她在反思的路上走得更加遙遠。《我循著火光而來》以短篇小說集的形式呈現了這種變化的美學歷程,在此我們既可以讀到青春物語,也可以讀到非語境的故事展示,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讀到了一個更開闊,更歷史化,同時也更復雜立體的張悅然。——評委 楊慶祥
《職貢圖 : 古代中國人眼中的域外世界》
羅山 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7年8月
推薦理由
職貢,就是古代稱“藩屬或外國對于朝廷按時的貢納”,番薯指境內少數民族。而職貢圖,葛兆光說,就是“看外國人”。“看”也可做“圍觀”解。所謂圖,就是將送禮“納貢”的人,長什么樣甚至表情、穿什么衣服、隨身工具器具……等等都畫下來。從中可以了解跟我們不一樣人的生活百態。職貢圖,反映了“我們”看“他們”的眼光、姿態和心態,是極其重要的“影像”材料。羅山先生的書,最大的貢獻,就是通過揭示“職貢”的內在肌理,指出了“我們”看“他們”的問題所在。“今天回看《職貢圖》時,人們明明聽到的是新生的現代文明對著貌似強大的封建文明的一聲比一聲響的扣門之聲,卻要附會出一副萬國來朝的虛幻自尊。”可謂字字見血。結合這些年“朝貢體系”研究熱中藏著的并不深的心思,羅山先生的訓誡,不可謂不及時而剔透。——評委 劉蘇里
《我在現場:性社會學田野調查筆記》
黃盈盈 等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7年9月
推薦理由
社會學的生命力,不在于晦澀艱深的理論建構,而在于嚴肅認真的社會調查,以及切合實際的研究與分析。 本書時間跨度十幾年,人大社會學研究者調查“小姐“,“同志”等邊緣群體生活狀況。研究者通過扎實而深入的接觸和交流,基于同理心的溝通,呈現了現實中邊緣人群真實存在,卻又少為人知的一面。而本書寫作文本兼顧了故事性和方法論,這使得它更接近于新聞記者的非虛構寫作而沒有學究氣。在我看來,這樣的學術研究才能生機勃勃。——評委 張弘
《有如候鳥》
周曉楓 著
新星出版社
2017年9月
推薦理由
在散文備受質疑的時代,周曉楓是一個文體的守護者和開拓者。語言的雍容豐瞻,鮮活的個人經驗、敏銳的體察,精神探索和文體試驗,讓我們重新體味到散文在今天的存在感和可能性。尤其《離歌》一文,從一個生命的隕落,切入時代和個人的痛處,實現了自我充分的田野化,打開了灰暗世界的褶皺和內里,也打開了一條理解世界的道路,平實中蘊藏著沉潛的力量。周曉楓把戲劇元素、小說筆法、詩歌語言和哲學思考都帶入寫作中,帶來的不僅僅是被呈現世界的豐滿和遼闊,還是敘事藝術邊界的變動融合的沸聲。——評委 項靜
《1944:龍陵會戰》
余戈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7年8月
推薦理由
作為余戈“滇西抗戰三部曲”的收官之作,《1944:龍陵會戰》一書巨細無漏地敘述了1944年滇西反攻主戰場的戰事——中國遠征軍的龍陵會戰。此戰乃抗戰期間中國軍隊“沿著公路線作戰,而能攻占日軍要點的第一次”。也是抗戰史上中國軍隊首次以大兵團及空前規模的步炮空協同,實施攻堅作戰并贏得完全勝利的著名戰役。
今年是抗戰勝利72周年,歲月匆匆流逝,如今還有多少人記得當年中國軍隊三戰龍陵,經過反復苦斗最終贏下的慘勝。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要感謝余戈,感謝他花費十年光陰鑄成的“微觀戰史”。正因為他在顯微鏡下看歷史,才能給我們提供“像素”最高的歷史,顯出細膩豐富的肌理,才能擠壓掉“演義”和“戲說”的空間,給后人以真相,還先烈以尊嚴。——評委 劉憶斯
《重寫舊京 : 民國北京書寫中的歷史與記憶》
季劍青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7年7月
推薦理由
《重寫舊京》,重點在“寫”。作為前朝故都、旅游勝地、需要改造的舊城,北京/北平如何呈現在民國各種書寫與想象之中,這是本書著眼點所在。跟上海相比,北京是“另一類的近代城市”,它在近代都市化浪潮的映襯下,定位顯得搖擺不定,人們談論的入口也千姿百態,但也因為這樣的“非確定性”,反而造就了“舊京”的魅力。——評委 楊早
《戰爭、帝國與國際政治變遷》
梅然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7年10月
推薦理由
梅然博士先后接受過歷史學和國際關系兩方面的學術訓練,其專治國際安全與戰略、戰略史、國際關系史的識見和表達策略上的優勢,通過課堂及主流門戶明星專欄早已有一定口碑,此次學術隨筆的結集,聚焦于人類從古代到近代直到20世紀各類戰爭的動因及其與大國尤其是強國興衰的關系,讓讀者一窺戰爭殘酷本質及國際政治變遷史,是一次難得的史學普及。——評委 張彥武
《不能拒絕的神圣使命 : 馮驥才演講集 (2001—2016)》
馮驥才 著
大象出版社
2017年8月
推薦理由
他首先是作家,寫有《神鞭》等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還是一位畫家,創作了大量畫作,還是學者,《100個人的10年》等作品是文革史研究繞不開的作品,而他最用力在民間文化和古建筑保護方面,幾十年都在為此奔波,他是一位行動派知識分子。 這本演講集是他十幾年來演講的首次合輯,馮驥才特別有演講才能,又是一位敢干敢說的狷介性格的人,所以,這本演講集深入講了很多中國文化保護中的關切問題,如:古村落是中華文化的箱底、呼喚全民的文化自覺、讓燦爛的口頭文學相傳下去,等,是非常值得重視也非常重要的現實文本。——評委 綠茶
《魯迅還在》
閻晶明 著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7年8月
推薦理由
本書是作家近十年的用心用力文章合集,從日常生活角度書寫魯迅,再現了更加可知可感的魯迅先生,開啟了學術研究的新視閾。作家將多年潛心研究魯迅為學為人的學術積累,用散文筆調寫下關于魯迅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居住、研究、疾病、交往等事物中呈現魯迅的平凡和偉大。文章既從大處著眼,深述魯迅文章與風骨,又置身于生活場景,趣談先生吸煙、病史、居住如此種種,具有很強的學術史料價值且自成風韻。——評委 孔令燕
本期評委:孔令燕 劉蘇里 劉憶斯 陸梅 綠茶 項靜 許金晶 楊慶祥 楊早 張弘 張明揚 張彥武 張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