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驛站驛路文化是當務之急
在考察中,我們發現,中國境內的驛站驛城,有的不見了蹤影;后建的古城古驛站究竟是否準確,也缺乏比照和借鑒。東北亞絲綢之路文化應是一門綜合學科,它要與民俗學、社會學、民族學、環境地理學、考古挖掘等方面結合起來才行。
另一個艱難的現實問題是:在中俄《瑗琿條約》和《北京條約》簽訂之后,俄人全面毀掉了地表以上的驛站驛城遺址和遺存,俄境內的驛路驛站文化更是蹤跡難尋了。
滿族文化學家富育光,曾就自己的說部《天宮大戰》中的自然和歷史文化發生地——錫霍特山遺址,派人前去尋訪,但發現已經蕩然無存。他還曾委托一位美國朋友在俄境內尋訪《天宮大戰》中文化發生地的背景和空間,卻發現遺跡不是早已毀掉,就是已建了樓房、牧場,或各種基地,一般人已無法走進了。
此次一帶一路民間文化探源工程,讓我們充分意識到,一帶一路文化保護工作是一項持續的長期的工作,更應是全球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共同的行為和愿望,單靠一國或單邊努力是很難進行的。必須加強聯手合作,各國共同去實施,讓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產融入社會,發揮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社會效用。
我們要細化先期考察發現的重點驛站驛路文化,如驛站景觀的恢復將是一個很好的旅游項目。修復好的驛站可供人參觀,游客可參與遺產地的各種生產、生活、文化活動等等。
這次考察,我們制訂了“驛站遺產地回頭看”的計劃,黑龍江民協制訂了12個選題,如重點回訪依蘭劉忠生口述滿族說部《乾隆秘訪三姓》,漁皮服飾的制作及藝術品的制作、漁皮畫的制作技藝等深度考察,赫哲族伊瑪堪的口述記錄文本的重點搶救挖掘等。其中,搶救正在消失的驛站驛路文化是當務之急。
最后,建議把東北亞絲綢之路文化作為中國近代愛國主義教育的珍貴教材,發動志愿者積極參與對東北亞絲綢之路的考察,讓更多的青年學生了解這段珍貴歷史,了解地域文化、鄉土文化,增進民族情感,完成歷史賦予我們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