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東北亞絲綢之路文化探源
    來源:中國民族報 | 曹保明  2017年10月31日10:37

    一帶一路民間文化探源工程(重拾黑水魂)考察組到達壇壇赫哲族漁村。

    我們通常說的陸上絲綢之路,是從今天的陜西西安(古稱長安)出發,經甘肅張掖、武威,穿越河西走廊,出新疆,跨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西亞,到達希臘和羅馬,全長6000多公里,連接了世界諸多地域和國家。

    今年八九月間,由中國民協和黑龍江民協聯合發起的一帶一路民間文化探源工程(重拾黑水魂),考察的卻是一條極其特殊的絲綢之路——我國明代“海西東水陸城驛站”,它是連通東海和日本海的古驛路,打通了我國北方經俄羅斯、鄂霍次克海到達歐洲的通道,歷史上稱為“東北亞絲綢之路”。明代巔峰期的“海西東水路城站”,其東端直入北海,西至東北腹地,全程5000公里,最早起始于1000多年前的唐代;遼金時期被稱為“鷹路”;聲勢蔚為壯觀,被史學家譽為經略朔方的“水上絲綢之路”。這條絲路堪與鄭和下西洋和張騫出使西域的壯舉媲美。

    在歷史上,這條“東北亞絲綢之路”在漢、唐、遼、金、元、明一直暢通,但在清末,它卻被無情地隔斷了……

    按照《明海西東水陸城站調查》記載,今天黑龍江雙城市底失卜驛站為該絲路第一站,共有55個驛站到達庫頁島(今俄羅斯的薩哈連島)入海口。自莽吉塔城(黑龍江省撫遠市小河子村)開始,該絲路進入了由俄國人管轄的地域。歷史上,從這里前往韃靼海峽和鄂霍次克海還有930公里,從烏蘇里江口到亨滾河口設有23個驛站。這一段路程,夏季乘船,冬季坐狗爬犁,故名水狗站等多個名稱,是一條鮮為人知的古絲綢之路。

    參與此次絲路探源工程的專家,都是長期從事社會和田野文化探研方面的資深專家,涵蓋了民俗學、民族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學、民族民間文藝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等方面。

    考察這條絲路的主要難點在于,確定每一個驛站的具體位置和歷史來歷。由于我們無法進入俄境內,考察主要是在黑龍江境內。我們從完好保留下來的第一個驛站,也就是雙城市石崴子村底失卜驛站開始了考察工作。

    底失卜驛站:

    歷史失去了本真的模樣令人遺憾

    “底失卜”系女真語,意為“洶涌的河流”,是指這兒有拉林河、松花江等諸多河流交叉流過。這使得底失卜驛站具有了獨特的身份和經濟價值,歷史上這里被稱為海西東水路城站的起點。

    如今,底失卜驛站經過修復,已經對外開放了。處于一片玉米地深處的這處重要遺址,一看就屬新修的古城。雖然保留了歷史的模樣,但走進去后卻不見了自然和歷史的特征,留給今天的只有一口古井和一棵巨大的人造古樹。古井上的井架和轆轤一看就是新仿,而保留下來的原古城墻,人為地修建了石山景觀,完全失去了歷史的本真色彩。

    我們不得不深感遺憾。其實,底失卜更應該引導人們看的,是那原本的土城土墻、水陸碼頭、驛道上的古樹等,甚至是哪怕一些細微的遺存,也能讓人們感受歷史、見證文化、留住記憶。

    在考察中,我們對承載“一帶一路”文化的村落文化進行了重點考察。

    我們首先關注的是村名的變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新農村建設以后,許多自然村落的名字被行政村落名字代替,這造成了我們對歷史記憶追蹤的困惑。但我們對驛站驛路文化考察,卻不能忽略這個要素。

    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要求,所有現代村落的名字都要找到并標出它的原名、曾用名等原始出處。也就是說,自然村落在被行政村落合并綜合前,它的來歷和記憶不能消失,要在轉換過程中被記錄下來。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只有邊查文獻,邊要下到田野去對照。

    比如歷史上的底失卜驛站,它的所在地是石家村或石家崴子村,而這里今天依然叫石家崴子村,這是重要的歷史印記。

    除了石家崴子村名外,我們發現它和周邊的村落極具絲路特色,如石家崴子屯、王柳罐屯、三成號屯、李地方屯,都記載了古老的驛站驛道文化的自然和生活狀態。

    石家崴子是指這里石姓居多,而石姓正是女真古姓,也就是后來的滿族錫特克里氏,足見當年古驛的人氏來源和文化特征。而三成號村名是當地從事為驛站驛路生活服務的店鋪的字號。

    據當地民俗學者趙田介紹,王柳罐是指當地柳編手藝十分出名,而東北許多地方雖然使用柳罐(一種從井里提水的工具),但直接以此為地名的不多。驛站的院子里留下了古井,這說明王柳罐是當時民風民俗的傳承。

    在石溝子村考察時,我們認識了當地一名民間收藏者徐世英。多年來,他自費搜集民間的各種鄉土文物,貯存了2萬多件老物件,涉及到東北民間狩獵、漁獵、農耕、民俗、信仰等方方面面。我們在他的鄉野民俗博物館考察之后,為他的館藏“把脈”,建議他將展品分門類別地排列開,讓東北亞絲綢之路文化大放異彩。

    阿城:

    文化在傳承中獲得生命,也出現誤解

    金上京站的阿城站,是東北亞絲路文化的重要驛站驛路。金上京文化中的諸多地點、古城站許多村落的民族民間文化,都體現出了當地民眾的生活和藝術的關系。

    在阿城站的小嶺鎮小嶺村,民間木版雕刻藝術家翟孟義擅長以紫椴木雕刻民間雕畫,如《老湯經》《十八怪》《十八匠》等。他的作品體現了絲路上各民族的樂觀主義精神,無論生活多艱難,人們都在笑中度過。《老兩口抓虱子》《鏟地奶孩子》《包豆包》,都給人一種奇妙的生活快樂感。

    在這次考察中,我們也發現了文化上的忽略。比如翟孟義的“十八怪”中,有一怪為“不吃鮮菜吃酸菜”。其實,正確說法應是“大缸小缸漬酸菜”。由于東北冬季天寒地凍,鮮菜無法保存,于是人們發明出將鮮菜漬酸留到冰天雪地的冬天來吃的做法。

    在第15站依蘭斡朵里站(今依蘭馬大屯),在他們的“依蘭民俗博物館”中,我們看到的“十八怪”又有不同。他們以民俗圖畫來表述“十八怪”時,就是“大缸小缸漬酸菜”。

    為什么僅僅相隔十幾站,對同一種民俗會有兩種說法?這表明了藝術家獲得傳統信息時出現了誤讀,因此產生了對文化的誤導。我們文化學者要有校正生活的責任和能力,一定要去規范化,引導人們去正確傳承傳統。

    依蘭:

    一部珍貴的說部文本浮出水面

    依蘭是北方重鎮。尤其是在明代,依蘭成為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驛路。明代北方邊域加大與各民族的交往,與鄭和處于同時代的女真首領亦失哈曾10次率領船隊北上,進入今鄂霍次克海,看望奴兒干都司的居民,留下了如《雪山罕王》《薩哈連船王》等著名說部故事。

    “滿族說部”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至今為止已有46部出版,還有20部已經完稿正待出版,共計2000多萬字,是中華民族乃至人類文化史上的重要成果。一段時間以來,許多人認為,經過20多年的搶救挖掘,說部文化和文本已被挖盡。但這次,一部珍貴的說部文本浮出水面。

    9月3日,我們在依蘭見到了81歲的劉忠生老人。他的家族還掌握一部說部叫《乾隆秘訪三姓》,全文長達13萬字,目前他已整理出3萬多字。

    從老人向我們透露的部分情節中得知,這部長篇說部記載了清代帝王多次巡查邊陲駐防驛站、鞏固大清邊土、振興大清國威的歷史故事和文化篇章。其中包括乾隆看望驛站邊兵、私訪驛站、巧破奇案、征送回族棺罩等故事的記錄,也有對清代及依蘭遠古時期的民族文化、民俗風情的詳細生動記載。

    這部說部文本的發現,是對我國歷史文化的一次填補,同時也是對東北亞絲綢之路文化探源工程的重大支撐和主題的豐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佳木斯:

    絲路文化的魅力需精心挖掘

    佳木斯歷史上被稱為五城六站,是我國古老民族——赫哲族所生活的地方,也是明代海西女真修建的繁華驛站和古城,見證了東北亞絲綢之路的清晰走向。

    在佳木斯市敖其鎮的敖其赫哲族村落里,我們見到了赫哲族文化傳承人解文亮的魚皮畫、魚骨畫,作品體現了清晰的民族文化傳承;傳承人尤忠美演唱的赫哲族民歌《大頂子山高又高》,展現出活態傳承的魅力;赫哲族伊瑪堪傳承人吳玉甫已81歲,他燉魚燙酒,以伊瑪堪長調和著名赫哲族民歌《烏蘇里船歌》來迎接一帶一路民間文化探源工程考察組。

    佳木斯是赫哲族文化的發源地,同時又是東北亞絲綢之路文化的發生地。可目前,這些地方看不到清晰的東北亞絲綢之路文化特征。有些地方由于年代的久遠,往往只剩下一堆土、一塊碑、一個名。仿佛珍貴的文化已經在生活中悄然走失了,它真正的文化價值被人們忽略了。

    那么,東北亞絲綢之路文化的真正魅力究竟在哪里呢?在海西東水陸城站中國境內最后一個驛站所在地撫遠,我們看到了它可喜的思想飛越和文化本質的深刻改變。

    就弘揚和傳承邊地民族民間文化而言,去年我們在為撫遠赫哲漁獵文化之鄉掛牌時,許多民族文化事項的思路、風格,都還處于確定自身代表性文化的階段。僅一年時間,一股濃郁的民族文化風已悄然席卷了這片開放的土地。當地人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活力,并且對民族文化不斷總結,認真借鑒,取得了顯著成效。

    小河子村:

    靜寂村莊默守悲涼

    考察組抵達的最后一站,是莽吉塔驛站的小河子村。

    中國地圖雞嘴部分就是我國最東部——黑龍江省撫遠市抓吉鄉,這里是由東南流來的烏蘇里江與由西北流來的黑龍江交匯之地。匯合后的江水在抓吉的群山背后轉而流向東北,經烏蘇里斯克,直奔鄂霍次克海。

    抓吉鄉黑龍江一側的黑瞎子島往北,在黑龍江南岸有一個小村子,名叫小河子村。那里距撫遠市12公里,距黑瞎子島26公里,距抓吉33公里。小村如今歸通江鄉管轄。在這個擁有90多戶人家的村落里,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村道或村院里,好久不見人走動,仿佛被歲月遺忘了。

    在一個部隊哨所里,考察組成員見到了兩塊石碑,分別寫著“明代東水陸城莽吉塔驛站”“明代東水陸城莽吉塔城”。

    到達此地,便是我們這次東北亞絲綢之路文化探源的終點了。我們遙望黑龍江水與烏蘇里江翻騰的水浪攪拌在一起,匯成滔天大浪,消失在茫茫東方的群山和原野的地平線上。

    中國東北亞絲綢之路從我國的東方通往俄羅斯、日本、朝鮮半島,并穿越茫茫的鄂霍次克海到達歐洲。這條水道曾經是中華民族的先祖艱辛打通的一條通往西方的便捷之路,可它被歷史阻隔了。到明年,也就是2018年,它整整被阻隔了160年。

    在小河子村,84歲的張洪福老人告訴我們,他們世代都遵循著一句遺言:“孩子,守著咱的驛站香火。”上百年來,小河子村民主動守護驛站的祭祀地——莽吉塔后山江崖上的白四爺廟,這幾乎成了村里人的默契。

    據傳,在久遠的歷史歲月里,俄人總是設法跨過江來,侵擾我國的江岸。有一次,一艘俄輪從江上駛過,經過小河子村的莽吉塔時,突然狂風四起,江水掀起巨大的波浪,掀翻了俄船,船上所有俄國人葬身江底。后來,小河子村的百姓就在山崖峭壁上修了一座廟,起名“白四爺廟”,村民們世代輪流守護。每到春天的“開江日”和秋天的“大馬哈魚獵節”,村里人都主動帶上“全豬”、香火,到白四爺廟去祭祀。就連俄國輪船路過這里的江面,也會拉響汽笛,向懸崖上的白四爺廟致意。

    日本h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精品无人区麻豆乱码无限制| 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精品乱人伦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互换| 精品国产福利第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 综合国产精品第一页| 国产亚洲精品岁国产微拍精品| 精品国产日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在| 99re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天堂|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3区| 日韩精品福利在线| 国产99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久久| 国产亚洲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伊人av|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99精品国产片|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看| 国产精品福利电影| 国产精品福利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网AV| 亚洲精品字幕在线观看| 熟妇无码乱子成人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免费| 精品午夜久久网成年网| 七次郎在线视频精品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普通话| 亚洲一区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午夜剧场| 国产精品哟哟视频| 久夜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本中文|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专区|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