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寫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民族篇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圖為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
【開欄的話】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闡述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意義和路徑。他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時代背景下,應當如何深刻領會習近平同志有關論述的內涵,進一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本報特開設專欄,對十九大報告中關于文化建設的內容進行解讀。
黨的十九大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作為這一思想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以“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為題,進行了專節論述,立意高遠、思想深邃、內涵豐富,具有強大的思想力量、情感力量和科學邏輯力量。大會還決定,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一道寫入黨章,這有利于全黨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
一、深刻認識新時代黨的文化使命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筆者認為,這主要體現了三個方面的重要思想:
一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既肩負著政治使命,也肩負著文化使命;既肩負著引領、踐行先進文化的使命,也肩負著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推翻三座大山,使中國人民站起來,黨完成了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的政治使命,使積弱積貧的中華民族進入社會主義。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經過了近70年的艱苦奮斗,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黨的文化使命則體現在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黨必須站在歷史的潮頭引領、踐行中國的先進文化。比如,革命時期和建設時期對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宣傳,對西方伴隨著工業化進程而產生的現代文明的吸收、借鑒、利用等。
但是,由于一些錯誤解讀,對傳統文化,曾經有不少人采取了“排斥”“拋棄”“拒絕”等態度,并未真正做到“剔除糟粕、吸取精華”,認為那些文化都是在私有制經濟形態上產生的文化,是剝削階級落后的意識形態,與公有制經濟所需要的無產階級文化意識形態是根本對立的。顯然,實際上不是這樣。按照”大文化“概念,文化涉及多層次、多范疇、多系統、多領域,其性質、規律和特點告訴我們: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隨意將其作非此即彼的善惡、優劣、高低定性,進而決定生死去留是幼稚的。文化中有些具有階級性,有些不存在階級屬性。比如語言、一些物質形態的文化,應為整個民族所共用。
列寧說,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才可能成為一個共產主義者,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作為“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的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尤為重要。因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脫離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及其文化,黨將一無所有。這也是由中國共產黨的國家和民族屬性決定的。同時,黨對文化的“兩個使命”的表述,進一步明確了文化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重要意義和中國共產黨的責任擔當。
二是黨的文化使命是由文化與國家、民族的深刻關系所決定的。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再次諄諄告誡全黨:“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喻文化為國家、民族之“魂”,是極言其重要,在一個國家和民族居于靈魂地位、支配地位。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獨具的標識,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具有精神獨立性的基礎。面對自身的文化存在、文化發展、文化安全、外來文化的強烈持續滲透,失去國家、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危機始終是存在的。一個失去精神獨立性的民族,其文明就會斷裂、中止,其國家必然走向衰亡。從此意義上說,弘揚中華文化,確有挽救中華文明的重要意義。
三是堅定文化自信。無論我們如何在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目前的關鍵仍然是堅定文化自信。習近平同志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實證明,一個民族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就堅守,無自信就放棄,因而沒有堅定的文化自信,既不能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更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是一個深刻的邏輯關系。“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的文化,對自己的文化有信心、有決心、有擔當。有自信就有力量。
文化自信就是一個民族的軟實力、支撐力。習近平同志說:“以文化自信支撐政治定力。”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根本目標,那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黨在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就是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二、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
掌握理論內涵是運用理論的前提。習近平同志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習近平同志科學地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三個組成部分,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基礎、根本。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這些思想有著深刻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很強的針對性。在2014年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同時,我國社會正處在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出現了不少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一些人價值觀缺失,觀念沒有善惡,行為沒有底線,什么違反黨紀國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當都敢做,沒有國家觀念、集體觀念、家庭觀念、不講對錯,不問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渾渾噩噩,窮奢極欲。現在社會上出現的種種問題病根都在這里。這方面的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難以順利推進。”解決的方法是什么呢?首要還是靠各民族的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是什么?在2014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給以全新的概括,即“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大成。”也就是說中華文化是包括中國56個民族的文化。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就是以發展繁榮中國各個民族的文化為條件。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革命文化是黨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寶貴文化財富。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活著的紅色文化等都屬于這一范疇。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個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中國的革命斗爭是中國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斗爭,因而中國的革命文化也是中國各民族革命者共同創造的文化,豐富多彩且琳瑯滿目。從黨的一大代表鄧恩銘到東北抗聯、大青山游擊隊、回民支隊、瓊崖支隊等抗日隊伍,都有少數民族仁人志士的流血犧牲。建黨建國、革命建設,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歷史,都是在黨的領導下各民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推進的。
在中紀委十八屆七中全會上,習近平同志說,我們的黨內政治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以革命文化為源頭、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體、充分體現中國共產黨黨性的文化。習近平同志對黨內文化的內涵外延的界定,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黨內文化的先進性、時代性、民族性,又與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高度統一,目標是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黨,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領導中國人民繼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事業,同時,也昭示了黨性與人民性的契合。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近70年社會主義實踐的寶貴成果。毛澤東的文化思想、鄧小平的文化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都屬于這一范疇。習近平同志說:“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黨的先進性不但體現在思想理論的先進性上,也真切地反映在制度和文化的先進性上。只有先進的文化才可以引導人民進入新的文明境界。
三、用新時代的新思想、新方法解決新問題,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新局面
中國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這個嶄新時代的基本標志之一,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主要矛盾的變化是全局性、歷史性的,會影響到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文化亦如此。
從“物質文化需求”到“美好生活需求”,從“落后的社會生產”到“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階段變了,層次變了,我們的工作要求、目標、任務、方法也要變,但不變的是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變”與“不變”,都要深刻把握。因為不變是相對的,變是絕對的。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周期,舊的周期結束了,新的周期開始了,進入新周期,需要我們有思想上的跨越;不跳出舊周期,就進入不了新狀態、新境界。
一是堅持科學思想的指導。習近平同志說:“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新的變化、新的事業,要以新的指導思想統領,即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推進工作。社會工作如此,文化工作如此,民族文化工作更是如此。
二是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習近平同志說:“人民的心聲、心愿、心念就是民心,增強人民群眾對黨中央的信心、信任和依賴,是最大的政治成就。”“世上沒有脫離人民的政治,因而也就沒有脫離文化的政黨。政黨與國家、民族同樣是魚水關系,這就為文化關系確定了邏輯始點。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也是歷史的主人,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習近平同志所言既是深刻的政治問題,也是深刻的文化問題,是將政治的先進性、人民的主體性和文化的深沉長久性結合的卓越的政治智慧。
三是堅持創新發展。習近平同志說:“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新時代的到來告訴我們,文化的繁榮發展,不但需要掌握新理論、新觀念,也要掌握新方法,尤其是對于干部,方法論的要求會越來越高,任務會越來越重;不但需要正確的政治方向,也需要營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寬松民主的文化環境。這方面,習近平同志為我們帶了好頭,站在思想、理論、精神的制高點看問題,就會看得清、看得遠;站在思維的制高點(辯證思維、系統思維、整體思維、戰略思維等)看問題,就會看得深,看得全面、辯證。把握新理論新方法的根本是為了解決新問題,比如,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就要了解、確定人民的向往到底是什么,并且將之具體化,進而確定為工作目標。但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顯然不再是“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的單一物質需求,而是多樣多元的需求——對公平正義、可靠的社會保障、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便捷的教育醫療、優美舒適的居住環境、生活的體面和尊嚴、平等自由民主、個人事業有成和人生價值體現等等,尤其是物質財富進一步豐富之后,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可能空前高漲。除了各民族間的相互吸收、借鑒外,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開掘中華民族文化寶庫、推進文化繁榮興盛的重要手段,這方面民族地區有巨大的潛力。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讓每個民族的文化潛能都得到洶涌迸發、充滿活力,成為充滿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就可以空前地推動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我們進行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古偉業,習近平同志說,“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不能長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這個“條件”要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造就。在歷史的發展和抉擇面前,文化以其重要的使命站在了前方,民族文化領域的干部,要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思想、思維、方法、行為慣性,要勇于擔當、敢為天下先,以全新的思想、視野、精神面貌成就我們全新的事業。
(作者系國家民委原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