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中華讀書報月度好書榜(20種)
《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美]梅天穆著,馬曉林、求芝蓉譯,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7年10月第一版,68.00元
蒙元史是近些年學術界和大眾討論的熱點,歐美學界在這一領域的耕耘可以追溯到17世紀歐洲東方學初興階段,而且因為視角及語言的不同,歐美學界的研究頗給我們耳目一新之感。梅天穆此書就是歐美蒙元史學界新近的一部佳作。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簡要回顧了蒙古帝國的興亡,并歸納了蒙古帝國全球化的意義。第二部分條分縷析了蒙古帝國對從東亞到西歐社會的塑造,小到一種食物、藥品的傳播,大到內亞政權的形成和民族的遷徙,此即作者所謂的“成吉思大交換”——除去征服戰爭外,蒙古究竟給世界帶來了哪些改變?蒙元帝國部分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也把世界帶入了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成吉思大交換”在深度與廣度也許遜色于“哥倫布大交換”,但其對世界史的影響仍然不容低估。
《南齊書》(全3冊,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梁]蕭子顯撰,王仲犖點校,景蜀慧主持修訂,中華書局2017年8月第一版,200.00元
《南齊書》是南齊皇族蕭子顯親撰的當朝史書,記載了南朝齊王朝二十四年的歷史。點校本《南齊書》由王仲犖先生點校,為目前最為通行的整理本。此次修訂在底本和校本的選擇方面頗多提升,并充分吸收了清代以降尤其是點校本出版以來學術界的校勘與研究成果。《南齊書》點校本原有校勘記1756條,修訂本校勘記增加到了2400余條。其中,刪去舊校340條,改寫舊校660余條,新增校記近1000條。標點等方面亦有改進。
《1944:龍陵會戰》,余戈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8月第一版,98.00元
軍事史寫作者余戈自2004年投身中國遠征軍滇西戰場的研究、調查至今已13載,先后出版的《1944:松山戰役筆記》《1944:騰沖之圍》均是抗戰史領域的佳作。最新的《1944:龍陵會戰》與兩部前作一同構成厚重、翔實的滇西抗戰“微觀戰史三部曲”。龍陵與松山、騰沖均為中國遠征軍1944年對日抗戰核心戰場,余戈在查閱大量歷史資料、文獻并多次前往龍陵等地實地考察基礎上,在書中詳述了當時中國遠征軍龍陵會戰及收復芒市、遮放等地,會師中國駐印軍、打通中印公路的過程,對戰事走向、大小戰役得失乃至對全國抗戰進程的影響等皆有看法。80萬字親歷戰事者的記述與作者的分析闡釋結合,加上中日作戰地圖50余幅、歷史照片50余張,得以用“微觀”視角近距離回望歷史,通過文字和圖片“觸摸”那場戰事。
《最后一公里村莊》,賀雪峰著,中信出版社2017年7月第一版,48.00元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千百年來,農村、農民所面臨的問題向來是中國社會需要正視、重視的問題。國內知名三農問題專家賀雪峰及其主持成立的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長期關注中國農村的變化,置身中國農村正在進行的巨變,“最后一公里”是賀雪峰治學理念與方法的體現,也是他研究的重要鄉村治理現象。十幾年來,從理論研究到田野調查,他同中心的師生們發現問題、總結觀點,這些研究成果集中體現在這部精煉著社會學思想與凝聚了大量實證個案的著作中。書中記錄了城市化進程中鄉村出現的現象和問題,通過對村民個體、家庭及鄉村社會組織等多層面的調查,真實反映出當下中國鄉村的生存狀態,重新探討和看待國家與農民之間的關系。
《京都如晤》,蘇枕書著,中華書局2017年8月第一版,49.50元
這是蘇枕書寫給好友“嘉廬君”的書信集。蘇枕書客居京都多年,對這座滿載日本文化源碼的古城有著細致入微的體察。書信的內容多是作者的日常瑣事,一日讀了什么書、去了何處、所見何人何物,皆落于筆下。作者的寫法看似“閑庭信步”,實則經過了用心的取舍。梅酒、桂花、栗子、金平糖、抹茶、柿子、櫻花、舊書……這些文化符號組合在一起,把立體的京都風物傳達給讀信者。作者的文字從容典雅,書的裝幀亦精致雅潔,捧讀之際,心不由得靜了下來。作者對時令與天氣的變化格外敏感,字里行間能清晰地感受到“四時行,百物生”。“山前風景,由三月末的櫻花,到四月初的新綠,層層疊疊,更換幾重,如今則是一日綠似一日。山鳥朝夕啼囀,清越動人。”千年古都,見字如面。
《飛行家》,雙雪濤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第一版,45.00元
和那些早早成名的作家相比,雙雪濤的寫作之路開始得有些晚,卻相當順遂。幾部作品,一些獎項,天賦、實力和機遇,讓他很快躋身目前重要新銳作家之列。在他最新的這部小說集中,東北、破舊的街道、廢棄的工廠、底層、困境……這些關鍵詞依舊貫穿其間,那些他再熟悉不過的人物形象和邊緣人生,在他從容、沉郁的筆下復活,帶些傷感和悲憫,更有一種文字背后的目光和溫度。這些小說有濃厚的個人風格和鮮明的地域特質,但那些主人公所面對的現實艱難和內心困惑,是普遍存在的,也是超出文學范疇的。雙雪濤的筆觸成熟而冷靜,是故事的親歷者,也是講述者和旁觀者,這種情感上與文筆上的克制,實在更能讓那些人物的命運直抵讀者心里,一擊而中。
《講故事:中國歷史上的巫術與替罪》,[荷]田海著,趙凌云、周努魯等譯,中西書局2017年4月第一版,68.00元
《講故事》探討了老虎外婆、樟柳神、旱魃、剪辮等中國古代幾種典型故事(謠言)的流變,并就其引發的恐慌及應對之法作了詳盡的分析。與孔飛力著重闡述國家與地方士紳在平息恐慌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本書將眼光轉向百姓,剖析百姓面對恐慌采取的措施,其中尤以選擇替罪羊為主。本書為讀者走近、了解、研究中國古代謠言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
《萬國競爭:康有為與維也納體系的衰變》,章永樂著,商務印書館2017年8月第一版,48.00元
本書從康有為對于其生活時代的國際體系的解讀和回應切入,以全球史的眼光理解康有為的法政思想以及近代中國道路,在多個方向上形成學理和思想上的突破。學者汪暉認為,該書對“康有為與維也納體系”這一論題做出了富于創見的研究,與一般的將中國“天下觀”與西方民族國家體系之間的關系置于中心的研究不同,突出了十九世紀歐洲帝國體系與康的思考之間的關系,為重新解釋康有為提供了更貼切的視角。
《維米爾的帽子:17世紀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加]卜正民著,黃中憲譯,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第一版,48.00元
這是加拿大學者、漢學家卜正民的代表作,這本書無論寫作的切入點還是文字風格都與作者除此之外的那些研究和寫作不乏關聯——用舉重若輕、流暢有趣的筆觸進入17世紀的歷史,透過繪畫、瓷器這樣的藝術品、器物,一些人物的經歷,來觀照表象背后的三百多年前東西方政治、文化、經貿上的交流。
《希臘化史:亞歷山大大帝》,[德]約翰·古斯塔夫·德羅伊森著,陳早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7月第一版,118.00元
《亞歷山大大帝》是德國歷史學家德羅伊森的處女作,首版于1833年。四十余年后,德羅伊森對之進行修訂,并與另外兩冊關于亞歷山大繼承者的著作合并為三卷本的《希臘化史》。因此,本書并不僅僅亞歷山大的傳記。在作者眼中,亞歷山大絕不僅僅是浴血冒進的一介武夫,而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創者;他創建的帝國在身后不久即分崩離析,但其所引領的東西方文明的融合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國現代文學史》,高旭東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6月第一版,58.00元
與眾多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書寫相比,本書新意頗多。作者視甲午戰爭為中國文學的現代起點,與以前將“五四”作為現代文學起始的通行做法很不相同。作者運用比較文學的理論方法來探討西方文化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也多有獨到發明。此外,本書包含大量經典文學作品和文論的選讀,與一般文學史書寫概述加評析的寫法也大為不同。
《親歷文壇五十年》,吳泰昌著,江蘇文藝出版社2017年7月第一版,39.90元
作者從1960年代起長期從事文藝報刊編輯工作,熟知百年來的文壇掌故,交好的文壇大匠也很多,他因此無意中得了一個雅號——“中國現當代文學活化石”。這書里,作者為我們講述了他和茅盾、巴金、沈從文、錢鍾書、楊絳、葉圣陶、朱光潛、冰心、朱自清、孫犁等人的交往故事。回憶細致而微,鮮活生動,可讀性十足。讀此一本,可增進我們對中國現當代文壇的了解。
《撒旦探戈》,[匈牙利]克拉斯諾霍爾卡伊·拉斯洛著,余澤民譯,譯林出版社 2017年7月第一版,48.00元
匈牙利電影大師貝拉·塔爾的長片《撒旦探戈》從形式到內涵都是影史留名的另類經典,同名原著小說出自匈牙利大作家克拉斯諾霍爾卡伊之手,亦因奇詭的情境設置、獨特的小說語言以及對人性的深切體悟成為一部杰作。值得一提的是該書由知名翻譯家余澤民譯自匈牙利原文,極大程度接近或者保留了原著的意味。
《枯山水》,劉大任著,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2017年8月第一版,55.00元
是時候通過這套“劉大任集”走進這位旅美華人作家的文學世界,一窺其半生寫作生涯的概貌了。《枯山水》是這套集子中的一本短篇小說集,寫的都是普通人的故事,日常的點滴,暮年將至已至的心理變化。匠心獨具的是人物的生命狀態與植物有或多或少的呼應,有作者年紀閱歷積淀下的生活智慧在其間,也有濃郁的中國元素涌動。
《有如候鳥》,周曉楓著,新星出版社2017年9月第一版,49.00元
作家周曉楓似乎有“文字潔癖”,繁復、深邃,偶爾流露的幽默,這些特質在這部散文集中均有體現。書中收入她近年來的十幾篇散文,或憶舊或記錄行旅或表達關于寫作、文學等方面的想法,以從容的節奏顯示一種細膩自省的姿態。
《日蝕》,[日]平野啟一郎著,周硯舒譯,浙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8月第一版,39.00元
日本芥川文學獎獲獎作品。作者出版此書的時候才23歲,就此躋身新生代重要作家之列。這其實是一部相當不“日本”的作品,故事的發生地、年代背景、主人公的遭際乃至整部作品的神秘幽微氛圍,都帶有類型小說般的魔幻味道。
《宋元繪畫》,方聞著,尹彤云譯,上海書畫出版社2017年8月第一版,68.00元
宋元之變一直是文史界、美術史界關注的議題,其中文學作品與書畫作品風格的巨大轉變,更是文藝理論家和藝術史家繞不開的關鍵問題。方聞先生的《宋元繪畫》,聚焦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重要繪畫館藏,以25件不同主題、各具面目的藝術作品進行深入淺出的解讀,不僅顯示了一位藝術史家的宏觀視角,也引導我們從更具體的角度思考藝術即歷史這一命題的意義。
《古怪的科學:如何解釋幽靈、巫術、UFO和其他超自然現象》,[英]邁克爾·懷特著,高天羽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7年8月第一版,60.00元
外星人是否到過地球――并且綁架了人類?亞特蘭蒂斯是否真的存在過,如果是,它如今又沉睡在哪里?關于“人體自燃”的記述可信嗎,那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們真有辦法“創造”僵尸嗎?“瀕死體驗”者宣稱看到了上帝或者死后的世界,他們的話可信嗎?……本書作者挑選了24個熱門的“超自然現象”,從科學的角度進行理性的分析和解答,貫穿全書的機智幽默令人莞爾。
《檸檬蝶》,曹文軒/著,[巴西]羅杰·米羅/繪,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2017年7月第一版,98.00元
《檸檬蝶》是曹文軒和羅杰?米羅兩位國際安徒生獎獲獎名家的合作作品。簡單地說,《檸檬蝶》是一個關于一只蝴蝶尋找花田的故事。故事含義則異常豐富,有多種解釋的可能性。那只檸檬色的美麗蝴蝶,它的身體、生命以及靈魂,都閃爍著尊嚴的光芒。當然,也可以把《檸檬蝶》讀成一個關于環保、關于自然生態的故事,或者將它讀成一個關于生命的故事。圖畫線條簡潔,且有大量留白,采用拉頁設計,是傳統卷軸結合現代圖文結構的完美嘗試。
《不論你去哪里》,[美]帕特·奇特洛·米勒/文,[美]伊麗莎·惠勒/圖,楊玲玲、彭懿譯,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17年9月第一版,45.00元
《不論你去哪里》可以視為關于“成長”的故事,又是關于“生活在別處”的隱喻書,更是一部生命詩學,一個關于人生的絕妙寓言。一只小兔子,聽從內心的召喚,去向遠方,旅途中有高山也有低谷,路有分叉,人有不同選擇,內心的堅持會讓旅行者收獲絕美的風景。畫面與文字共同參與到靜態的呈現與動態的敘述中,呈現出一種溫暖明凈的敘事風格,帶來親切愉悅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