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和博彥:論詩論文見解真
孟和博彥。 資料圖片
他自1946年起從事文學創作,發表了許多引人矚目的作品:報告文學《足跡》、評論《時代精神與民族特色》分別獲得第一屆、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報告文學《足跡》、電影文學劇本《嘎達梅林》獲1981年內蒙古自治區文學戲劇電影創作獎……他就是達斡爾族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孟和博彥。
孟和博彥,達斡爾族,1928年出生于黑龍江齊齊哈爾。自1946年起,他便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從1955年起陸續發表作品。
剛開始,孟和博彥以寫歌詞、寫劇本為主。后來,由于工作需要,他主要寫文學評論和理論文章,不但寫得多,質量也非常高。他寫的文學評論和理論文章,對當時內蒙古文學的繁榮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啟迪和促進作用。
1958年,孟和博彥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成為當時為數不多的達斡爾族會員。他創作了《一棵老柳樹的故事》《喀爾沁老人》等小說,《婦女突擊隊》《鵬程萬里》《獻給財富創造者的詩》《青山永青》等散文,《啊,祖國》《莊嚴的憲法》等詩歌和電影文學劇本《嘎達梅林》等。“文革”后重返文壇,他又創作了《春的使者》《小泉》等藝術手法更為成熟、思想更為深邃的詩歌。這些作品不僅在達斡爾族當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孟和博彥的作品多次獲得全國及內蒙古自治區大獎。如其報告文學《足跡》獲1981年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評論《時代精神與民族特色》獲1985年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優秀評論獎;報告文學《足跡》和電影文學劇本《嘎達梅林》獲1981年內蒙古自治區文學戲劇電影創作獎;評論《充滿山林氣息的狩獵者之歌》獲1985年內蒙古自治區文學創作首屆索龍嘎獎;評論《人民性與民族性》獲1987年自治區第二屆文學創作索龍嘎獎……
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內蒙古“三少民族”作家在中國當代文壇異軍突起,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重要的文學現象。最早引發文壇震動的是曾連續三次獲得1981至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的鄂溫克作家烏熱爾圖。與此同時,鄂倫春族作家敖長福,以及達斡爾族作家孟和博彥、阿鳳等脫穎而出。
在創作上有所建樹的同時,孟和博彥也和張志彤、鄧青和馮國仁等老作家一起,為培養“三少民族”作家付出了諸多努力。作為培養“三少民族”作家的重要舉措,1981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文聯、中國作協內蒙古自治區分會和呼倫貝爾盟文聯聯合召開了一次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3個少數民族的文學創作會議;1987年又在鄂倫春自治旗召開了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族文學創作會。這兩次會議明確,要把發現“三少民族”作者和繁榮發展“三少民族”文學歷史責任承擔起來,決定自此之后,每隔幾年聯合舉辦一次“三少民族”創作會,出作者和出作品是會議舉辦的主要目標。
著名作家楊嘯曾專門為孟和博彥創作了一首“藏頭詩”:“孟子圣訓省吾身,和氣誠懇是此君。博大精深學識富,彥才草原扎深根。理想壯志筆端瀉,論詩論文見解真。有根有據有創意,成就昭昭卓不群。”而藏頭的8個字“孟和博彥 理論有成”,正是對這位達斡爾族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的最好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