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路
人生就像趕路,時代引我前行。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我從貴州偏遠山區的一個小村寨,來到了首都北京,在這里求學、成家、立業。這6000多里路,我用了整整38年。這既是我個人成長奮斗的歷程,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一個少數民族學子沐浴著時代的春風,以積極昂揚的精神狀態艱苦奮斗和勇于拼搏的真實寫照。
30多年,對于整個歷史長河來說就是彈指一揮間;但對我來說,那是一條漫長而又艱辛的路,同時也是一條跌宕起伏、五彩斑斕的路。這其中有童年時代在茅屋里和田間地頭爬行的土路,也有上鄉村小學徒步行走的鄉間小路;有初中時期靠爬“磚車”上學的馬路,也有高中時代坐汽車勞頓一天才能上學的公路;有到北京上大學坐火車奔馳的鐵路,也有工作以后坐輪船航行在大海上所經歷的水路,還有乘飛機遠赴異國他鄉學習考察的空路。不同階段走過的不同的路,組成了我30多年來的漫漫人生路。而我深知,這些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整個國家發生翻天覆地變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征程中的一個縮影,是時代給我們創造了一條美好的前進之路,沒有“大我”時代的進步,就不可能有“小我”個人的成長和發展。
最難忘的是我的求學之路。這條路是艱辛而又幸福的。7歲的時候,我被送到離村寨五六里遠的涼山小學上學。路很遠,路況復雜,每次都是提心吊膽地經過懸崖峭壁上的溝渠路。途經的人家都養著兇猛的狗,每次我都要膽戰心驚地躲過它們的追咬。遇上刮風下雨,路上盡是稀泥和爛泥,穿上老牌的解放鞋,在路上只能蹣跚前行。我們的學校是在墳墟上用破磚爛瓦建起來的,樓前有一片土操場。操場邊上凌亂擺放的雕刻石墩就是我們課間休息的凳子。教室里,用木板和木架連在一起搭建的課桌連成一體,就像《三國演義》中描述赤壁江面上連起來的木船一樣。
初二那年,父母都到福建去打工了,只有我一個人在鎮上讀書。父母走后,聯系很不方便,根本沒有電話,只能通過書信聯系。他們打工居無定所,很多時候寫去的信件根本收不到,我都是在焦急等待中度日。20歲時,我作為村里第一個考上重點大學的青年,走進了向往的大學校園。我的父老鄉親和朋友們都為我高興,說我是趕上了黨的好政策、趕上了好時代,是我們那窮山溝飛出來的“金鳳凰”。
今年春節,我回貴州老家過年,以前需要花3天3夜時間的路程,現今僅用了12個小時。時隔18年回到家鄉,頓生“千里尋故地,舊貌變新顏”之感。
在黨和政府帶領下,貴州已經實現了“縣縣通高速、村村通公路”。尤其是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重大戰略思想指引下,山鄉發生了巨變——山變青了,水變綠了,村里的路暢通了,村民的腰包慢慢鼓起來了,好多低矮破舊的草房、木房也變成了漂亮堅固的磚房。大家不僅用上了冰箱、看上了電視、連上了網絡,有的村民還開上了小轎車。學校的條件也比以前好多了,看著孩子們幸福的笑臉,我也情不自禁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