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野人獻曝”——走進沈從文的文物世界
沈從文(1902—1988) 資料圖片
明宣德寶石紅釉僧帽壺。 資料圖片
《沈從文講文物》 沈從文 著 王風 編 北京出版社
清雍正斗彩海水團花天球瓶 資料圖片
擺在我書桌上的《沈從文講文物》,是“大家小書”叢書中的一冊。粗看,似乎每篇都應和著書名,都在說文物,濃得化不開;倘細細閱讀,便可感知沈從文并不以展示文物為自足目的。在我看來,他似乎是在率領千軍萬馬,向著更高更遠的目標行進。這部所謂的小書,因此而有著沉甸甸的分量。
這是一部別致的書。
它選題別致。古代中國人怎么穿衣打扮,龍鳳圖案的古今應用,魚的圖案在百姓生活中的發展,獅子在中國藝術中的使用,矩紋錦的本源,藍底白印花布的歷史沿革,皮球花的染纈,漆工藝、刺繡、古代鏡子的藝術,乃至從文物談古人的胡子……對于沈從文而言,這些或許輕車熟路。在普通讀者看來,似乎熟知卻又絲毫不知的問題,一經提出,頓生奇趣,遂轉新鮮。這些大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因沈從文解惑釋疑而生面別開。
它敘述別致。我國歷來做學問重文獻,故學者多抄錄摘引,然而物件、圖像恰恰是文獻難以描述清楚并直接呈現其風貌的,古來便多以道器之別而將其懸擱一邊。而沈從文敘述的主體使習見的文獻讓位于古來的圖像與實物,證據以出土文物或存世圖像,釋器論道,依道說器。特殊的閱歷、興趣,以及后來工作的沉浸,使其筆下的文物、民俗物象如遍地斛泉不擇地而涌出,如山間云朵紛紛涌向窗前。例如,自商而明清的服飾,具體到句句落在實處,寫衣如真真在目前。以過目經手千萬件文物的底氣,無一款無一色無一圖無來處。如數家珍,信手拈來的文物列舉紛至沓來,無一句無證據的敘述,堅硬得誰也不能輕易繞過去。沈從文下語果斷而簡潔,因文物襯托而令人信服。
如此敘述,就是把文章寫在實處,步步站穩;與讀者平等對話,似相知雨夜,清燈杯酒話平生的深摯從容,無教訓狀,無吶喊聲,無迂腐味,似從博古架上不時取出珍藏,好像友人親切面對,便津津有味地介紹訴說著。有處說有,無處說無;分析是分析,判斷是判斷,猜測是猜測,不懂是不懂;從不把話說滿,而是清清楚楚,留有余地。從立意到字里行間,沈從文都滲透著對任何一個讀者本能的尊重,而不是自居高臺般指手畫腳。如同曾經的文學描寫是親身經歷,這里左右逢源的文物證據都是他見過、摸過甚至是多年向觀眾解說過的。在此堅固基石上得出的結論,沈從文卻說得溫厚親切,如話家常般軟語商量,完全沒有真理在握的咄咄逼人,或拒人千里的冷傲。他讓證據歷時性地排列本身,建構成一個推導出判斷的邏輯序列,一個取舍明晰的鏈條。如同確定的坐標,不同的象限中所標示的點都是合乎規律、合乎目的的圖形,都是經得起方程式的描述與裁判,從而成為解析幾何式的經典描述。
這是一部厚重的書。
厚重在于,字里行間每每有著“是什么”的執著追問。沈從文看似抓住一個不起眼的物象,卻也要俯仰古今去追問到底“是什么”。他一再提出“實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看似常識性的提問,卻是眾人面前當頭斷喝。是什么?這就是沈從文解讀歷史與文化的一個聚焦點,也是古來學者重定性輕定量的傾向,以文獻描述云山霧罩說不清的痼疾,被他抓住不肯放手。如一把扇子,看似小巧玲瓏,在這里卻地毯式鋪開,作歷時性地追溯與梳理,建構出一部具體而宏大的扇子文化簡史。如此繁復的演變,從圖山物海中搜尋淘洗而來,卻似信手拈來那么輕易,沒有文物過手千萬件的經歷,沒有讀書破萬卷的寂寞,沒有甘于淡泊的心態,是無法達到這般境地的。由此,學術的視域因他的前行而空前地拓展開來。
厚重還在于打通古今,形成譜系。本書收錄的,看似一篇篇小文章,實則是一部部根基厚實的工藝美術簡史:服飾史、玻璃史、鏡子史、藍印花布史、馬具史……在這里,沒有空殼老套話語的肆意鋪排,沒有抽象大概念的無據疊加,而是彼時彼地實實在在發生的事件,是放置眼前捧在手中的實有遺存。對于沈從文來說,即便平常習見之物,如鏡子、扇子、馬具、輦輿,也要追本溯源,將其置于時空的坐標系中,不只點畫出其位置,定性定量地點畫其形態與功能,也要勾勒出歷史性演進的軌跡,在人們熟視無睹的物件上,挖掘出歷史的深度和文化的韻味。從而,從一個個似乎可以忽略不計的日常用具中,建構起源遠流長的文化譜系。
在沈從文看來,任何一種不起眼的日常用品,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都不是什么神圣的賜予,而是歷代有所作為的祖先自覺的智慧創造,都是后世子孫一代一代著意傳承的結果。文化積累的真諦不經意間從這里揭開,學術觸須伸進平常日用的領域,如同仙人的手指觸及便點石成金,熠熠生輝。從整體境界上,他從道的層面提升了器的價值與功能。傳統往往重道輕器,而他卻將器津津有味地提升到道的層面上來認知,提升到民族文化譜系的系統性與傳統性的高度來認知。沈從文的收藏、贊賞與研究,往往是人們司空見慣的平凡之物,在文史研究上是所謂不登大雅之堂的。這讓我想起了老子的感喟:“道不遠人,平常日用不離道,百姓日用而不知。”
這也真是“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沈從文的目光胸襟上下千萬年,縱橫千萬里,豈止是僅僅學富五車者所能望及,所可比擬也!
這是一部垂范的書。
從邏輯敘述上看,沈從文重歸納,少演繹。本來演繹是邏輯思維的重要運演模式之一,但在現代學術界,有時卻成為大量學術垃圾的主要生產方式。而沈從文則有意無意地回避這些,堅持著自己所篤信的事實與常識而穩步向前。他的敘述從一件件文物、一張張古圖談起,就事實說話,有著不可挪移的具體性。沈從文在引用文獻資料時常于不疑處生疑甚至貶損,他更愿意立足于客觀實在,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更多的時候呈現為歸納模式,多重證據建構起來一目了然——如同彩繩系珠串起如此美飾給人看。
從治學方法上看,沈從文更注重文物與圖像證據。他的論述,追溯到甲骨文上的象形文字,哲學、歷史、古典詩詞等文獻也不時出現,但這些文獻證據在沈看來只不過是補充與輔助而已。在他所中意的文物中,民俗中的造型藝術、繪畫本身同樣受到特別的關注。而沈對文獻的態度似是古史辨派的決絕,你符合物像,有物可證的,我就認可欣賞,引述以為補充;你若與文物相悖,我就懸置起來,或棄而不用。在治學方法上,沈從文一直對文字記錄持存疑態度,并不以所謂的專家權威為意。事實也許是,當文獻無可查尋而茫然無著的時候,轉向考古資料或是突圍的一大途徑。即便有文字記錄,即使記錄是史實,但須知文字只能暗示而不能無蔽地呈現物件。
在這里,說圖像,便呈現、展示與比較圖像本身,文物遺存的、現實世界的、文獻繪制的……梳理源流,揭示異同。而在此之前,人們似乎忘記了這些物什圖像還可以進入學術層面,榮登大雅之堂,作為可以歸納的證據來支撐相應的觀點,引導相吻的思路,而且顯得那么堅實峭立,時時讓你面對。如服飾,如古玉,古來文獻頗多,然沈卻自辟蹊徑,以文物硬棱棱地排列出個歷史譜系來,真個是條條大道通長安,滔滔不絕,源源不斷。梳理文物,斷代解讀,既有歷時性的演進軌跡,又有共時性的官民異同,建筑、瓦當、博具器物等,鑿鑿有據,你可以不喜歡他這樣論說,但卻難以否定、推翻他如此這般的歸納與推衍。
沈從文頗為自信地總結其治學方法:“試從形象出發,結合史志記載,相互印證,看是不是可得到些新的常識。”(《談輦輿》)而這雖然不足以涵蓋其他,但是可以垂范百世。
當然,沈從文所述并非沒有可商榷之處。如書中《談談中國馬具的發展》一文說到“函必有蓋”,我個人覺得未必如此。據我所見,關中農村每戶必有的濡敷糧食或撿拾渣滓的木函,便是大型敞口的器具。又如坐轎乘輦可能有娶親、旅游、求醫等諸多向度功能,并不只是階級壓迫這一單向度功能一言以蔽之。
有枯枝敗葉不礙樹之高大偉岸,有塌潰泥流無妨山之高聳入云。沈從文于逆境中著述如此,藏之枕畔,再三閱讀而不倦。
(作者:張志春,系陜西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