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故事一定會打動年輕人——導演毛衛寧談新作《愛人同志》
嶺南小鎮惠平,五四運動的余波未平。出身大戶人家的沈夢蘇,因父母之命許配給麥家大少爺麥秋實。一樁事先約定的婚姻,在大時代的簇擁下,走向未曾設想的結局。
電視劇《愛人同志》正在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頻道播出,創作則始于8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編劇蒲遜、唐棟看到一些江姐原型江竹筠的資料。抽絲剝繭中,他們發現,那一段崢嶸歲月由一群了不起的年輕人改寫。這些年輕人熱情、敏感、不屈、灑脫,與當代青年頗多相近,卻是那么引人入勝、心懷向往。兩位編劇采訪數十位親歷者及旁觀者,經過4年多的素材搜集,八易其稿終完成劇本。
“我在最好的時候,遇到了最好的作品”。繼電視劇《平凡的世界》之后,導演毛衛寧再度出發:路線,一代人的青春;終點,一代人的信仰。談起創作過程,他十分感慨。
問:回溯源頭,這個故事最打動您的是什么?
答:我一直對現實主義題材情有獨鐘。新中國成立后,反映這種歷史背景下人物成長的作品非常多,只是后來這類作品日漸式微。我特別希望拍一部中國共產黨的青春史。因為在任何時期,革命和愛情都是年輕人感興趣的東西。
2010年,我們簽訂合同后發現,市場變化了,投資方猶豫了。年輕人是不是喜歡這樣的故事,大家沒有信心。但我一直堅持,不管你反映的是哪個年代,只要有好的故事、好的人物,觀眾是會喜歡的。這個堅持最終在《平凡的世界》得到證實。《平凡的世界》受到年輕觀眾的歡迎,很多大學圖書館的原著被借光,一些大學生告訴我,因為電視劇讓他對父輩的理想和抱負充滿向往。
問:《愛人同志》洋溢著青春的氣息,它的故事、人物命運不僅描述了一種“青春”,也意在建設和引導“青春”。
答:我們希望更多的年輕觀眾通過這部劇,看到父輩祖輩年輕的時候怎么生活、怎么選擇。但是這樣的題材,我們一定不會耳提面命。這些人物的命運,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同樣會感同身受。比如對愛情的選擇、革命的選擇,對一個人的愛和不愛、愛與被愛,其實是一樣的。從哲學上來講,這叫“異質同構”。
我們不能狹隘地理解今天的年輕觀眾,認為他們只喜歡那些所謂的仙俠鬼怪神,架空歷史和玄幻。他們想要了解的東西很多,需要的是,好好地講、認真地講、真誠地講,別胡編亂造,也別口號式地灌輸。
問:“好好地講、認真地講、真誠地講”這三點很重要。在拍攝制作中,《愛人同志》有哪些具體做法?
答:今天的年輕觀眾視野廣,有比較高的審美判斷,正是他們促使電視劇從創作上要更新換代,要跟得上年輕觀眾的審美需求?!稅廴送尽返臄z制團隊是最優秀的、機器設備都是目前最先進的。這部戲拍了很多長鏡頭,長鏡頭的完成需要演員和各個部門的熟練配合,但從觀眾的角度,長鏡頭會帶來身臨其境感。
因為要復制還原那個時代,這部戲的主要花費在場景還原。北灣鎮是很重要的一個交通點,也是沈夢蘇生活的地方。我們在廣東佛山搭建了整個北灣鎮,那里原來是一片荒山,連河帶鎮都是重新修的,許多內景也是自己搭建的。
對于演員,我們的要求是,你要投入、喜歡這個角色,能夠勝任這個角色,愿意為角色付出一切。這是最起碼的,我們不會采用同時拍著好幾部劇的演員。
問:從《誓言無聲》到《十送紅軍》《戰旗》,再到《平凡的世界》《愛人同志》,您確實對現實主義題材情有獨鐘,您怎樣看待當下電視劇的現實主義創作?
答:現實主義是一種重要的創作方式?,F實主義并不是只能拍今天的生活,而是一種創作手法,需要創作者通過觀察生活,給予重新的組合、審視和判斷,而且把他對生活的理解傳遞給觀眾,采取真實的接近于現實的創作手法,讓觀眾能夠信服。
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不管電影、電視劇還是文學,現實主義都是創作的主流。到了今天,互聯網、電子游戲、互動節目的出現,一些創作者開始回避現實主義,對現實的描述越走越遠,對公共生活的表現完全變成私人生活,越來越多的人變成自言自語,甚至是一個人的自我想象。我認為,藝術作品必然要包含有公共生活的因子,觀眾才會喜歡。作為創作者,只有通過一部部作品,通過它們在社會上引起反響,才能樹立大家對創作道路的自信。
問:以《愛人同志》為例,你們是如何體現現實主義手法的?
答:從對劇作的理解、生活的理解、生活的還原,方方面面趨向真實。除了完整的劇本,營造歷史氛圍,更重要的一點是,人物的情感和性格邏輯要真實。例如反派人物區達銘,他很愛沈夢蘇,叛變也是因為“愛”,面對嚴刑拷打他沒有屈服,這不是我們過去想象中的叛徒。敵人用給孩子治病作為誘引,不叛變,孩子就會死掉;配合,孩子可以活下去,最后他把自己犧牲掉了。在今天來看這是真實的,而不是標簽式的背叛革命。我們不能回避類似的個人因素,不能僅僅去貼標簽。
問:如今,多元化的觀看需求必然要求多樣化的題材創作與之匹配,但傳播媒介、市場資本、受眾群體的變化,又在一定程度上讓創作生產趨同趨利。您怎么看這個矛盾?
答:我非常贊同多樣化。電視劇是從接受者的角度進行傳播的藝術媒介,是開放的收視環境,最好是讓每個觀眾都在不同類型的作品中,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無論什么類型的劇作,年輕觀眾都會喜歡,但你要做得好。因此,迎合年輕觀眾不在于題材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