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泠:在傳統中尋求新的變化
9月16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上海美術學院主辦的“陳家泠藝術大展”開幕式暨作品捐贈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此次展覽是陳家泠繼2013年舉辦“化境——陳家泠藝術展”之后,再次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全新展覽,也是一位年屆八十的老藝術家喜迎黨的十九大的獻禮展。展覽集中展示了他近年來在繪畫、書法、陶瓷、家具、絲綢等多個藝術門類上的新拓展、新創作,創作題材從井岡山、婁山關、延安、太行山、梁家河到西湖,藝術家將古老深厚的中國畫和中國陶瓷、家具、絲綢等古代“日用即道”的器物工藝傳統不斷創新,表現出新的時代精神。
梁家河可美了
花港觀魚
深入傳統,扎根基層,講好中國故事,創造中國風格。這是年屆八旬的陳家泠多年來一直奔波忙碌的事。他始終把自己的筆觸堅持傳統的高度而又緊緊扣住時代的脈搏,以其大美術情懷,立足上海,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陳家泠是一位全能型的藝術家,他打通了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畫的界限,也打通了純藝術與生活藝術的界限。他立足傳統,又在中國畫上尋求新程式語言的突破,進而在陶瓷、家具、服裝絲綢等日用藝術品方面屢屢出新,被譽為“東方審美新坐標”。
1963年,陳家泠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受教于潘天壽、陸儼少、李震堅、周昌谷、方增先等先生,畢業后分配到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今上海美術學院)任教。陳家泠在中國美院學習中國人物畫,畢業后又師從陸儼少先生學習山水畫。
“筆墨當隨時代”,古老中國畫歷經千余年的發展和積淀,形成了作為中華文化集中代表的、有著完美藝術形式語言和跨越時代的經典作品的獨特藝術種類和審美規范。而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如何適應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中國畫語言如何實現現代創新轉型成為中國畫再創高峰的一個時代命題。
陳家泠在1984年第六屆全國美展上的作品《開放的荷花》獲得佳作獎,1989年《荷花》在第七屆全國美展上獲銀獎。他的中國畫新程式語言所強調傳統中國畫的書寫性和裝飾性,并充分發揮中國畫對物象元素和特點的概括性,在對物象要素重組后,突顯出東方審美特色的創新理念,得到美術界的認可和好評。
陳家泠同時也引起了國際美術界的關注,美國美術評論家庫恩夫人在《新中國繪畫 The New Chinese Painting 1949-1986(1987) 》中系統全面地研究和介紹了當年有所創新的中國新老藝術家,她把陳家泠的國畫作品《霞光》和陳逸飛的油畫作品《踱步》視為最具時代特色的作品,分別用作封面和封底。近年來,陳家泠在國內外的藝術展覽和活動又為他贏得了國際聲譽。2014年上海電影集團發揮該廠20世紀50年代為任伯年、徐悲鴻、潘天壽、劉海粟等藝術大師拍攝電影紀錄片的優良傳統,歷時三年拍攝了具有人文精神和藝術創意的彩色寬銀幕紀錄片《陳家泠》,該片由賈樟柯監制,曾應邀在羅馬電影節上榮譽放映,2015年在洛杉磯舉辦的第11屆中美電影節上該片榮獲年度最佳中國紀錄片獎;同年,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第二屆中澳電影節上該片榮獲最佳紀錄片獎;2016年,在夏威夷舉辦的第35屆夏威夷電影節上該片榮獲紀錄片成就獎,夏威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還特別授予陳家泠該電影節“文化大使”的榮譽稱號,以表彰他積極支持、參與以電影的方式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貢獻。2016年舉行的杭州G20峰會上,陳家泠應邀創作的巨幅作品《西湖景色》,因成為參會各國領導人與中國國家領導人合影的背景畫廣受關注。
繼2013年在國家博物館舉辦“化境——陳家泠藝術展”之后,我和他相約在2017年其80大壽時再次舉辦“陳家泠藝術展”,展示他近年來在繪畫、書法、陶瓷、家具、絲綢等多個藝術門類上的新拓展、新創作。本次展覽分為“壯美祖國”“優美家鄉”“和美世界”“精美生活”四個部分。藝術家的創作題材從延安、太行山、梁家河到西湖,把古老深厚的中國畫和中國陶瓷、家具、絲綢等古代“日用即道”的器物工藝傳統創新表現出和平與發展的時代精神,集中體現了他愛祖國、愛家鄉、愛和平、愛生活的大愛情懷。陳家泠曾說,他出生于災難深重的舊中國,成長于新中國,成才于改革開放,他深切地感受到不僅要感恩時代、享受時代,更要歌頌時代、珍惜時代。這正是一位老藝術家對祖國、民族命運的深切體會,對時代的激情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