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學書寫新時代建設者的奉獻精神 ——中國作協“迎接黨的十九大暨紀念建軍九十周年”主題采訪活動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之行綜述
9月8日至15日,由中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率隊,“迎接黨的十九大暨紀念建軍九十周年”主題采訪團逾20位作家從新疆伊寧市出發,沿生產建設兵團進行屯墾戍邊的第四、第九、第八師駐地進行了深入采訪。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的所在地,位于天山西部有“塞外江南”之稱的伊犁河谷。2015年,第四師與可克達拉市實行“師市合一”管理體制。采訪團首先在可克達拉市拜訪老軍墾遺孀與退伍老戰士,并舉行座談,聆聽前輩講述革命歷程。聽完老人們的講述,作家們深受感動。作家姚賽表示,一個民族最需要的就是無私奉獻的精神。兵團戰士在祖國的西北邊陲走過了近60年的戍邊固土之路,在無際荒漠中,建起了一座座現代化的城市。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幾代兵團人的堅韌、付出、執著和無私奉獻。
行程第三天,采訪團來到第九師所在地塔城地區,重溫小白楊哨所的歷史變遷,在哨所前合唱歌曲《小白楊》。隨后,參觀孫龍珍屯墾戍邊紀念館,在孫龍珍烈士墓前鞠躬,表達敬意。代表團還前去看望戍邊老人魏德友一家,傾聽兵團生活的新老故事。魏德友放牧護邊數十年,現在女兒魏萍剛接替了他的工作。作家李延青說,通過采訪,聽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令人感觸良多。這是一群用生命和血汗將沙海變為桑田的人,在他們飽經滄桑、樂觀向上的臉上呈現出的勇于犧牲、甘于奉獻的兵團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發揚。
網絡作家唐欣恬說,這些人始終將屯墾戍邊的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始終對國家、對生活、對未來心懷感恩和希望,令人欽佩和動容。在用汗水和鮮血獻身國家安全、社會穩定、開發建設的同時,兵團人更是通過兵團文學鼓舞士氣、提供精神食糧,讓更多人了解兵團、走進兵團、愛上兵團。
行程的最后,采訪團抵達第八師所在地石河子市,參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軍墾博物館。它是兵團發展的縮影,凝聚了60多年來軍墾兒女生產建設、保家衛國的輝煌歷程。參觀完軍墾博物館,評論家李國平說,到了新疆、到了兵團,親眼見證了一個又一個由兵團人民創造的奇跡,讓他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一個人身上所具有的“精神的驕傲”。
在總結會上,白庚勝談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為社會建設和民族團結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作家們要以文學充分反映兵團輝煌的歷史和現實,抒寫兵團人民的奉獻精神。人民呼喚優秀的文學作品,兵團文學要更充分地表達出人民最真切的現實和愿望。同時,要充分地認識到生產建設兵團在屯墾戍邊事業上所作出的貢獻與中華民族整體實踐之間的關系,將農墾事業納入到祖國建設的整體進程中,將兵團文學納入到中國文學的整體歷史中,譜寫各族人民物質繁榮與精神富裕的新樂章。
采訪團成員在總結會上暢談了自己內心的感觸。新疆文聯名譽主席阿扎提·蘇里坦說,在市場經濟時代,兵團人民身上的奉獻精神凸顯出了格外重要的作用。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整體實踐中,需要不斷弘揚這樣的精神。
作家阿拉提·阿斯木談到,革命前輩將所有一切都奉獻給了新疆的建設,他們身上的樂觀精神令人深受教育。對于生活在新疆的作家來說,應當以文字當作耕耘的工具,描寫時代的發展進步,反映新疆大地這些年來的發展變化,用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民、團結人民。
作為“軍墾二代”,作家豐收說,兵團是中國最重要的農業基地之一,新疆天高地闊的自然環境,兵團艱苦卓絕的開拓創業歷程,熔鑄了愛國主義的基因與艱苦奮斗、勇于奉獻的兵團精神,這是我們的傳家寶,也是兵團作家立身為人、書寫歷史的基石。
兵團文聯副主席李斌表示,60多年來兵團創造了光榮的歷史,也創造了輝煌的文藝成果。新時期以來,兵團作家、詩人成為“新邊塞詩運動”的重要力量。兵團有豐富的文學礦藏,這里不乏史詩般的實踐,不乏生動感人的故事素材,期待更多的作家植根于兵團這片豐沃的土地,去認識堅韌奮進的兵團人,去體會這里底蘊深厚的文化資源,用特別的視角和筆觸,講好兵團故事,展示兵團魅力,創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為新中國屯墾戍邊史抒寫新的詩文長卷。
評論家王春林談到,站在國境的界河邊,面對著一步之遙的異國土地的時候,更加強烈意識到每一寸國土的重要,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能更充分地認識到建設兵團存在的突出價值。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支屯墾戍邊的特殊部隊,也才有了西北邊陲國境的安全穩固,他們用不懈的物質創造和堅守的精神價值撐起了我們的民族脊梁。
作家張子影表示,在這片熱土上,一代又一代兵團人前赴后繼、戰天斗地,奉獻了青春、熱血甚至生命。他們不僅保護了這塊邊疆之地的麗日藍天,更創造了改天換地的當代傳奇。作為一名參軍30余年的軍旅作家,她愿把最敬仰的贊美連同莊嚴的軍禮獻給他們。
中國作協“迎接黨的十九大暨紀念建軍九十周年”主題采訪活動于今年7月啟動,由江西、廣東等地出發,邁步走向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現場,繼承革命先烈的光榮理想,鼓勵文學工作者從對革命歷史現場的體驗中汲取創作養料,深入時代、關注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