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學界造就堅實的人才隊伍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的,“人是事業發展最關鍵的因素。文藝界是思想活躍的地方,也是創造力充沛的地方,濟濟多士,英才輩出。我國文藝事業要實現繁榮發展,就必須培養人才、發現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一支堅實的文學人才隊伍,就是一支煥發勃勃生機的生力軍,是精品力作不斷涌現的基礎和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作協和各團體會員單位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把文學隊伍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不斷加強魯迅文學院和各級文學院建設,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文學隊伍,人才不斷涌現,隊伍素養進一步提高的生動局面持續呈現。
在中宣部的指導和支持下,中國作協2002年開始在魯迅文學院開辦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至今已舉辦33期,全國共有1600多名中青年作家、評論家、文學編輯在這里“加油充電”,成長為當代文壇的重要力量。5年來,魯迅文學院不斷拓展作家培訓領域和規模,培養方式更為靈活,手段更為多樣,覆蓋面更為廣泛,還與北京師范大學聯辦2017級研究生班,提升了辦學層次。在原有教學體系的基礎上加大邀請名師學者力度,調整新增課程超過三分之一。培訓始終將思想教育和方向引領放在首位,引導學員密切關注國情時政,深入領會黨的文藝方針,特別是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和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員端正創作方向、拓寬眼界胸襟、更新創作觀念、加強品行修養、強化文學訓練、提升綜合素質。對教學、社會實踐等環節進行精心規劃,調整增加了我國各領域發展現狀介紹、各學科前沿學術成果展示、國內外文學經典分析研讀等課程,加強學員交流研討,辦學質量進一步提高。
除正常授課外,魯院還聘請導師對學員的創作進行具體指導,組織學員對自創作品開展研討。五年來,魯院舉辦了20多期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培訓班、7期網絡作家培訓班,還舉辦了西南六省(市、區)青年作家培訓班,與浙江、山東、吉林、延邊等地聯合舉辦青年作家研修班和培訓班。根據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精神,中國作協還開展了針對文學人才培養的專題調研,研究改進舉措,助力打造文學人才高地。辛勤的耕耘換來了累累的收獲,魯迅文學院高研班和學員們共同譜寫了一段段難忘的歷史。學員們普遍感到,豐富的學習實踐活動帶來的不僅是寫作技法上的提升,作品的發表和獲獎,更多的是觀念上的更新、認識上的頓悟、文學之心的沉潛和對寫作深深的敬畏。經過高研班的學習,大家堅定了在文學之路上堅守文學理想、不斷抒寫、繼續前行的信念。
文學創造活力離不開優秀文學新人的涌現。5年來,中國作協和各團體會員單位致力于人才發現、培養模式機制的健全與創新,不斷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的交流合作,拓展文學人才培養渠道,按照德才兼備、門類齊全、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目標制定規劃、明確任務、狠抓落實。各地普遍把安排青年作家參加培訓與組織他們參加文學活動結合起來,在重點作品扶持、深入生活、作品發表推介等方面,把更多的關心與扶持給予新生的文學力量,為有潛力的青年作家創造更多機會,支持他們更好更快成長。中華文學基金會繼續做好“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的評審和編選工作,對青年文學新人的創作進行扶持。
不少團體會員單位因地制宜培養文學新人的機制在實踐中已發揮積極作用。廣東作協舉辦了“90后”青年作家論壇及廣東省“90后”作者培訓班、廣東高校大學生文學培訓班等,探究新生代作家的創作現狀。山東作協把培養人才與完善簽約作家管理制度結合起來,加強簽約作家跟蹤培養服務,為他們出作品想辦法,促進人才脫穎而出。四川作協深入4個片區舉辦多期中青年作家文學創作培訓班,對全省300名中青年作家進行培訓。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作協召開兵團青年文學創作會議,采取以會代訓的形式,對有實力、有潛力的中青年寫作者進行集中培訓。廣西作協繼續實施文學桂軍人才培養“1+2”工程,組織著名作家對新人進行文學創作輔導。天津作協建立了著名作家與青年作者“結對子”的輔導和培養機制,把有潛力的青年作家凝聚起來。
隨著社會生活和互聯網、新媒體的飛速發展,網絡作家和新興文學群體作家大量涌現,中國作協和各團體會員單位因勢利導,不斷加強培養和正面引導,中國作協舉辦多期網絡文學培訓班,已經有400余位網絡作家先后來到魯迅文學院學習研修。浙江作協舉辦網絡作家生活體驗營,以參與式、見證式、尋訪式、入住式等體驗方式培養和凝聚他們,增強其歸屬感,堅定他們的國家情懷和集體主義精神。上海作協簽約了首批16位網絡文學作家,為他們提供了良好的創作條件和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