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國民族”品牌 講好“中國民族故事”
1957年10月,在李維漢、烏蘭夫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親切關懷下,新中國第一本以宣傳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報道少數民族、民族地區和民族工作為主要內容的雜志——《民族團結》同各族讀者見面了。1987年至1989年,在漢文版基礎上,內容相對獨立的《民族團結》蒙古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朝鮮文版相繼創刊。2001年,《民族團結》更名為《中國民族》。2003年,《中國民族》雜志英文版創刊。2014年以來,民族團結雜志社加大網絡微信平臺建設力度,逐步奠定了“中國民族”6本刊物、2個網絡、5個微信平臺互為補充、面向未來的新格局。
6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團結雜志社始終把宣傳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展示民族文化新氣象、新成就作為重要報道內容,致力于講好“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中國故事”。
始終把宣傳黨的民族理論政策擺在突出位置。60年來,《中國民族》雜志系統闡釋黨的民族文化理論政策,忠實記錄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民族文化領域的重要會議、重大活動,黨和國家領導人關于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講話、指示批示,民族理論方面的重要觀點、政策方面的重大創新,認真履行國家民委機關刊物的職責,全面、準確、及時地把黨中央和有關部門關于民族文化工作理論政策的最新精神傳遞給各族讀者。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后,《中國民族》雜志推出《解讀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特刊》,組織權威專家撰寫了有關民族文化保護和繁榮及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等方面的解讀文章。
始終緊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優秀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工作。60年來,《中國民族》雜志多層面、多角度、多形式地深度報道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整理、保護和傳承工作,致力于將各族群眾團結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民族”刊網微信平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宣傳各族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的傳統美德及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果,刊發闡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的理論文章,組織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系列報道,出版了少數民族古籍、少數民族電影等特刊及展現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特刊。
始終圍繞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宣傳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60年來,《中國民族》雜志開設專欄、組織專題,全面展現黨和國家落實民族文化政策,加大對民族文化的投入,興建民族文化設施,開展民族文化活動,舉辦民族文化節日,推動民族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等各方面的新舉措、新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民族”刊網微信平臺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闡釋和宣傳,增進少數民族群眾對中華文化認同,系統展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氣象,相繼推出了《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專刊》及“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等專題。
始終立足推動優秀民族文化走向世界開展對外宣傳。“中國民族”6刊2網5微信平臺是國內外研究民族文化的園地,是對內對外宣傳黨的民族理論政策的陣地,是對內對外展示優秀民族文化的窗口,也是推動優秀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橋梁。蒙古文、哈薩克文、朝鮮文、英文等4個文版直接面向國際社會。雜志社始終高度重視充分發揮刊網微信平臺對外宣傳的作用,既充分尊重國內讀者的閱讀習慣,又注意研究境外讀者的話語特點;既強調機關刊對內的指導性,又重視涉外刊物對外的藝術性;既有辦刊辦網辦微信平臺方向性要求的共性,也有不同文版不同平臺欄目設置、專題安排、體裁風格不搞一刀切的個性。雜志社始終強調對外宣傳時度效的最大化統一,努力提高講好“中國民族故事”的水平,致力形成雜志社的特色,著力打造雜志社的“中國民族”品牌,為推動中國優秀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作出自己的貢獻。
60年來,在弘揚民族文化方面,“中國民族”刊網微信平臺注重在正面宣傳、增強自信上下功夫,在系統完整、全面深入上下功夫,在潛移默化、藝術引導上下功夫;民族團結人始終在民族文化宣傳領域殫精竭慮、不懈探索,為講好“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中國故事”埋頭耕耘、默默奉獻。
今年是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年,也是《中國民族》雜志創刊60周年,作為黨的民族新聞宣傳工作的“國家隊”和“主陣地”,民族團結雜志社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民族團結人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在弘揚民族文化方面所承擔的重大使命。我們將始終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我們將堅持黨性原則,牢記機關刊定位,進一步學習宣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文化工作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正確導向,聚焦團結鼓勁,進一步增進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促進各民族建設共有精神家園;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科學辦刊、實干興社,促進刊網協調融合,提升刊網微信平臺在宣傳民族文化方面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緊緊圍繞“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為講好“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中國故事”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