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計算機啥樣?九大科幻作品給出線索
據英國衛報報道,在預測未來科技時,科幻小說總是擁有一種令人不可思議的能力,從《星際迷航》中的Padd(實際上就是iPad)到《摩登家族》(The Jetsons)中的機器人吸塵器(基本上與Roomba相同)都是如此。現在,智能語音助理也出現在現實中,包括Alexas、 Siri、Cortana以及Google Assistant等,它們曾是科幻小說中不可或缺的未來設備。如果科幻繼續映射未來,那么未來計算機將會是什么樣呢?亞馬遜設備業務負責人戴夫·利姆普(Dave Limp)認為,計算的下一個階段將會更少物理方面的限制,更重要的是你如何以及在何處訪問它。他說:“我們把它看作是環境計算,也就是科技無處不在,計算機植入所有東西,隱沒在背景里,甚至有時完全消失,但我們卻被包圍在其中。我們的愿景是創建《星際迷航》中的計算機,然后從這一點向前躍進。電影中的電腦不僅限于企業號上,人們還可以在任何地方通過小徽章與它交談。所以無論你身在何處,都能對智能助手即時訪問,這對Alexa來說非常重要。”
《異形》(Alien)中的MU-TH-UR 6000在預測我們的未來方面,科幻小說也并不總是那么出色。1979年經典電影《異形》中的MU-TH-UR 6000(俗稱Mother)是太空船USCSS Nostromo上的計算機主機,它負責駕駛這艘飛船,并管理艦船上的所有功能,包括船員的關鍵生命體征。它還能夠通過對講系統與人類溝通,通過屏幕作出文本回應。這似乎顯得有點兒愚蠢,但在1979年,語音合成顯然比語音識別更困難。
《星際迷航:下一代》(The 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計算機就像《星際迷航》系列預測iPad的出現那樣,如果吉恩·羅登貝瑞(Gene Roddenberry)沒有為妻子馬杰爾·巴雷特(Majel Barrett)在《星際迷航:下一代》中暢想出可通過語音控制的未來電腦,那么各種各樣的語音助理可能現在都不會誕生。從它幾乎無所不知來看,包括失不同蹤船員的下落,《星際迷航》中的計算機不禁給人留下“超級計算機”的印象。但它并不是第一個智能助理。
《終結者》(Terminator)中的天網(Skynet)如果我們的未來能通過科幻小說映射出來,那么有個電腦系統是每個人都不希望它出現的,那就是《終結者》中的天網。在擁有了感知能力,并發現不再需要人類后,這個“全球信息網格(Global Information Grid)”系統就開啟了核末日。如果美國科技富豪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預言是對的,那么AI的確可能成為人類“最大的生存威脅”。
《鋼鐵俠》(Iron Man)的賈維斯(Jarvis)如果漫威的《鋼鐵俠》是可信的,我們的AI助手更有可能是有著嚴肅性格的伙伴,可能由保羅·貝坦尼(Paul Bettany)為其配音,而不是約翰遜(Johansson)的沉悶腔調。賈維斯接入互聯網,可以控制托尼·斯塔克(Tony Stark)的全部生活,包括他的鋼鐵俠套裝,并且有著真人助理的智慧,否則他如何能與自稱“天才、億萬富翁、花花公子、慈善家”的人相匹配。
《銀河系漫游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中的Deep Thought不要與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AI子公司Deep Mind搞混,Deep Thought是道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 Adams)的設想。它是一個超級計算機,能夠對《銀河系漫游指南》中生命、宇宙以及銀河系的所有終極問題進行思考,并給出答案。這個城市大小的計算機是由泛維度、超智能物種所創造的,它用了750萬年的時間來完成這個實驗,得出的答案是42。在不久的將來,我肯定會看到AI給出令人困惑的答案。
《黑客帝國》(The Matrix)中的Deus Ex Machina科幻計算機都有這樣的習慣,即將它們的人類創造者撇開,而天網可能是最具標志性的奇點愿景,但《黑客帝國》及其Deus Ex Machina則代表著未來的另一個可怕景象。這里的機器城市中央界面是整個機器世界的主人,機器城市由類似昆蟲的機器人和代表殺手嬰兒的臉孔組成,主要任務是將人類關在艙內作為機器運行的電池。誰會說我們還沒有生活在“黑客帝國”中,你已經生活在這個機器世界的發電廠里了!
《霹靂游俠》(Knight Rider)中的Kitt1982年,大衛·哈塞爾霍夫(David·Hasselhoff)飾演的邁克爾·奈特(Michael Knight)與其汽車騎士“霹靂游俠”——Knight Industries2000(也就是AKA Kitt)擁有令人匪夷所思的能力,他們共同打擊壞人。Kitt由智能電腦和1982年版Pontiac Trans Am組成,可以說它比自己的人類指揮官更聰明。但它是忠實的,引導主人避免傷害,或者直接犧牲自己來保護他人。雖然現在被整合到“渦輪增壓”的機器人汽車中有點兒牽強,但像Kitt這樣的語音助理似乎越來越真實。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中的哈爾(Hal)許多陰謀論者認為,《2001:太空漫游》的超級電腦之所以被命名為HAL 9000,是因為聽起來比IBM更好,但作家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和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都予以否認。在1968年改編的電影中,這個類似眼睛的巨大紅色發光體突然從人類高效的機器人伙伴變成了嚇死人的東西。此后,它更少像《星際迷航》中計算機,而更多像“崛起的機器”。
《她》(Her)中的薩曼莎(Samantha)然而,并非所有科幻小說中的AI都在核毀滅中終結。《她》的故事情節更貼近現實,講述了一個孤獨男人愛上了斯嘉麗·約翰遜(Scarlett Johansson)所扮AI的故事。這個AI被稱為薩曼莎,與當前的智能語音助理Siri和Alexa非常接近,人們真的對它們非常依戀,這引發了一個關于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與AI相戀是否真的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