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向“深處”掘進的散文寫作
    來源:文藝報 | 彭程  2017年09月15日06:53

    散文作為最具自由度的文學樣式,就其表達的內容而言,堪稱是巨細無遺、靡所底止。眼中形象,心底波瀾,自然風光,生活遭際,歷史沉思,文化感悟……只有你不曾想到的,沒有不可以成為書寫題材的。每個人從自身的經驗出發,寫下屬于自己的感悟。眾多經驗和感悟的集合,便具有令人眩暈的豐富性和廣闊浩瀚的覆蓋性,使得探索從來不曾被表達過的話題領域的努力,變得甚為困難。恰如那句流行甚廣的西諺所云:太陽底下無新事。

    然而另一方面,文學魅力的一個重要來源和支撐,便是作品中需要體現出與眾不同的題旨意趣,哪怕只有一點點。那么,與其煞費苦心地試圖向外拓展話題的邊界,倒不如將目光回收內斂,在已有的題材范圍內進行深加工,努力為作品賦予具有新鮮感的內涵或層面。對應著這一理念的也有一句西方諺語:與其到處挖淺坑,不如一處掘深井。回顧五年來的散文寫作,與其他多種文體的探索創新一樣,向深處沉潛發掘,的確正在日益成為散文寫作擺脫庸常雷同千人一面的窠臼、確立個性化存在的救贖之路。

    散文作品的海量存在,使得在談論這一命題時頗有難度,類似“老虎吃天無從下口”之感。盡管相對于當今散文寫作的勃勃生機和巨大體量而言,以下所舉的個例評析只能是蠡測管窺,但卻未必不能起到些許“窺一斑而知全豹”的功效。

    擅長描繪青藏高原軍旅生活的老作家王宗仁,以兩萬字的長篇新作《十八歲的墓碑》,譜寫了一曲悲壯激越、催人淚下的生命之歌。50年前,18歲的姑娘竹子從冀中平原遠赴高原軍營和心上人成婚,難以想象的艱苦旅程、劇烈的高原反應,讓她罹患感冒并急遽地轉為肺氣腫,如花的生命香消玉殞,而此處距目的地尚有一天的路程。昆侖山下,格爾木河畔,堆起了一座墳塋,立起了一塊木板的墓碑。情愛與犧牲、軍人職責與個人命運,沉甸甸的命題埋藏在悲愴哀婉的語言洪流之下。與作者以往作品的樸素凝練相比,此文筆調纏綿宛轉,有些段落似乎顯得有些繁復絮叨,但這卻是與憑吊女性青春美麗生命的凋零這一特定內容相諧適的。老作家“衰年變法”的探索,值得稱道。

    多年來生活在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深處的楊獻平,有不少狀寫大漠人艱難粗礪生存的文字。散文集《沙漠里的細水微光》更是給人暴風裹挾著沙粒掃過臉頰的感覺。湮沒已久的古老文化,大漠獨特的生態景觀,底層人群的生死情欲,被冷靜而細膩地書寫著。尤其是那一片蒼涼蠻荒的土地所蘊藏的精神能量,對于人心的塑造,獲得了十分豐沛的表達。痛楚中的堅韌,晦暗里的光亮,卑微中的高貴,都是經由悲憫的語調和充滿質感的細節而給予了有力的揭示。雖是“細水微光”,卻也折射了天籟和大道。

    汗漫的《一卷星辰》則展現了另外一種路徑的勘探。作者此刻置身何處不再重要,他矚目的是曾經的精神時空。《莊子》,馮至《杜甫傳》,林語堂《蘇東坡傳》,張岱《陶庵夢憶》《西湖夢尋》,李漁《閑情偶寄》,袁枚《隨園食單》……古老中國精神生活的價值、準則還有美學魅力,一些獨特超拔的靈魂性情,被勾勒得云蒸霞蔚、滿紙煙云。依托典籍生發靈感,在當今散文寫作中并非罕見,但此文的優長處,在于作者強調個體生命的體驗要與周遭的闊大現實勾連呼應,沉醉于古人筆下的世界并非是為了逃避真實生存,而是要從時間的另一端獲得這些啟示。

    其實摹寫堅硬的現實應當更能引起共鳴,因為它會讓更多的讀者產生某種命運共同體的感受。雷達的萬字長篇《夢回祁連》無疑具備這一特質,此外,還可以看作是一位有重要影響的評論家保持了敏銳活躍的藝術思維的例證。上世紀50年代初,還是大四學生的作者到祁連山東麓的小縣城民樂參加“四清”運動,真切地感受了當時極左思潮下的政治生態。讓古稀之年的作者魂牽夢縈的,“是隔著歷史煙塵的各種親切的面影,是那個久遠年代里,人性的淳樸與異常,殘酷與美麗。”生動豐滿的人物形象、豐富真切的場景細節于記憶中一一浮現,一些彼時的聲音氣味仿佛都得到了還原。擅長理性思維的作者,在此文中卻是借助鮮活的感性,讓人觸碰到那個畸形時代冰冷的精神內核。

    曾經當過家鄉地方戲演員的女作家葛水平,在《看戲去》中表達出對于一出出民間老戲的理解,不會讓人感覺意外。作者都習慣于自熟悉的事物中取材,但能夠讓人讀后印象深刻,則來源于這種理解所達到的深度。舞臺小天地,人生大世界。臺上和臺下相通,西子湖邊白娘子和許仙的調情,讓山村里相互對上眼的姑娘后生臉紅心跳。歷史與當下同調,古代忠良奸佞的故事,在今天正以不同的版本反復搬演。戲里和戲外,生活和藝術,糾纏不清,真假難辨,迷離感、代入感都是真實的,所以才會說戲如人生或者人生如戲。“舞臺是四維空間,它是你選著觀望歷史和現實的途徑。”“戲劇就是這樣,在熟識的世界里盡量叫你感覺陌生化。”能寫出這樣的句子,顯然需要諳熟生活和藝術的個中三昧。

    建設生態文明凝聚了全社會的共識,從高層到民間,可謂戮力齊心。同樣作為女作家,艾平將她們一貫擅長的情感描繪結合進了這一時代主題。《守候黑嘴松雞的愛情》寫的是作者到大興安嶺深處探尋珍稀禽類黑嘴松雞交配的“愛情時刻”。為此她數天露宿于原始密林里,在與身畔樹木目交神接的經歷中,生發出人類應該珍惜自然的感悟。這種經由軀體觸碰樹干枝杈、呼吸林間草地氣息而獲得的真切而深刻的認知,自然不是人云亦云的二手理念所能比肩。宏大敘事固然需要鑼鼓喧天的方式,但其實很多時候,一枝蘆管的吹奏中,也能夠隱約聽到松濤的轟鳴、溪水的潺湲。作者的這一番經歷難以仿效,但是卻啟發我們獲取屬于自己的獨特角度和調門的重要性。

    何為“深處”?如何抵達?對于散文寫作,這顯然是一個龐大而含混的說法,在一篇短文里難以闡釋得清晰透徹。但是我想,那些體現了這種特點的作品中,應該包含下列這些要素中的某一種甚至某幾種:對于熟悉的事物中某些鮮為人知的成分的揭示,而非原地踏步式的數量累積;通過變化角度或方式,獲得了觀測對象的新的形狀樣貌;基于對于事物間聯系的普遍性的深刻領悟,而自具體描繪對象中獲得一種對于精神存在的整體性的認知;感性和理性、詩與真之間恰如其分、渾然一體的融合與相互映照……上面援引的幾篇散文,我以為分別或多或少、或顯或隱地體現了這些特質。不妨說,經由不同方式的“新”和“變”,它們顯示出了對于深度的抵達。有道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一個作者只需選擇適合自己的路徑,它們取決于各自的稟賦、素養、經歷和趣味。這些作品是五年來散文創作不斷呈現出新疆域新格局的縮微體現,具有某種標本的意義。其背后的闊大背景,是文學要從高原向高峰進發的時代要求。這樣一種時代美學精神正在成為文學創作的強有力的推手,仿佛一股浩蕩春風,拂掠之處,恍若江南三月,雜花生樹,草長鶯飛。散文,便是其中豐茂而妖嬈的一叢花樹。

    国产九九久久99精品影院| 日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 亚洲综合久久精品无码色欲|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sm|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757| 国产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入口|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蜜臀 |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 杨幂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色午夜免费视频| 精品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看| 久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AV| 精品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国产精品深夜福利免费观看| 色综合久久综精品| 99热这里只有精品6免费|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 |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 无码人妻精品内射一二三AV|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久久99久久99小草精品免视看| 国产精品久操视频| 四虎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欧美精品123区发布| 模特私拍国产精品久久| 99热这里只有精品66| 亚洲高清国产AV拍精品青青草原| 亚洲精品无码午夜福利中文字幕| 国产A∨国片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露脸国语对白河北| 青青草国产精品视频| 2022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日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 久久香综合精品久久伊人|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看| 久久久这里有精品999|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野外 | 国语自产少妇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