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有溫度有厚度的兵團故事 中國作協“迎接黨的十九大暨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九十周年”主題采訪活動從新疆出發
中國作協“迎接黨的十九大暨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九十周年”主題采訪活動從新疆伊寧出發
作家采訪團參觀七十二團紅軍團紀念館
作家采訪團與海軍退役老兵座談,聆聽他們長達半個多世紀屯墾戍邊的故事
作家采訪團采訪老軍墾遺孀并與她們座談
作家丁小煒發言
海軍退役老兵孫壽南講述當年戰斗與生活的故事
老軍墾遺孀林均鳳深情回憶當年歲月
為真情謳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屯墾戍邊、維護社會穩定事業中的突出貢獻,激勵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地邁向未來,9月8日,中國作協“迎接黨的十九大暨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九十周年”主題采訪活動在新疆伊寧市舉行出發儀式。中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出席出發儀式并向采訪團作家代表授旗。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副書記、副政委兼宣傳部部長李新明出席并致辭。阿拉提·阿斯木、阿扎提·蘇里坦、馬步升、豐收、李延青、李國平、王春林、丁小煒、張子影等20余位作家、評論家參加采訪活動。出發儀式由中國作協創聯部副主任馮秋子主持。
此次主題活動是中國作協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和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重要講話精神的實踐,也是將中國作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進一步推向深入的重要舉措。活動期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書記孫金龍等領導同志看望了采訪團全體同志。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有著光榮的傳統,曾是我們軍隊的重要力量,在革命戰爭最需要的時候沖鋒陷陣,在祖國建設最需要的時候屯墾戍邊,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新疆是一片廣闊的天地,是兵團生產建設與文學藝術創作的沃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不僅是生產隊、工作隊和戰斗隊,確保了祖國邊疆的安寧,同時也錘煉出一批批優秀的文藝工作者,譜寫了文學藝術的動人篇章。此次主題采訪活動的目的,就是回顧兵團創業歷史,體驗兵團火熱生活,感受兵團人熱愛祖國、忠于黨、忠于人民的寶貴品質,用文學的形式為兵團立傳,傳承兵團精神,弘揚主旋律,讓作家離人民更近,扎根生活更深,關注時代更精準,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獻上一份文學厚禮。
李新明說,兵團這支不穿軍裝、永不換防、永不轉業的特殊部隊,一直發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為開發建設新疆、維護社會穩定、鞏固西北邊防、增進民族團結,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戰略作用。中國作協這次主題采訪活動,對兵團先進文化示范區建設將是有力的促進,我們敞開胸懷歡迎作家們走進兵團、了解兵團、認識兵團。
兵團四師可克達拉市七十二團是域內惟一一支整建制保持至今的“紅軍團”,1927年誕生于湘贛蘇區,后改編為中共工農紅軍第六軍團,1937年8月改編為國民革命第八路軍120師359旅717團。這支部隊在任弼時、肖克、王震的率領下,為新中國的成立和屯墾戍邊事業立下了赫赫戰功。中國作協采訪團參觀采訪了七十二團紅軍團紀念館,專程訪問了老軍墾遺孀與海軍退伍老兵,并與他們座談,聆聽革命前輩將青春奉獻給新疆建設事業的經歷。他們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始終堅持革命理想,使作家們深受啟發。
作家丁小煒、李國平等表示,這次深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采訪,了解兵團歷史,走進兵團人,感受兵團精神,是一次初心回歸、探尋人民軍隊制勝密碼的精神之旅。兵團戰士一手拿槍、一手拿鎬,在天山南北開辟出片片綠洲沃土,為保衛邊疆和建設邊疆、為祖國繁榮發展作出了獨特卓越的貢獻。我們一定要通過這次采訪活動,講述好兵團有溫度、有厚度的故事。
網絡作家李小靜說,這次采訪活動不僅給予她重新認識新疆的機會,讓她見到了“塞外江南”的景象,也使她得以深入了解兵團戰士的奮斗歷史。他們曾經住地窩子,餓了吃干糧,渴了含雪團,用整整幾代人的辛勤勞動,終于在一片荒漠上開拓出綠洲。這段歷史值得大書特書,讓這種革命英雄主義繼續發揚下去。
據悉,采訪團接下來將繼續沿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屯墾戍邊道路,前往第四、第八、第九師進行為期一周的實地采訪活動,體驗生產建設兵團在生產建設時期堅守革命理想的無私奉獻精神,積累創作素材。
(攝影:叢子鈺、楊俊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