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民族藝術真切地走進百姓生活 ——中央民族歌舞團2017暑期“民族藝術課堂”綜述
納西族歌唱家達坡阿玻(左一)教觀眾們唱納西族古歌。
8月26日,星期六上午10點。在北京民族劇院小劇場,由中央民族歌舞團舉辦的“民族藝術課堂”第八次課、也是今年暑期最后一次課開講了。本期主講人是納西族歌唱家——中央民族歌舞團獨唱演員、納西音樂世家第四代傳人達坡阿玻。
“‘民族藝術課堂’是民族歌舞團面向社會舉辦的公益性課堂,旨在傳播、弘揚民族藝術,讓民族藝術真切地走進百姓生活,讓百姓感受民族藝術的魅力。”中央民族歌舞團黨委書記、團長黃耀萍說。
納西歡歌,再掀暑期講座高潮
“傳說中有一片凈土,
住著古老的民族。
每個人都能歌善舞,
他們從不孤獨……”
當大屏幕播放電視連續劇《木府風云》主題歌《凈土》時,純凈的歌聲響起。一位身著納西族服裝的帥哥唱著歌從大屏幕后面走出來——他,就是本期“民族藝術課堂”的主講人達坡阿玻。
《木府風云》講述了明代云南納西木氏土司統治時期,木氏家族內部風云變幻的恩怨情仇。該劇是央視第一部收視率突破2億人(次)的電視劇。許多觀眾正是從這部電視劇及其主題曲認識納西族的。而《凈土》的原唱者,正是達坡阿玻。
達坡阿波出生于納西族民歌世家,一家三代都致力于納西族民歌的挖掘、整理、傳承和弘揚。奶奶肖汝蓮今年86歲,被譽為“云南十八奇之一”;父親和文光是一個才華橫溢的“納西歌王”,創作了許多優美動聽、家喻戶曉的納西族歌曲;母親和國芳被譽為“納西族才旦卓瑪”;達坡阿玻和姐姐達坡瑪吉,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發展了納西族民歌藝術。這個家庭音樂組合,被媒體譽為“百年音樂世家”。
本期講座的主題為《納西歡歌——納西族民族藝術特點》。主持人毓希與達坡阿玻以訪談的形式,圍繞家庭音樂組合與納西族音樂世家的故事,向觀眾全方位展示了納西族民歌的概況、發展及藝術特色。
“民歌是納西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達坡阿玻向大家介紹了納西族的悠久歷史、文化習俗、山歌情歌和傳說故事,還展示了勒巴舞和東巴象形文字,讓觀眾領略到神秘多彩的東巴文化。
“栽秧調是納西族古歌,有上千年的歷史。演唱技巧難以掌握,現在能唱的只有5個人。”達坡阿玻的妻子唐小向說,“每次聽到奶奶唱古歌,我都會感動得落淚。為了唱好古歌,我跟隨奶奶反復練習了千百遍。”隨后,這位漢族姑娘演唱了納西族“栽秧調”,深情的古歌將觀眾們帶進了納西族古老的歷史……
如今,這個納西族民歌世家的第五代——達坡阿玻和唐小向的女兒達坡馬洛已經5歲了,她正在玉龍雪山跟隨爺爺、奶奶學習納西族民歌和納西語。
“民族文化在我心中種下了民族自信的種子,也在我心中一步步建立起了民族信仰,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民族文化重要性。”達坡阿玻說,“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需要更多的人支持和推動,希望更多的人能夠成為納西民族文化的支持者和傳播使者!”
“這么近距離地接觸少數民族音樂藝術,這還是第一次。”現場一對帶著孩子的夫妻高興地說,“聽了講解,我們對納西族音樂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幸運地認識了這個納西族音樂世家,他們所做的努力令人敬佩!”
精彩回顧,感受不同民族藝術之美
這個暑期,中央民族歌舞團的“民族藝術課堂”備受矚目。每周六上午10點,該團不同民族藝術家走進課堂,與百姓相約,共同領會各民族的藝術魅力。有不少觀眾場場不落,他們表示,這種接地氣的講座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各民族的藝術之美。
“我先后主持了6場講座,難忘的故事非常多,收獲滿滿:不僅有鼓勵與支持,而且有掌聲與歡笑。”主持人毓希說。
7月8日,首次講座開課,塔吉克族歌唱家阿洪尼克介紹了生活在帕米爾高原的“鷹的民族”——塔吉克族的歷史和文化。他還專門請來了家鄉的藝術家們,為觀眾演繹了塔吉克族古老的歌謠《柔巴依》《出嫁曲》等。
7月15日,維吾爾族音樂講座請來了3位老師:維吾爾族器樂演奏家阿地力·阿不力孜,維吾爾族民族打擊樂演奏家伊利亞爾·阿友甫,滿族彈撥樂演奏家王帥。他們分別講解和演奏了維吾爾族不同種類的樂器——彈撥樂器彈撥爾、都塔爾,拉弦樂器艾捷克、薩塔爾、胡西塔爾,以及吹管樂器蘇爾奈、巴力曼等。在熱瓦甫演奏環節,在王帥的即興彈唱中,觀眾們隨著優美的琴音和歌聲走進了遙遠的達坂城……
7月22日,《香格里拉——魅力藏歌》如期開講,來自云南迪慶的藏族青年歌唱家阿旺·洛桑頓珠,與觀眾分享了多首具有代表性的藏族民歌。他詳細地介紹了熱巴、弦子、鍋莊等藝術的特色,并邀請藏族朋友嘉央拉姆彈唱了多情動聽的弦子。在《香格里拉迎賓曲》的歌聲中,阿旺向嘉賓們敬獻了哈達;他演唱的經典歌曲《最美的歌兒唱給媽媽》,更是表達了對黨、對祖國的深厚情意和美好祝愿。
“如果不是聽講座,我們根本不知道還有這么神奇的民間樂器——獨弦琴。”在7月29日壯族獨弦琴演奏家雷瀅講述《一根琴弦——探秘獨弦琴》時,觀眾驚訝地說。
作為國家級藝術院團中唯一的獨弦琴演奏家,雷瀅曾讓獨弦琴亮相央視春晚;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歡迎晚宴中,她精湛的演奏得到了與會各國政要的贊譽。
在講座現場,雷瀅以嫻熟的演奏技巧、獨特的演奏方式與多位藝術家一起,帶領觀眾憑海臨風,行走于南國水鄉,感受獨特的海島民族風情,傾聽自然的奇妙音律。獨弦琴與笛子、馬頭琴、打擊樂器、鋼琴、大提琴等樂器的完美融合,為觀眾打造了一次難忘的音樂之旅。
教學相長,讓民族藝術資源共享
8月5日,苗族音樂藝術精彩亮相“民族藝術課堂”。主講人楊勝文是蘆笙演奏家、最早探索苗族現代音樂的著名苗族音樂人。
蘆笙被譽為“苗族人的靈魂”“苗族人的精氣神”。楊勝文介紹了原始笙的發展與演變,仿佛將觀眾回到2500多年前的山間田野。經他改造研發的直雕、橫雕、五谷棒等樂器,取材于自然和生活,竹葉、五谷葉、樹葉所產生的美妙音樂令觀眾們贊嘆不已。
在現場互動環節,小觀眾們興奮地走上舞臺,跟楊勝文學起了吹木葉、蘆笙,跳起了歡快的蘆笙舞。
8月19日,在馬頭琴演奏家朝克吉勒圖主講的《草原茫茫——蒙古族器樂漫談》課堂上,現場座無虛席。工作人員不斷地為觀眾增加座椅。朝克吉勒圖講述了潮爾、馬頭琴、口弦琴、四胡等蒙古族樂器及演奏方式。特邀嘉賓、青年演員張鐸向觀眾介紹和展示了火不思、陶布秀爾等樂器。
“現場演奏的《莽古斯》融合馬頭琴、手鼓和吉他,實現了經典與時尚的碰撞,民族與世界的融合,讓我們看到了蒙古族器樂在時代浪潮中的新發展。”來自福建上杭、河北崇禮、甘肅靈臺、湖南韶山、湖北咸豐的“鄉村·中國夢”的百余名學員現場觀摩學習后由衷地說。
8月12日,大雨的突然降臨,也未能阻擋觀眾們走進民族藝術課堂的腳步。這天的課以音樂沙龍和小型歌友會的形式展開。主持人毓希身著彝族服裝,對主講人“彝人制造”組合進行了深度訪談,帶領觀眾一同感受彝族人的音樂世界。
“彝人制造”是中國最早的無伴奏合唱組合。主唱之一曲比哈日向大家介紹了彝族音樂的種類和特色,講述了他們繼承、發展、創作的心路歷程:“我們堅持音樂原創,希望回歸音樂本真,拒絕浮華急躁。”組合另一位成員曲比哈布則用“山歌與搖滾、古典與現代、民族與流行、原始與前衛”8個詞語,概括了彝人制造的表演風格。
“對我們的藝術家和演員來說,這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舉辦講座促使他們進一步思考,進行藝術提升和提煉,必將促進他們在藝術的道路上邁上新臺階、走得更遠!”黃耀萍說,“同時,這個課堂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讓各族群眾在說說唱唱的氛圍中交往交流,能更好地起到促進民族團結的作用!”
黃耀萍表示,由于暑期課堂社會反響非常好,應觀眾的要求,中央民族歌舞團將創新講座形式,把“民族藝術課堂”拓展為每月一期,以便將更多、更好的民族藝術資源分享給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