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不負時代——美術館行業這五年
美術館常被誤認為只是展覽館。其實,美術館是集展覽、收藏、研究、公共教育、國際交流等于一體的文化機構,應當是新思想、新觀念、新創作展示的平臺;是收藏精品、經典的寶庫;是學術研究機構;是大眾接受美育的課堂;是國際交流的文化客廳;更是藝術家的殿堂。因此,弘揚經典,推崇大師,通過名家力作普及藝術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化育大眾,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在國際社會以美講好中國故事,是美術館的使命所在、意義所在。
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力日益強盛、文化日益繁榮,我國迎來了美術館建設熱潮。全國各省市的高等院校、文化機構,甚至企業、個人,紛紛興建美術館,各種類型、各種規模的美術館不斷萌生,豐富了業態,增添了活力。目前,包含公立美術館、民營美術館、私人美術館等在內,全國美術館的數量初步估算共計1000余家。雖然不同類型的美術館藏品來源不同、體制不同、擔當的角色不同,但美術館行業是一個團結協作的整體,全國美術館的總體格局不斷完善,共同推進中國美術館事業走向繁榮。
2011年,美術館步入免費開放時代。免費開放,免的是門票,推動的是開放。當全國各級美術館逐步向全社會敞開大門,美術館領域存在的不足也逐步顯現出來,不僅接待、服務能力有待提升,館藏資源分配不均、藏品沉睡庫房、學術定位不清、公共教育薄弱等系列問題,以及美術館建設中存在的重建筑、輕功能,重收藏、輕研究等不良傾向,都成為開放之路上有待解決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美術館行業不斷躬身自省、磨礪探索,逐步完善公共職能、培育專業隊伍、強化學術研究能力、加強與學校或科研單位等機構的合作……美術館從展覽館,變成了藝術博物館;從美術家的美術館,變成了人民大眾的美術館。全國美術館行業“一盤棋”,肩負著國家美術殿堂和文化服務平臺雙重身份的中國美術館,充分發揮國家館的作用,推動館際互動、資源共享,讓館際交流成為美術館工作的常態,讓走進美術館成為百姓生活的常態。
典藏活化,弘揚中國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曾幾何時,藏品沉睡庫房也是大多數美術館的通病。歷史不是虛無的,精神是有載體的。藝術作品正是歷史與精神最有力的表現。美術館作為藝術作品的安家之地、匯集之所,理應讓“躺”在庫房、養在“深閨”的優秀作品走進展館,接受觀眾的瞻仰,讓藝術家心摹、理論家研讀。因此,實現典藏活化,成為中國美術館近幾年的工作亮點,也是這五年美術館行業升級轉型的著力點。
2012年,文化部啟動“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展出季連續六屆持續的推動,大大提升了美術館藏品的利用率,同時強化了全國美術館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展出季中,入藏后首次展出的藏品數量占比高達50%—60%。各個美術館加強了藏品征集和對藏品的研究與利用,以及館際之間館藏作品等資源的共享,真正讓收藏在各地美術館中的美術作品活了起來。
所謂典藏活化,就是寶藏經典,活化精神。作為中國最高的美術殿堂,中國美術館的庫藏作品皆為精品、經典。尤其是近現代以來的大師、名家之作,構成了一部完整的美術史章。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于右任、徐悲鴻、劉海粟、潘天壽、林散之、張大千、林風眠、吳印咸、高二適、傅抱石、蔣兆和、劉開渠、龐薰琹、吳作人、吳冠中……他們的作品,為時代審美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軌跡。對于這些大師作品的梳理、研究、展示,可以使大師與觀眾實現跨時空交流,讓歷史與現實對話。這是向人民“獻寶”的舉措。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人民”二字是關鍵詞。近年來,中國美術館對館藏經典進行了詳盡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美術工作者在黨的文藝路線方針指引下,畫新山河,頌新時代,謳歌建設、贊美人民,大量作品以真摯的情感和創新的手法,表現了不同階段的各族人民形象。生動、樸實、真切的藝術表達,在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中煥發時代光芒。結合20世紀中國美術關注現實的時代主旋律,中國美術館以“人民的形象”為主題策劃了大型館藏作品展。許多作品庫藏幾十年,才第一次與觀眾見面,社會反響熱烈。不少作者遠道赴京,在自己作品前熱淚盈眶,仿佛見到久別的親人。重溫美術史,重溫創作,也是重溫人民的情感和幾代藝術家的情懷,由此展覽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在這里,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個具體的人,每個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夢想,他們活躍在現實生活中,也被表現在藝術作品里。當這兩種存在相遇在美術館,它會告訴人們生活和藝術、現實與理想的意義。所以,“人民的形象”不僅展現了人民的風采,也展示了人民藝術家的創造。
美術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基礎是“寫生”。而多年來,“寫生”似乎過時。不少藝術家以拍拍照片、搜集素材取代寫生,這已成為美術界的普遍現象。歷史上但凡有成就之畫家,無不經由“眼中之竹”到“心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創作過程,通過提煉、升華,創作不朽作品。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中強調藝術家深入生活的意義,不僅在于提倡寫生的方法,更多的是提倡藝術家通過對生活本質意義的認識,在偉大的社會實踐中,增強對人民的深厚情感。為此,近年來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南京博物院藏傅抱石寫生山水大展”“趙望云寫生作品展”等名家展。火熱的生活場景,沸騰的勞動工地,令藝術大師筆墨隨時代,形式隨地域,情感依人民。許多觀眾留言:通過看展覽方知,大師原來是這樣形成的!
在紀念黃賓虹誕辰150周年之際,中國美術館展出了館藏的近百件黃賓虹作品,圍繞賓虹大師如何師古人、師造化的主題,結合畫論,分析其筆陳圖及課徒示范作品。全國各大美院師生以展廳為課堂,組織觀摩。該展也被觀眾一而再、再而三要求延期。還有不少外國漢學家專程趕來,對黃賓虹表現巴蜀山水、桂林風貌以及西湖風景的不同方法進行研究。
當然,相對于大量藏品,美術館的空間遠遠不能滿足展覽需求。典藏活化,不僅讓更多經典在本館展出,也使美術館的空間得到“延伸”——中國美術館率先嘗試將藏品無償送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邊疆地區舉辦巡展,并向當地文化機構贈送相關題材的經典作品復制品。此外,中國美術館還嘗試在電視臺、報刊開設典藏活化專欄。“一臺電視機就是一個美術館”“一張報紙就是一個美術館”。蘊含在美術經典中的中國精神,在這樣的嘗試中傳播開來。
自主策展,彰顯價值引領
展覽不是美術館開展工作的唯一途徑,卻最能體現美術館的特色與定位。美術館的展覽空間仿佛報紙雜志的版面,不能“來稿照登”,要通過策劃主題展引領導向。美術館不是創作單位,但展覽什么、何時展、用多大空間展,都直接對創作產生影響。因此,近五年,越來越多的美術館意識到不能守株待兔,坐等展覽申報,每年都會配合國內外大事,自主策劃大型主題展覽。在建黨、建軍、新中國成立等重要紀念日組織大規模、高品位、綜合性的美術展覽;結合美術史上的重要事件、畫派、大師的研究和紀念,策劃相應的展覽和研究活動;發現現實中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默默耕耘,不善自我炒作的正能量藝術家,主動幫助他們舉辦展覽會、研討會,成為美術館工作近五年的亮點。
很多時候,走進一個大型展覽,常常誤以為是個展,原因在于參展藝術家創作手法雷同、風格趨同。許多畫家受商品畫需求的制約,失去本真的創造力,在摹仿市場行情好的畫風中找出路,在地位高的畫家風格中找風向標。作為國家級美術館,中國美術館尤為重視價值引領,近年來策劃了“中國美術館學術邀請系列展”,推介風格強烈,“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藝術家,以拒絕平庸與俗氣;從學術導向的角度,策劃大型“中國寫意”展,以寫意為切入點,深入挖掘中華美學傳統在美術中的表現,強化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價值體現;從題材角度,策劃“中華民族大團結全國美術作品展”,表現了五十六個民族在黨的領導下,為實現中國夢團結奮斗的多彩畫卷;從創作方式的角度,策劃大型“美在生活”展,近400件作品,展示了十八大以來美術家深入生活的嶄新面貌;從培養新人的角度,策劃了“中國美術館收藏青年美術家作品展”,以每年一次展覽的節奏持續支持、激勵青年藝術家的成長,打破國家館收藏的神話,逾越論資排輩的鴻溝,使青年人脫穎而出……
值得注意的是,策劃展覽、甄選藝術家和作品固然重要,展覽的展陳設計、展廳布置也同樣重要。當前,美術展覽中還普遍存在以藝術家職位高低安排展覽作品順序的現象。其實布展要綜合考慮作品內容、尺幅、風格、水準等多方面因素,美術館應加強這方面的研究,依據展覽宗旨布置作品。
要強化自身的價值引領,美術館必須建立強有力的專家隊伍,集聚學術力量,研究歷史,立足本土,預測未來,站在美術史的高度,對畫派、風格的形成,對名家和沒有出名的美術家,對老中青美術家的狀況進行分析比較,對美術界存在的普遍性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找到解決的辦法。諸如針對當前創作尺幅越來越大、人越畫越多、表現越來越細密,而情感則越來越淡漠、形式越來越概念、風格越來越趨同等問題,美術館可以組織小幅精品展等,引領作者樹立真正的精品、經典意識。兩年前,中國美術館將主樓六層的內部資料室改造成“藏寶閣”,在這一空間中,分期分批陳列二十世紀大師的經典之作。展廳雖小,但含金量高,被譽為中國美術館皇冠上的明珠。小展廳、大視野,小作品、大境界,這才是美術館人、美術工作者應該致力的方向。
融通互鑒,講好中國故事
國際交流展,是讓中國了解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美術作為視覺藝術,具有超越文字的普遍性,是世界性語言。近五年來,舉辦各種形式的國際交流展,是美術館行業的重要發力點。
中國美術館作為國家美術的國際窗口,肩負著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引進外來先進文化的重要使命。其方式為“走出去”“請進來”。走出去,首先要選擇作品和藝術家,其次是怎樣走出去,走到哪里?再次是走到那里干什么?近年來,中國美術館打造了“來自中國美術館的藝術”系列國際展,以“中國寫意”為題,選擇具有中國寫意精神的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作品,舉辦國際巡展。相對于西方古典的寫實和現代的抽象,飽含中國詩性文化和哲學理念的寫意美術,凝聚著東方文化超越客觀物象直抵精神世界的智慧,體現著傳統中國古韻和當代審美追求,也成為世界文化的共同語言。推動中國寫意在國際社會傳播,就本質而言,是藝術的對話、心靈的交流,國內外藝術家和觀眾的有效互動,從而在國際藝壇引起熱烈反響。
2016年,“中國寫意”展在墨西哥舉辦期間,150余名墨西哥志愿者自愿接受中國美術館專家培訓,用西班牙語講述中國故事,在墨西哥掀起“中國熱”。觀眾紛紛評價,過去了解的中國,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通過本次展覽看到了中國社會前進的步伐,因為這里有傳統、有現代。“來自中國美術館的藝術”到法國、新加坡等地巡展時,觀眾對老子像、孔子像極為推崇,對表現當代生活的創新之作表現出極大熱情。經典作品具有跨時空性,中華民族的文化具有為世界共享的普遍性。國際交流展,便在于讓中國藝術經典,進一步成為人類文化的共同財富。
與“走出去”相對應的是“請進來”。近幾年,國內與國外美術館常通過合作,引進優秀展覽,有時幾個館聯合引進外展,以彌補一個館勢單力薄的不足。不出國門便可以品鑒國外美術作品,既讓公眾有更多機會感受國外藝術的魅力,也激發了國內藝術家于交流互鑒中對藝術的思考。例如,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之際,全國各地美術館紛紛舉辦相關主題展。中國美術館從俄羅斯12家藝術機構借來70多件反映二戰題材的美術作品,舉辦“勝利:1945—2015!”展;從德國7家文化機構借來百余件珂勒惠支作品,舉辦“黑白的力量”展。這兩個展覽,與“鑄魂鑒史 珍愛和平”大型美術作品展相輔相成,中外美術輝映,讓歷史回響恒久悠長。
國際交流要長效推動,還要有機制做保障。為此,中國美術館近年與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建立了金磚國家美術館聯盟,互換展覽,共辦論壇。在美的交流中拓展文明互鑒,已成為中國美術館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舉措。
2014年,中國美術館確立了這樣的辦館理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典藏大家藝術精品,加強國際國內交流,促進當代藝術創作,打造美術高原高峰,惠及公共文化服務。這也是美術館職能的集中體現。美術館,是文化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任重而道遠。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新機遇、新挑戰,要辦好美術館,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加強人才建設,弘揚中國精神,不忘初心,才能繼續前進。
(作者為中國美術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