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網絡文學理論與批評現存問題及其應對策略
    來源:《閱江學刊》 | 陳定家  2017年08月25日12:37

    近年來,新媒介文化和網絡文學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日漸深入的“數字化生存”對當代文學理論與批評可謂是沖擊巨大,影響深遠。快速崛起的網絡社會生成了一種廣博浩大、獨具特色的網絡文化形態。但其中也不乏腐朽無聊、害處甚大的反文化陷阱。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我們要擴大工作覆蓋面,延伸聯系手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們,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團結、吸引他們,引導他們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①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前后,十八報告也發出了“加強和改進網絡內容建設,唱響網上主旋律”的號召;《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更是明確提出“大力發展網絡文藝。網絡文藝充滿活力,發展潛力巨大……加強內容管理,創新管理方式,規范傳播秩序,讓正能量引領網絡文藝發展。”②無論是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全新的眼光”“全新的政策”,還是十八大強調的“改進”與“管理”,其主要目的都十分明確,那就是要“唱響網上主旋律”“讓正能量引領網絡”。就網絡文學理論與批評而言,這不僅是文化與文學數字化生存必然要面對的現實,而且也是文學藝術網絡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時代賦予文論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目前,網絡文學理論與批評,尤其是網絡文化與文學研究呈現出風生水起之勢,形形色色的媒介學會紛紛成立,媒介與網絡期刊遍地開花,“媒介轉型”“媒介創新”等詞組在各種學術研討會詞頻統計表中高居榜首,“網絡”“媒介”等關鍵詞是近幾年博士碩士論文中最熱門的詞匯。從“知網”檢索的年度學術論文數量看,與網絡文學理論相關的學術文章也呈現出有增無減的上升勢頭。在網絡媒介與數字藝術理論研究方面,新觀念、新范疇、新方法可謂層出不窮。就具體的文藝創作與接受情況而言,網絡文學和網絡藝術可謂春風得意,勢頭正健,尤其是日新月異的網絡文學與數字藝術,其智能化、交互性、織造性、游牧化、沉浸性等審美特征與藝術取向,使傳統文論話語紛紛失效,不少研究者試圖從媒介大師如英尼斯、麥克盧漢、墨頓等人的著作中尋找理論資源,以期借石攻玉,創立新說。部分西方學者如莫爾、瑞安、霍爾等人賦予當代文論虛擬化、激進化和流動化色彩,也確為當代文論創新提供了足資借鑒的材料。這方面的譯介與研究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實績,但總體說來,還與中國當代文論創新及網絡文化研究的現實需求相差甚遠。網絡文學理論與批評的這種理論資源嚴重缺失的狀況亟待改進。

    就近幾年網絡文學理論與批評的情況看,這個領域的熱點問題主要集中在網絡文藝理論建構、產業與發展、出版與版權、類型化寫作和網絡文學影視改編等方面。根據我們對《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藝爭鳴》等知名刊物所發表的相關文章的統計與分析,現參照“中國知網”和“中國文學網”“中國作家網”等數十家網站搜集的相關資料,對網絡文學理論與批評的現存問題及其應對策略談幾點看法。 

    一、網絡文學研究的當前困境與理論突圍

    當代學術研究在“大躍進”、大繁榮的背后,也存在著某些惡風陋習,包括學院體制改革中的盲目躁動,學術寫作中的蓄意失范,學術出版業的生存艱難,知識生產體系的“造血”乏力,以及通識教育的無根漂浮等等,這一切都與當下日趨嚴重的“學術生態污染”有關。這種大環境的“污染”與“損害”也不同程度地影響到新媒體文論與批評領域:學術轉向的盲目躁動,學術寫作的拼貼復制,學術出版的舉步維艱,理論體系的創新乏力,以及學術話語的無根漂浮等等,在網絡文學理論與批評領域也都有相應的表現。

    以網絡文學研究為例。眾所周知,網絡的“強”交互性和“弱”可控性使去中心化與雙向交流成為網絡文學的主要特征。從實際效果看,網絡傳播的自由性開拓了文學寫作的新空間,網絡鏈接實現了文學內容的非線性組織,多媒體技術賦予作品圖文并茂、旁征博引的能力,網絡文學的雙向交互建立了靈活開放的讀/寫者關系,引發文化意義的內爆。然而,網絡文學也出現了本體缺失和主體混亂的趨勢。相關研究表明,當下網絡文學的發展迫切需要正確的觀念引導和學理闡釋,但眼下的網絡文學理論與批評還遠遠滯后于網絡文學發展的實際需要,并且存在著研究對象隔膜和研究重心偏失等問題,可以說,當前的網絡文學總體上呈現出一種“理論滯后”和“批評缺席”的狀態。③

    這種“理論滯后”和“批評缺席”狀態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1)名實矛盾與身份焦慮甚為突出。時至今日,網絡文學概念仍頗有爭議,相關研究至今沒有得到權威學術機構、知名學者和重要學術期刊應有的重視。某些著名學者在一些重要場合仍會把網絡文學的“野蠻發展”視為文學衰敗表征。搖籃中的網絡文學在傳統文學面前常常會遇到“未成年人請勿入內”的勸阻。(2)理論與批評兩不相顧,隔膜甚深,理論與創作的脫節現象更為普遍。在多數情況下,研究者所論述的網絡文學與網絡批評者所言說的作家作品大相徑庭,理論、批評視域中的網絡文學與鮮活、豐富的網絡終端上呈現的文學作品更是迥然有別。(3)研究對象過于單一,理論話語系統遠未形成。有關網絡文學的新情況、新問題通常難以受到及時關注,譬如說,十多年來,網絡文學研究過分聚焦于痞子蔡、慕容雪村、安妮寶貝、李尋歡等少數作家身上,言及作品,通常也只是《第一次親密接觸》《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天堂向左,深圳往右》《悟空傳》《告別薇安》《成都粉子》《成都,愛情只有八個月》等數量頗為有限的幾部小說。至于網文批評的“快速反應部隊”,往往只聚焦于媒體關注的影視改編作品上,如《旋風少女》《盜墓筆記》《花千骨》《瑯琊榜》等,這一類網文批評大多如同媒介浪潮中隨波逐流的浮萍,應景空話居多,真情實感偏少。(4)學術話語老套,研究方法陳舊。不少學者生硬照搬傳統文學的研究模式,以致對象與方法之間的方枘圓鑿現象比比皆是。早期的研究者對網絡文學不夠了解,缺乏必要的新媒體知識,在研究過程中,借用一些既定理論模式作為權宜之計,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傳統文論在網絡文學面前往往如“前朝古劍”,作為禮器固然不失威嚴,作為兵器則不堪一擊。即便是一些時髦的外來理論武器,如后現代主義、消費理論和狂歡化理論等,在當下中國網絡文學的批評實踐中也多如隔靴搔癢,其學術闡發的有效性往往大打折扣。(5)“印象式批評多、學理化分析少”“宏觀概述式綜論多、作家作品個案分析少”。凡此種種,固然與網絡文學作品的自身質量普遍不高有關,同時也與批評家對網絡文學比較普遍的輕慢態度不無關系。在不少學者心目中,網絡文學研究似乎還算不上真正的學術研究,重要的學者與批評家很少將自己的主要精力花費在網絡文學的文本解讀上。即便是進行網絡文學研究,也往往是采取一種宏觀的視角對網絡文學進行整體評估,關注的焦點多是網絡文學存在的合法性問題、網絡文學的特征問題、網絡文學創作的缺陷問題等。更為可悲的是,這些大而化之的研究文章存在著極為嚴重的觀點重復和“話語空轉”現象,但學術界對這類缺失不是視而不見,就是以弄臣心態一笑置之。

    網絡文學批評難以跟進創作現實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小荷初露的新媒介批評理論一時還難以納入被當代文學理論的框架。有一種觀點認為,讀屏者沒法啟用慣常的文本批評方法,媒介要素對網絡文學流通的作用遠大于作品生產,媒介批評在市場供需原則之外無所建樹;大眾趣味相當程度上折射了當代市民社會的多元與混雜,專屬的標準審美體系的引領作用日益式微。網絡文學批評需要借助媒介批評帶來新方法,通過市場原則下的文學制作人角色帶來新任務,認同大眾趣味的混雜不是降低文學的品格,而是將文學拉到更現實、更接近讀寫真相的新位置。

    針對“理論失語”“批評乏力”的現狀,網絡文學產業界采取了商業化運作措施,企圖以此刺激或激發文藝批評的潛在活力。例如,2012年,盛大文學(全稱盛大文學有限公司)云中書城推出百位白金書評人招募活動啟示,吸引數千網友提交書評。書評人踴躍參與。盡管此舉引來了批評與質疑,即有人擔憂為稿費寫作的書評人,是否具有真正的批評能力,這種以廣告形式招募的“書托”,對書評事業有無助益?但無論如何,盛大此舉的良好愿望還是得到了多方面的理解與支持,招募書評人旨在引領網絡文學創作,提升網絡作家寫作水平,新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讓正能量引領網絡”,這才是“唱響網絡主旋律”的當務之急。

    二、產業化的累累碩果與重重危機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6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網絡影響力伴隨著網絡的普及及用戶數量的增長而急劇擴大。數據表明,近10年來,每年誕生的長篇小說都在3萬-5萬部左右,每年存量都超過了當代文學紙質作品60年數量的總和;根據歐陽友權主編的《網絡文學五年普查(2009-2013)》提供的數據,2013的大型原創文學網站百余家,網絡寫手超過200萬,女性寫手能頂半邊天,當紅大神年收入高達數千萬!

    我們注意到,近10年間,龐大的創作與閱讀群體,使得網絡文學自成“江湖”,寫手、網絡編輯、平臺、版權經紀人、出版商、讀者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生態鏈。簽約寫作,付費閱讀,可謂一路高歌猛進,龐大的寫作隊伍和海量的讀者,使中國網文與好萊塢大片、日本動漫和韓國電視劇成了當下通俗文化的四大奇觀。線下出版風風火火,早已侵占了傳統文學產業的半壁江山。影視與游戲改編更是炙手可熱,從《第一次親密接觸》到《和空姐同居的日子》《杜拉拉升職記》《山楂樹之戀》《泡沫之夏》《蝸居》《宮鎖心玉》《美人心計》《步步驚心》《后宮甄嬛傳》《裸婚時代》《失戀33天》《傾世皇妃》《千山暮雪》《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花千骨》《瑯琊榜》等,幾乎是“無‘網’不勝”。不僅網文影視化成為時代文化靚麗的風景線,網文游戲改編也不乏大獲成功者,從《誅仙》到《星辰變》《斗破蒼穹》《凡人修仙傳》都有不俗的表現。總之,網文產業的增速之快令人咂舌。

    必須指出的是,網文產業如此高速增長,對每一個環節而言都意味著高強度的支出。曾幾何時,熬夜碼字、瘋狂更新成了網絡寫手創作生活的真實寫照,YY(意淫,不切實際地胡思亂想)、注水、“泥沙俱下”成了網絡文學作品的代名詞。然而,這個產業鏈上的每一環都心存疑慮和怨言:作者在抱怨,網絡寫手長期被傳統作家鄙視,始終難登大雅之堂;逐漸受到媒介認可后,又發現百萬元、千萬元收入者只是鳳毛麟角,大多數人寫小說根本就是“白辛苦一場”。讀者在抱怨,網絡文學作品質量越來越差,好不容易發現一篇好小說,付費閱讀之后要忍受作者的大量注水。網絡文學平臺在抱怨,辛辛苦苦耕耘十多年,終于等來了產業大繁榮,在與作者分成、支付高昂的運營費用之后,發現賺的錢遠沒有花出去的多。出版商也在抱怨,從上億本網絡小說中精挑細選了一本出版,還沒來得及收回成本,網上的全本盜版內容已經滿天飛,即便紅得發紫也難敵猖狂盜版。

    但這些抱怨并沒有影響人們對網絡文學的“一網情深”:無數寫手蜂擁而至,哪怕不能獲得一分錢;無數讀者聞風而來,一邊痛罵作者注水一邊定期充值消費;無數平臺商先后涌入,不計投入也要往這個“人氣堆”里扎一回……網絡文學究竟魅力何在?起點中文網推出了千字兩分錢或三分錢的收費制度,向作者付稿酬、向讀者收閱讀費的運營模式,這才解決了諸多網站難以逾越的生計問題,網絡文學具備了自己造血的能力。④

    我們知道,網絡文學模式原本就是市場化的產物,網絡文學具有精神內容與傳媒經濟的雙重屬性。與網絡文學早期的非功利的“心靈化”寫作不同,近十年網絡文學在商業化利益驅動下,作品數量暴漲,經營活力激增,因為這一時期的網絡寫作被盛大之類的網絡公司納入了市場化的軌道,文學寫作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學生產”,并初步形成了網絡寫作的商業化模式。根據歐陽友權的研究,網絡文學的商業模式有兩大環節:一是簽約寫手和付費閱讀,二是“全版權營銷”的產業鏈。簽約寫手是文學網站為了保證站點作品的質量和更新量,主動與一些寫作水平較高的作者簽約,用發工資或支付稿酬等手段吸引作者將作品的發表、轉載及出版權交給簽約網站來打理。付費閱讀則是通過線上或線下(通常是在線支付)的支付途徑來閱讀一些被網絡運營商加密或隱藏的文學內容。簽約寫手與付費閱讀是相輔相成的——有了更多高水平的簽約寫手能夠保證網站作品的質量和儲量,以吸引網民閱讀;付費閱讀能為作者和網站經營者帶來經濟效益,以最大化的利潤支撐網絡文學的可持續發展。

    依賴技術與市場雙重推力打造的網絡文學商業模式,在助推網絡文學繁榮局面的同時也導致了這一文學形式的藝術旨趣和審美品格的漸進消融乃至缺失。化解矛盾的方法很多,但傳統文學體制的吸納與改造、主流文學批評的引導與教化,以及意識形態與法律法規的影響或制約將是確保網絡文學在產業驅動下仍能秉持其“藝術審美正向”特質的重要手段與途徑。⑤總書記要求“擴大工作覆蓋面,延伸聯系手臂”,用之于此,或許正合其宜。

    概而言之,網絡文學的發展過程是一個藝術與商業資本磨合并接軌的過程,是文化資本攜帶“文學行囊”追尋文化產業資本保值增值的過程。資本掌控文學媒介載體、傳播渠道,也操控著文學內容,沒有幕后資本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網站就玩不下去。問題在于,網絡文學如何在“市場化”與“藝術化”、“效益追求”與“文學追求”之間找到一個適當的平衡點,解決好“藝術方向”與“市場焦慮”的矛盾,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⑥

    三、網絡文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態勢

    如前所述,新媒介文學的發展模式以及版權維護都在當下最熱門的問題之列。稍加考察就不難發現,網絡文學是在文學市場化風生水起的語境下呱呱墜地的,網絡文學自其問世之日起,就遭到了商品經濟意識的徹底浸泡,所以,網絡文學與市場化之間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密聯系。關于這一點,我們只要看看盛大文學的昨天與今天,個中奧秘就昭然若揭了。從一定意義上說,盛大文學可謂是網絡文學市場化的集大成者。眾所周知,盛大文學是盛大集團旗下文學業務板塊的運營和管理實體,2008年7月宣布成立。盛大文學運營的原創網站包括起點中文網、紅袖添香網、言情小說吧、晉江文學城、榕樹下、小說閱讀網、瀟湘書院七大原創文學網站以及天方聽書網和悅讀網。盛大文學擁有三家圖書策劃出版公司:華文天下、中智博文和聚石文華。2010年12月開卷數據顯示:盛大文學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民營出版公司。2011年4月20日,盛大文學已經以保密形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了上市申請草案,以此為可能的IPO做準備。盛大文學旗下的網絡文學網站占據漢語網絡原創文學90%的市場份額。在網絡文學業界內外,盛大文學幾乎就是網絡文學產業化的代名詞。盛大公司打造的網絡文學帝國在短期內獲得如此快速的發展,引起業界人士和相關媒體的廣泛關注,盛大以版權交易為核心的產業鏈及其各種制約因素,也引起不少研究者濃厚的興趣。

    眾所周知,網絡文學產業化已是不爭的事實。網絡文學產業化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給網絡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它不僅為原創網絡文學提供了優質的技術平臺和更多的自由空間,而且也對逐漸興盛的創意產業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產業化運作通過各種途徑與模式試圖重新把網絡文學大眾化、社會化、程序化、市場化,并首先使得網絡文學成為制度化的文學樣式,和傳統文學一樣,它仍然被批評家群體、人文價值觀念、社會制度進行福柯式的權力與意識形態的規范,網絡文學發展最終進入制度性掌控之中。網絡寫手宣稱充滿自由與激情式的抒寫,最終淪為滿足網民窺視他人隱私欲望的一次替代性滿足,成為職業化鏈條的螺絲釘;不斷地文字狂歡,夜以繼續地滴滴答答,最終淪為互聯網寫作制度與協議的一名文字雇員,在某種意義上,這與中國現代文學家為稿費而寫作的情形沒有根本的區別。⑦

    此外,網絡文學版權問題的重要性也已引起學術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就連博士碩士論文也開始以此為選題對象。例如,華東師范大學王光文的博士論文《論我國視頻網站版權侵權案件頻發的原因與應對》剖析典型案例,發掘視頻網站版權侵權案件頻發的原因,通過對不同國家、地區相關法制理念、理論、適用的比較,尋求解決視頻網站版權侵權問題的最佳途徑。在對現實難題的關照、對相關理論的創新、對相關法律的解讀以及原因分析方面,這篇學位論文也提出了許多令人深思的問題。產業模式與版權問題或許與傳統文論毫不相干,但對于網絡文學研究者來說,卻是一個不能回避的重大理論課題。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升級,文學邊界擴張(被擴張/彌散)到了想象所及的一切領域。有人進行了這樣的描述:文學與人類學、心理學、哲學、性別學、生態學親密結緣,文學與廣告、裝潢、酒吧、廣場、公園等熱烈擁抱,文學不再只躺在書架上守在文人的身旁,也走向市井、工地和車船中間,文學也不再只以語言文字作為自己的表達方式,還選擇了電影、電視、DV等,文學不再只鐘情于傳統意義上的高雅文學如托爾斯泰們,也鐘情于大眾文學如韓劇與金庸們。大眾文學的票房收入一路上漲,玄幻、穿越、鬼怪、網游、修俠、靈異、言情、身體等文學的網絡點擊率遠遠高于《安娜·卡列尼娜》《平凡的世界》等名著。在專家的擔憂中,文學一邊被消費著,一邊被邊緣著,詩性的光環失去了,傳統的美感被快感取代了。文學“成為游樂場、荷爾蒙的宣泄地和急功近利的交易所,誘使讀者淪為欲望的窺視者,逐漸喪失審美力和判斷力”,“文學既無功利又有功利、既是形象的又是理性的、既是情感的又是認識的”,“文學是一種審美意識形態”,“文學是一種感興修辭”等理解都不能完全解讀消費時代的這種文學實踐,普適性的結論遇到了新的問題。對于這種傳統文論者眼中文學精神式微、詩性光環消逝的末世亂象,如果換一個視角來審視,或許能得出不同的結論,我們期待著相關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值得注意的是,有關網絡文學理論與批評也出現了一種新的趨勢,那就是,相關研究已從一般的基礎問題的討論,逐漸轉向專、深、精的前沿問題的探索,尤其在一些具體問題的研究方面,學者們已經取得了不少令人欣喜的研究成果。例如,對網絡文學類型化寫作的研究,近年來取得了不少成果。按照歐陽友權的說法,類型化寫作適于分眾、小眾的點擊期待,吸引讀者付費閱讀,但由于一些作者的“類型化想像”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堅實的生活積累,用于想像的創作素材囿于有限的生活閱歷、知識視野,有的甚至就來自某些網絡游戲,久而久之很容易陷于“枯竭焦慮”。

    也有研究者認為,類型化寫作的過度膨脹,隔斷了文學與現實的依存性關聯,使網絡文學面臨自我重復、獵奇獵艷、凌空蹈虛的潛在危機。這樣的寫作與我們的民族和文化,與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是隔膜的,對現實是回避的,與讀者實現內心交流的東西很少。無論是類型化寫作還是其他創作,都需要對文學心懷敬畏,對網絡志存高遠,真正建立起文學承傳、創造、擔當和超越意識,能夠更多地與我們的人民、我們的時代、我們的這塊土地接近起來,真正做到“打深井,接地氣”,⑧提升自己藝術創造的高度,挖掘作品思想內涵的深度,描繪時代的精神影像,賦予文學更強健的精神品質,為讀者提供更多的具有人性溫暖和心靈滋養的東西,而不僅僅為時尚閱讀提供一份類型化的時尚讀物。

    不少學者還注意到,網絡小說越來越成為影視劇著力開掘的一處“富礦”。影視產業與網絡文學“聯姻”,不僅是相互需要,也是相互依存,甚至是相互“尋租”。湖南衛視收視率第一的《步步驚心》、江蘇衛視收視率第一的《裸婚時代》、林心如主演的《美人心計》等,無不源自網絡小說。與此同時,不少網站也都瞪大了眼睛盯著影視這片回報豐厚的領地。有消息稱,僅2012年1月至9月,盛大文學旗下七家文學網站就售出75部小說的影視版權。影視劇向網絡小說頻拋橄欖枝,緣于網絡小說在內容與技術上的便利性。目前,各文學網站海量的網絡小說中,不乏能引起影視公司關注的適宜之作,這些網絡文學作品往往貼近現實,具有很強的故事性,不僅在網上凝聚了大量人氣,而且由于其富于現場畫面感,也使得將之改編為影視劇以鏡頭語言重現具有了先天便利。縱觀當今影視行業形勢,進口影視劇對我國影視產業的沖擊越來越強烈,我國影視業是滿足于現狀還是謀求長遠發展,的確到了該認真面對的時候。既然網絡文學的介入為實現影視業長遠發展創造了條件,影視業就確需盡可能利用并帶動它走向互利共贏。⑨

    眾所周知,理論創新要符合社會現實的實際需要,當代文論創新必須面對文學藝術數字化生存的現實。為唱響網上主旋律,促進網絡文化的健康和諧發展,當代文論面臨著諸多亟待深入研究的論題,例如:網絡文化語境下文學研究的守正與創新;跨文化視界中網絡文學與媒介批評;新媒介文化沖擊下的文藝創新與理論創新;數字化語境下的文藝生產與消費;網絡文學的審美觀念與倫理意識;文化研究視角下的媒介技術、圖像文化及影視藝術的共生互動;文學網站的私人空間、民間視野及公共領域等,這些論題都是網絡文學理論和網絡文學研究不可回避且必須花大力氣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注釋:

    ①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2015年10月15日。

    ②《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http://news.xinhuanet.com/2015-10/19/c_1116870179.htm,2015年10月19日。

    ③徐洪軍:《網絡文學研究熱中有憂》,《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10月19日。

    ④任曉寧:《網絡文學生態調查:十年瘋狂生長,且待大浪淘沙》,《中國新聞出版報》,2012年7月12日。

    ⑤劉新少:《網絡文學產業驅動與藝術審美的矛盾》,《社會科學戰線》,2014年第12期。

    ⑥歐陽友權:《近十年網絡文學的六大熱點》,《中國藝術報》,2012年9月17日。

    ⑦代湖鵑:《淺析我國網絡文學的產業化》,《劍南文學》,2012年第1期。

    ⑧歐陽友權:《近十年網絡文學的六大熱點》,《中國藝術報》,2012年9月17日。

    ⑨周慧虹:《影視與網絡文學應互利共贏》,《文學報》,2012年11月15日。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呢|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三级| 国产在线精品观看免费观看| 免费看国产精品3a黄的视频| 久久老子午夜精品无码怎么打|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二区| 99久久精品全部| 久久久这里有精品中文字幕| 久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8| 538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乱人伦偷精精品视频| 99视频精品国在线视频艾草|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尤物| 人妻无码精品久久亚瑟影视|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址| 亚洲精品国产情侣av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站| 国产偷窥熟女精品视频大全| 国产精品成人国产乱| 精品少妇ay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精品线影院| 久久久国产精品网站| 久久久人妻精品无码一区| 色哟哟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无码专区| 中文精品一卡2卡3卡4卡|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导航| 国产精品揄拍100视频| 久久露脸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 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yw|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AV动态图| 久草视频在线这里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