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題材與軍旅畫家在歷史發展中的轉型與畫家的文化自覺
為了紀念建軍90周年,各地陸續舉辦了許多紀念性的美術展覽,顯現出軍事題材、軍旅畫家及其展覽大年的景象,無疑,這些展覽和作品提供了研究軍事題材和軍旅畫家的契機。軍事題材的美術創作在中國有久遠的歷史,遠至漢代畫像石上的征戰,一直到近代,都有很多很多。而軍旅畫家的出現,可考的應該是20世紀隨著現代戰爭的出現而出現的一種專職,因此,軍旅畫家是20世紀初戰爭時代的產物。
因為現代戰爭的需要,配合征戰的各種宣傳成為戰爭的一種工具。近鄰的日本在一戰時期就有許多宣傳畫,從征兵的宣傳到戰斗的鼓動,各種各樣的畫面和一戰時期歐洲的宣傳畫旗鼓相當,當然,其中也有歐洲宣傳畫對日本的影響,而日本的宣傳畫對于20世紀30年代的抗戰宣傳畫同樣有一定的關聯。抗戰初期,日本侵略者就動用宣傳畫,甚至利用中國民間的形式,為侵略者鼓噪“大東亞和平圈”,為侵略戰爭開道。因此,朱德總司令號召八路軍中的軍旅畫家也要拿起宣傳的武器,宣傳全民抗戰。所以,伴隨著日本的侵略與侵略宣傳,中國的抗戰宣傳也成為標配,軍中畫家在此間都有杰出的表現。軍旅畫家是一支特別的隊伍。延安時期八路軍軍中畫家的表現是20世紀中國美術史的特殊篇章。有一批具有專業教育背景的年輕畫家加入到中國共產黨的隊伍之中,如1925年就讀于上海美專的黃鎮在長征途中就畫了許多速寫,后匯集出版了《長征畫集》;延安的魯藝還培養了古元等一批軍中畫家,也有很多的重要作品。因此,中國共產黨培養的軍旅畫家在戰爭時期表現出了特別的作用。
軍事題材也是一種特別的創作。歷史上有很多軍事題材的美術作品,它們所表現的歷史在攝影術沒有發明之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中國歷史上與戰爭相關的最宏大的場面莫過于秦始皇兵馬俑的陣勢,其后在漢代畫像磚石上,有許多作品通過征戰的畫面表現了征戰對于王朝的意義和重要性。而全景式的記錄戰爭的全過程,如明代的《抗倭圖卷》從倭寇來犯到得勝歸朝;《平番得勝圖卷》從發兵到賞功,都用繪畫的形式完整記錄了事件的緣起、發展與結果,是明代反映南倭北虜這一重要歷史事件的代表性作品,也是歷史上表現戰爭的軍事題材的重要作品,它們所反映的歷史又在歷史畫的范疇內成為傳統畫法的典范。20世紀的各個不同時期,包括和平建設時期,也有很多重要的軍事題材的作品,而這一時期即使有了隨軍的攝影記者,也無法代替軍旅畫家和軍事題材的美術創作。20世紀中后期,有許多在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軍事題材的美術作品,其中除了抗戰時期的大批作品之外,還有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羅工柳的《地道戰》與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壯士》,70年代陳逸飛、魏景山的《攻占總統府》,80年代沈嘉蔚的《紅星照耀中國》,進入新世紀后陳堅的《公元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九時·南京》,如此等等不勝枚舉,但不能忘記的還有沈堯伊史詩般的連環畫《地球的紅飄帶》。
在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軍隊也培養了很多畫家,著名的有油畫家何孔德等,國畫家則有石魯、亞明、黃胄等,而軍旅畫家隊伍的不斷擴大則形成了當代中國美術創作中的一個重要的集群,及至21世紀的前10年達到歷史的盛期。各大軍區、各軍兵種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軍旅畫家以及相應的創作組,加上1978年恢復建制的解放軍藝術學院中的美術系,還有軍隊的畫院等,軍旅畫家從人才培養到組織創作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可謂是兵強馬壯。可是,進入到21世紀之后的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近年來部隊的深化改革已經影響到了軍旅畫家,這實際上是軍隊從大而全走向小而精的發展過程。畢竟現代軍事在國際上的抗衡,加上與宣傳相關的數字化時代的現實,都有必要改變以往的格局。軍隊養畫家的歷史正在悄然發生改變,因此,軍旅畫家也有可能成為一個歷史的稱謂。
另一方面來看,當代軍事題材的美術創作正在依靠國家工程往前發展,這也是政府購買服務的一種現代方式。然而,幾次工程下來并沒有出現人們所期望的精品力作。原以為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可是,有勇無謀正成為當代軍事題材美術創作的癥結所在。現在不是缺畫家的時代,而是缺好畫家的當下;現在也不是缺作品的時代,而是缺好作品的現實。因此,重賞不能完全解決軍事題材美術創作的癥結,而歷史上各個時期的重要作品都不是組織創作的產物,其中包括獲得全國美展金獎的陳堅表現日本受降的作品。這之中最淺顯的道理就是自己想畫,還是重賞之下的別人讓我畫。其結果是全然不同的。當代軍事題材美術創作的杰出代表人物沈堯伊和沈嘉蔚,其代表作《地球的紅飄帶》與《紅星照耀中國》都是在文化自覺的前提下自己想畫的。他們沒有重賞,也不是軍旅畫家,而是基于對軍事歷史題材的濃厚的興趣,所以,他們能夠沉下心來研究黨史、軍史,數年磨一劍。軍事題材的美術創作如果缺少文化自覺就難以產生優秀的作品;如果不能潛心研究歷史,不能為歷史動情,而是為了工程、為了紀念,那就很難畫好軍事題材、歷史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