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華僑捐贈珍貴文物
圖為嚴崇建向海博館捐贈的文物。 文/圖:天津《每日新報》
“一帶一路”作為時下最受關注的熱點,其沿線未來的經濟發展值得期待,同時,“一帶一路”的歷史沿革更是值得了解。國家海洋博物館(以下簡稱“海博館”)作為國家海洋事業發展的重要標志,開館后特設“海上絲綢之路展廳”,用以展示中國古代繁榮的海外貿易和文化交往盛況。日前,年近六旬的新加坡華僑向海博館捐贈、提供了許多見證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精品文物。
新加坡華僑嚴崇建1958年出生于新加坡,畢業于加拿大圣瑪麗大學。其從事水下考古研究多年,是海上絲綢之路(東南亞)學術研究中心創辦者。同時,嚴崇建擁有印度尼西亞頒發的水下考古和沉船打撈執照,是巨港、穆希河水下文物打撈所有權的唯一擁有者。同時,嚴崇建還曾參與過黑石號、井里汶、印坦等重要水下沉船的打撈。
自2014年得知中國要建設海博館的消息后,嚴崇建就陸續向國家海洋博物館捐贈、提供了許多精品文物,特別是為海博館收集并捐贈了很多海上絲綢之路相關藏品。
嚴崇建收藏的井里汶出水五代定窯白瓷碗、北宋龍泉窯蓮瓣紋碗等文物,器型精美,釉色圓潤,具有十分重要的展覽和研究價值。萬歷平和窯藍釉地釉彩云龍紋盤和萬歷景德鎮窯青花開光花鳥紋石榴形軍持,系東南亞地區沉船出水文物,石榴形軍持,造型別致。荷蘭東印度公司VOC錢幣則是由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占領印度尼西亞時鑄造發行,出水于印尼穆希河流域。福建南平市聚賢建窯文化研究院古法燒制的“曜變天目”建窯黑釉盞,再現了千年之前宋代“曜變天目”建窯黑釉盞的輝煌。
目前,這些珍貴文物均已入藏海博館,開館后將與公眾見面。為表彰嚴崇建的愛國行為,2017年2月,海博館籌建辦公室特聘請其為顧問。
為建設國際一流海洋博物館,海博館歡迎更多的社會賢達能夠像嚴崇建一樣,投身到國家的公益事業當中,為中國的海洋事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