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養八老有耐心 傳承家風有恒心 ——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舊縣鎮鹿苑村羅必炎文明家庭的事跡
“羅老師是這兒的名人,他的孝老愛親事跡方圓十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提到羅必炎老師,遠安縣鹿苑村的村民都豎起大拇指。
66歲的羅必炎,是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舊縣鎮鹿苑村的一名退休教師。2016年12月12日,羅必炎家庭作為宜昌市唯一代表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
盡孝憑良心
羅必炎的家庭有些復雜。早年,羅必炎父母離異,各自重組家庭;其妻楊先翠因年幼家貧被人收養。緣分使然,羅必炎成了楊家的上門女婿,兩人的結合也就意味著上有八位老人需要他們的照料。
羅必炎說,“八位老人都是我的親父母,我都要感恩他們,愛戴他們。”剛結婚時,八位父母還能分擔一些家務。但是一旦趕上農忙時節,因為田多勞力少,羅必炎與妻子楊先翠常常要起早貪黑,跑十幾里路到幾家搶種搶收。對他們來講,奔波勞累早已是家常便飯。
隨著年齡的增長,八位父母身體大不如前。看病,照料漸成常態,來回奔波,夫妻倆常常當成四個人用。
考慮到養岳父母兩位老人上了年紀、行動不便,羅必炎還專門籌錢在院子里建了一間平房,裝電通水建廁所,方便老人們起居。
2007年年底,養岳父楊紹淑突然一連幾天大便困難,憋得難受。羅必炎想方設法幫老人通便,用藥之后,又用手摳,老人才熬過這一關。后來老人因肺癌住院,羅必炎一直陪伴左右,每天喂水喂藥,端屎接尿擦身子,照顧得無微不至。病友紛紛點贊,羨慕老人有個好兒子。
村里人評價羅必炎說,“不是親生父母,卻能做到這個份上。沒脾氣沒怨言地照料八個父母,真是難得的大孝子。”羅必炎說:“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做人得講道德,憑良心。照顧老人得有耐心,有孝心。”
傳家風不偏心
遇到自己的愛人,羅必炎認為是上輩子積了德。他說:“我們夫妻四十六年,她給我遞上一杯水,我給她盛上一碗飯,心底洋溢著歡樂。我不當‘甩手掌柜’,她也不耍‘妻管嚴’威風。我常說:我們家庭好,是因為有她這位好媳婦。她也常說:家里的和睦是因為有我這根頂梁柱。”
正是這樣的默契和志同道合,這對平凡夫妻才攜手做出了如此不平凡的善舉。
羅必炎夫婦二人曾定下了“孝老、愛親、行善事”的七字家訓,他們一直堅守,并通過言傳身教代代傳遞。七位老人先后安詳離世,仍然健在的養岳母楊紹慧在家享受著天倫之樂。
如今,羅必炎夫婦也不必太過操心養岳母楊紹慧。因為逐漸長大并成家立業的五個女兒已經開始爭著搶著孝敬奶奶。這完全得益于羅必炎的家教。
小女兒羅金梅介紹說,“父母愛是愛,但家風很嚴。”她清楚記得父親的一次嚴厲教育。5歲時她隨手摘了路邊的一個桃子,羅必炎知道后,就找了塊竹片讓她自己打手心一百下,還叫來奶奶、媽媽、姐姐們在旁邊看著打、給記數。
“家教不嚴,只會害了她們。”羅必炎在教育孩子方面敢下狠心,而且一視同仁不偏心,他尤其關注孩子們的孝老愛親。如今羅必炎的5個女兒,都養成了嚴格的家風,她們說,“父親是把對我們五姊妹的慈愛蘊含在嚴厲教育中的!”
5個女兒已經把孝老愛親的家訓融進了血液,同為上門女婿的四女婿王永東也在用實際行動融入這個充滿愛的大家庭。
每逢節假日,女兒女婿攜家帶口過來團聚,其樂融融。羅必炎說:“一家四代人相聚,不擺兩桌搞不成。”在幸福的“無奈”和歡聲笑語中,孝老愛親的家風悄然在代系之間傳遞,從小家中傳向千萬家。
(本報記者 夏靜 見習記者 劉平安)
【短評】
把孝老愛親之情融化在血液中
正所謂“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文明建設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而且有著尊老愛幼,母慈子孝等傳統美德,這些優秀傳統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發揚優良傳統需要用心實踐和傳承。羅必炎用良心和耐心詮釋了孝心,用“狠心”實現了優良家風的傳承。一個普通人因為把孝老愛親之情內化在血液中而變得不普通,一個普通家庭因為把傳統美德用心踐行并代代傳承而為人稱頌。四世同堂傳家風,立德向善是根本。
(作者:劉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