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灣楓葉紅
一個大地灑滿金色的日子,我和朋友們一起來到江西,瞻仰革命圣地。這天,我們來到了井岡山下三灣村,那里人來人往,游人如織,參觀的、拍照的,個個臉上洋溢著抑制不住的喜悅和激動。
三灣村位于湘贛邊界九隴山區,在永新、茶陵、蓮花、寧岡交界處,群山環抱,岔路縱橫,中間一塊平原是村莊,四周綠樹蔥蘢,山脈起伏,一條湖泊從村莊穿過,周圍住著農戶。這是一個小山村,全村只有五十二戶人家,二百多人。這是一個聞名世界的山村。近九十年前,中國工農紅軍著名的“三灣改編”就發生在這里。
那是1927年9月29日,毛澤東同志帶領秋收起義部隊經過長途跋涉,歷經千難萬險來到這里。此時的部隊已從起義時的五千余人銳減到不足一千人,出現了官多兵少、槍多人少的現象,部隊生活極端困苦。由于頻遭失利,總指揮盧德銘也在戰斗中犧牲,悲觀失望氛圍在軍營中彌漫。更嚴重的是,這支部隊的軍官大多是從舊軍隊過來的,軍閥習氣比較嚴重,打罵士兵現象時有發生,官兵思想情緒波動較大,一些官兵軍心渙散。中國革命的道路該走向何方?那面由鐮刀斧頭和五角星組成的紅旗該飄向何處?部隊來到三灣村的時候,正是景色宜人的秋天,山清水秀的三灣村,紅紅的楓葉開得正艷,但大家心里沉甸甸的,沒有心情欣賞美麗的風景。當天晚上,在三灣村泰和祥雜貨鋪,毛澤東主持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會議。會上,毛澤東分析了當前的革命形勢,闡述了如何打好手中這面革命旗幟的道理,并力排眾議,決定從政治上、思想上、紀律上整編這支由農民、舊軍人為主要成分的中國工農革命軍,把它打造成一支新型的人民軍隊。
三灣的楓樹坪是塊開闊的水泥平地,坪邊有幾棵楓樹,樹上紅葉正濃,周圍郁郁蔥蔥。那棵高聳入云的千年楓樹下,右側是一尊毛澤東的半身銅像,毛澤東目光炯炯,兩眼遠眺前方,仿佛在思索中國革命何去何從……
九十年前的楓樹還很年輕,沒有現在枝繁葉茂,但它筆直挺拔,威武不屈,見證了當年中國工農紅軍光榮的歷史時刻。當年楓樹下有塊石墩,篤實敦厚,靜靜地臥躺在樸實的紅土地上。就是在這棵千年楓樹下,就是在迎風飄展的五星紅旗旁,當萬縷霞光灑向大地的時候,毛澤東精神抖擻地站在石墩上,面對部隊低落的情緒,面對近千名指戰員期待的目光,他大手一揮,慷慨激昂地給廣大士兵講解著革命的道理。毛澤東鼓舞士氣說:“同志們,敵人只是在我們后面放冷槍,沒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敵人有兩只腳,我們也有兩只腳。賀龍在家鄉兩把菜刀起家,現在當軍長了,我們現在有兩個營,還怕干不起來嗎?大家都是起義暴動出來的,一個戰士可以當敵人十個,十個戰士可以當敵人百個,我們有近千人,有什么可怕的?沒有挫折和失敗,就不會有成功和勝利!”毛澤東的話,實實在在,鏗鏘有力,點旺戰士們心中的火焰,贏得戰士們陣陣的掌聲。部隊接著進行改編,把原來的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稱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去留問題上,毛澤東尊重士兵們的選擇,愿意留下干革命的就留下來,不愿意留下來的發給三至五塊大洋做路費,回家種田。毛澤東在整編中第一次把黨組織建立在部隊連以上,設立黨代表制度,排有黨小組,班有黨員;營、團以上有黨委,實現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真正落實了“黨指揮槍”的原則;并且在軍內實行民主制度,連以上建立士兵委員會,實行官兵平等,經濟公平,破除舊軍隊雇傭關系;初步提出“三大紀律、六項注意”整肅軍紀,加強作風,為把工農革命軍建設為人民的子弟兵起了重要的作用,為全軍的建軍綱領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灣改編后的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雖然只剩七百余人,但兵精將銳,面貌一新,作風嚴謹,戰斗力強,部隊經過短短的休整后,于10月3日開始奔赴井岡山,走上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陷入絕境的中國革命從此柳暗花明,重新煥發出了勃勃生機,那面由鐮刀斧頭和五角星組成的鮮紅旗幟從三灣出發,扛上井岡山,逐漸插遍神州大地。
楓樹坪前邊是“三灣改編紀念館”。這座鋼筋水泥的現代建筑氣勢恢宏,占地面積六千平方米。館內以“歷史轉折、始創新型人民軍隊”“三灣改編、確定黨指揮槍原則”“精神傳承、構筑政治建軍格局”“軍魂永駐、鑄就不朽紅色豐碑”等四個主題展出,通過圖片、實物、雕塑、場景以及聲光電等表現手法再現了三灣改編的全部內容和精神傳承。
沿著三灣村邊的臺階拾級而上,爬上一百八十六級臺階,是高高的三灣改編紀念碑,紀念碑似把寶劍,直指藍天。
三灣村的楓樹坪早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們離開的時候來了一群軍人,他們舉著黨旗和軍旗,邁著整齊的步伐,在楓樹下掛出“三灣村里尋軍魂,楓樹坪下鑄信念”標語。仰望楓樹,片片紅葉在微風的吹拂下沙沙搖曳,仿佛萬千戰士舉起手中的鋼槍莊嚴宣誓。而毛澤東那洪亮的聲音,仿佛還在耳邊久久回蕩。
三灣神圣,楓樹驕傲,紅紅的楓葉映紅了三灣的山水,鮮艷的旗幟在三灣上空高高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