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筆昔曾干氣象 絲路悠悠匯唐音 ——讀《望長安:“一帶一路”唐詩藝術賞析集》
兩個多月前,恰逢“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之際,我收到友人惠贈的《望長安:“一帶一路”唐詩藝術賞析集》(三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展卷一過,只覺絲路沿線的奇景大觀歷歷在目,詩情墨韻縈繞心懷久久不去。古人所謂“澄懷觀道,臥以游之”,良有以也。
此書主編系文化學者于孟晨,他精選了與絲綢之路相關的唐詩,分“天”“地”“人”三部分,每篇詩歌都由書法名家揮毫書寫、古典文學專家撰文賞析,詩、書、文三者交匯融合,相得益彰。著名學者霍松林先生對這一創意予以高度評價,稱贊它“鐘毓新質,耐人尋味”。就本書詩、書、文分別而論,也各有佳處,讀起來饒有興味,引人入勝。
據編者后記,本書的目的在于“重溫大唐盛世氣象和‘絲路’文化的燦爛,同時藉中國傳統文化能通過這一‘管道’弘闡全球”。基于此,編者圍繞絲綢之路西行路線,精心收集長安、咸陽、涇川、天水、臨洮、蘭州、武威、酒泉、敦煌、陽關、玉門關直至天山、交河、輪臺等沿線城市、地區的唐人歌詠。同時為充分再現大唐盛世氣象,又綴以唐時東都洛陽、華山、潼關、登封等地的名章佳句。所選篇章既有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又有少為人知的遺珠幽草,裁剪得當,頗見功底。全書篇幅雖不稱宏大,但視野廣闊、內容豐厚,顯現出編選者“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文心。
長安是體現盛唐氣象的標志性載體,由此西行,開啟絲綢之路;由此東眺,則臨潼、華山、洛陽、登封次第呈現,萬千氣象盡攬眼底,故在全書具中心位置。主編者特意選擇“望長安”作為書名,自言其包含了“回溯之望”“冀望之望”“景仰之望”“未來之望”等多重意蘊。在具體編排中,有關古長安的詩歌數量亦最多,其中既有李世民“秦川雄帝宅,函谷壯皇居”、駱賓王“山河千里國,城闕九重門”等反映長安城雄偉氣勢的佳作,也有王摩詰筆下“云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的“長安煙雨圖”、中唐詩人趙嘏眼中“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的長安晚秋。在長安城內外的諸多名勝舉凡慈恩寺、曲江、大明宮、輞川、終南山、香積寺、樂游原等處留下來的唐詩名篇皆有代表。此外,盧照鄰反映初唐時期長安生活百態的名作《長安古意》,唐代詩人王維、韓翃等描述唐人在長安歡度上元節、寒食節情形的詩篇也有收入,從而從多角度展現了古長安的景美和人情美。試想攜一卷在手,漫步今日之西安,尋古覽今,低聲吟哦,當別有意趣。
除長安外,本書編選其他地區的唐詩也多上乘之作,特別是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王之渙、高適、岑參等在絲路沿線留下的邊塞詩,沉雄堅毅、豪邁果決,奏響了大唐的正音,給人印象深刻。書中還編選了初唐詩人駱賓王的兩首邊塞詩《晚泊蒲類》和《晚度天山有懷京邑》,為一般詩選少見,令人驚喜,為普通讀者多方位了解這位“初唐四杰”之一的著名詩人提供了有益的線索。
主編邀請陳建貢、于唯德、史星文等幾位陜西書家創作書寫了全部選詩,篆、隸、真、行、草諸體皆備,為本書增色不少。
每篇選詩后附的賞析小文,簡要精當,是點睛之筆。點評者程建虎長期從事唐代文學研究和古典文學教學,平日也以詩詞唱和自娛,詩心靈透,對選詩的理解盡有自家體悟,點評文字雖短,但非蹈襲陳言,多有雋語。如解讀王維名篇《送元二使安西》“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特別強調了“新”的煉字效果,指出“‘新’包含了翠、碧等色調,包含了茂盛、依依、裊娜等狀態,更包含著詩人的欣喜、雀躍……是包含著生命體驗的有溫度和脈動的表達”。對于王維《辛夷塢》等篇所表現的禪意,他頗有會心,寫道:“在‘虛靜’中置身辛夷花下,看生命枯榮,念大地亙遠,思韶華短促,想宇宙洪荒,則萬念俱寂,仿佛與此花同化。此即王維以五色彩筆畫出的禪境?!弊髡哂诙旁娪昧ι跎?,對本書杜詩的賞析也很具個性,字里行間洋溢著對杜工部的親近。如借評杜甫《秦州雜詩》,揭示“詩圣”所以為圣“更在于其痌瘝民瘼、憂心國事的赤子之心”;分析杜甫《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反語出之”的藝術手法,點出“老杜幽默風趣,親切藹然的一面”。賞杜氏名篇《月夜》,更大聲要為杜甫平素在人們心目中不解風情的枯槁印象“平反”,熱情推介《月夜》詩道:“老杜大才,非不能寫兒女情長,實不愿多為也。若情至時,等閑搖筆,便是佳制。若至長安與鄜州,又逢月夜,不妨靜坐,聽聽老杜浪漫的《城里的月光》?!闭Z言蘊藉詼諧,洵為少陵知音。
唐代的鄭虔(廣文先生)“才過屈宋”“德尊一代”,詩、書、畫兼擅,時人譽之為“鄭虔三絕”,是盛唐文化的代表性人物。本書采取這種詩、書、文融合的表現形式,可以理解是后學者對前輩風流的追慕和致敬,同時也是薪盡火傳的繼承。杜工部有詩云,“彩筆昔曾干氣象”,這支承載文明的彩筆曾書寫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在21世紀又在為“一帶一路”倡儀賡續華章。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主旨演講中明確提出:“‘一帶一路’建設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边@本匯集絲路唐音的文化讀物雖然部頭不大,但也參與到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共存的時代洪流之中,由此言之,稱其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不亦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