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鑄魂——軍事題材美術與民族精神的核心建構
前赴后繼(油畫) 羅工柳 全山石
百萬雄師過大江(油畫) 董希文
太行鐵壁(中國畫) 王迎春 楊力舟
占領總統府(油畫) 陳逸飛 魏景山
人橋(版畫) 古 元
主持人:劉大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對話人:劉曦林(中國美術館研究員)
呂品田(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研究生院院長)
張曉凌(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
正如國歌是國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歌頌正義、呼喚和平的軍事題材美術,同樣是國家意志和民族精神核心的承載。在戰火紛飛的歲月,在寧靜和美的年代,美術工作者始終不忘“成教化,助人倫”的丹青之道,以飽含愛國熱情的畫筆和刻刀,塑造英雄們以血肉之軀凝鑄的不朽豐碑,繪就一部集聚精神能量的視覺史詩。
精神史詩與藝術規律
劉大為:20世紀以來,軍事題材美術創作一直堅持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有機結合的創作道路,不僅運用寫實手法,更堅持寫意精神,取得了突出藝術成就。這與美術工作者始終緊隨時代脈動,高揚主旋律,尊重藝術規律,勤于探索是分不開的。系統回顧近百年來的傳承與發展,總結其中的藝術規律、傳播規律和發展規律,對于軍事題材美術創作的穩健前行,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劉曦林:軍隊是國家的脊梁,軍事題材美術則是這脊梁的意象。
軍事題材美術創作古已有之,記古代戰事,頌英雄精神,勵人生奮進,代有佳作傳世。近百年來,伴隨中國革命和解放軍的歷史則出現了革命軍事題材美術創作。尤其抗日戰爭時期發端于延安的革命木刻藝術,不僅僅是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武器,儼然成為一種新型的藝術樣式。它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引下,遵照革命的現實主義理論,且具有自身藝術規律和相當藝術水準的新的藝術形態,并在深入生活和語言之剛健分明諸端留下了寶貴經驗。江豐、胡一川、力群、劉峴、彥涵、羅工柳、古元,以及新四軍的賴少其、莫樸等版畫家,其重要貢獻,就是為革命題材美術樹立了一座豐碑,并被世界藝術史所看重。
新中國成立之后,對于革命歷史的回顧與再表現,因博物館建設和革命傳統教育之需,成為新美術創作的重要主題。各大軍種、軍區創作室之設置,全軍美展之舉辦,為軍事題材美術創作的發展提供了平臺,良好的創作環境使“革命的政治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成為可能。外來的雕塑、油畫探索民族化,中國畫致力于表現現代生活的突破,精品力作遂如泉涌出:《人民英雄紀念碑》奏響中國革命史詩的凱歌,其浮雕水平至今難以超越,《艱苦歲月》則宛如這史詩的一個細節,深入到人的內心世界刻畫;油畫《紅軍不怕遠征難》強化戰事之艱的冷黑色調,《夜渡黃河》動人心魄的情境筆勢,《毛澤東在井岡山上》的中國寫意畫風,《狼牙山五壯士》《決戰前夕》不重敘事而專注精神的表現,均成就那個時代的藝術高度;中國畫畫家以新筆墨與新思維實現了重大題材人物畫的突破,《八女投江》以情節性造型取勝,《轉戰陜北》為側面表現以少勝多之寫意典范,《把學習成績告訴志愿軍叔叔》則以其生活化親切動人……這是輝煌的一頁,英雄主義的主題唱響那個時代,一批力作經受了時代考驗被稱為“紅色經典”。一些作品創作過程的反復和波折,為后人留下了如何處理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如何直面戰爭或者側面表現,如何遵循藝術規律提高藝術格調的經驗。
“文革”中的軍事題材作品曾經歪曲過歷史,以“紅、光、亮”的表面粉飾過歷史,以過度浪漫回避過戰爭的艱苦事實。因之,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的反思與覺醒,首先是正視歷史真實與戰爭之艱的現實主義精神的回歸,正視人道、人性的人文精神的情感性抒發,相應的是構思與藝術形式的解放,使現實主義藝術進入思維與語言多樣性的新階段。
《占領總統府》對軍旗即將升起的“頂點前的頃刻”的妙用,《太行鐵壁》雕塑般的中國畫語匯與群像結構,《晚風》以工筆畫語言塑造和平年代領袖人物的生活視角,《親愛的媽媽》與《大娘家》內含人性溫暖的細節,《楊虎城將軍》對國民黨軍人與戰例的正視,《公元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九時·南京》對歷史時空的真實再現,《雪狼突擊隊》對現代軍人風采的敏銳把握……張道興、劉大為、陳鈺銘、袁武等人物畫家個性化語言的成熟,以及剛剛開幕的“慶祝建軍90周年全國美展暨第13屆全軍美展”上,以現實主義新思維對當代部隊生活的生動刻畫,軍事題材與實驗藝術的結合嘗試,使中國軍事題材美術次第展開日益豐富多彩的創造性篇章。在戰爭與和平這個永恒的主題面前,在軍隊現代化之路上,中國畫家以中國美學重鑄現實主義,重塑當代軍人形象,作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性回答。
軍事題材美術是國家、民族、軍史的洪鐘大呂,它是一個永恒主題。如何梳理以上歷史經驗,總結其中藝術規律,亦是軍內外美術工作者面對的重大課題。因此,需要縱向整理自原始巖畫中的格斗,青銅藝術中的水陸攻戰,漢畫像石中的戰事意象,以至中外軍事繪畫的風格演變,尤其是我軍90年來自“革命畫”發端的軍事美術歷程。繼而在把握中外軍事美學的基礎上,橫向研究軍事題材美術獨特的美學特征,關于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發揮,史實的現實主義與史詩的理想精神,總體的正大陽剛之美與細節的精微深入,戰爭的嚴酷血性與充滿人性的大愛慈懷,整體的宏觀氣勢與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塑造,正面表現與間接表現的構思技巧,軍隊現代化與藝術形式、語言、圖像的變革諸端的經驗與規律。
軍事題材美術創作能否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如何在軍內外美術教育中得到史論與實踐的系統傳承、發揚和創造,如何在軍魂共性審美中培養有藝術個性的部隊藝術史……這些學術課題的研究,必將有益于未來的軍事題材美術創作,使之不僅經得起歷史考驗,也因經得起藝術的考驗而不朽。
國家意志與文化擔當
劉大為:軍事題材美術不只是表現軍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或軍營生活等題材,其核心價值是要體現國家意志,詮釋理想信念、英雄情懷和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正氣,形成強大的精神號召力。因此,軍事題材美術并不是一個畫種,而是人類社會意識形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軍事題材美術創作要永葆活力,美術工作者不能只在形式技法上做功課,還必須深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刻認識軍事題材美術所承載的精神、使命和功能,直面自覺建構具有“中國精神、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民族藝術的時代課題。
呂品田:在藝術體系以至整個文化價值體系中,生而為崇高的軍事題材美術,被賦予特別的歷史使命與文化責任,有著以下不同于一般造型藝術實踐的價值訴求和功能意義。
其一,培育民族歷史意識。清醒的歷史意識是維護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社會基礎。一個民族和國家要想凝聚奮斗進取的社會力量,就應該用文化記憶來抵御時間的銷蝕,以物化表現形式來銘記和培育民眾的歷史意識,讓指向未來的意識形態獲得廣泛認同。在近百年現代化進程中,中華民族蒙受過外辱,也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贏得偉大勝利。這是國人不能忘卻的歷史。以軍事題材美術創作記志這段歷史,不僅可以讓中華兒女深切認識到中華文化傳統在每個重大歷史節點上的偉大現實意義,而且可以通過形象生動的藝術表現,深刻揭示融入歷史時間的大義良知,以至不斷培育廣大民眾的歷史意識,并為之注入體現中華文化統一性和連續性的核心價值。
其二,增強國民憂患意識。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只有成為強者,才能真正擁有和平幸福生活。不屈不撓,奮勇抗爭,是中華民族在生死存亡緊要關頭表現出來的強者精神。和平與發展是當代國際社會的共同目標,更是中國人民的堅定選擇。然而,和平的社會環境需要建設和維護,并最終需要靠雄強的實力來捍衛。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和平歲月里舒適安逸的生活,往往容易讓精神萎靡、意志頹廢,讓靈魂睡眼惺忪,以致破壞和平生活的勢力乘虛而入。因此,生活越是安樂,就越是需要國民保持惕厲之心。軍事題材美術創作及其作品,是和平歲月里增強國民憂患意識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
其三,陶冶英雄主義情懷。擔當大義、舍生忘死、頑強拼搏、勇往直前、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和意志品質,是英雄主義跨越歷史、穿越時空以至魅力永恒的價值內核。英雄人物及事跡所彰顯的英雄主義精神,關系著生命人格的塑造與提升,是一個民族和國家英勇奮斗、自強不息的力量源泉。以造型手段表現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氣概,以交融“崇文”與“宣武”的崇高壯麗之美化育世俗民心,是軍事題材美術的美學特質和審美優勢。我國軍事歷史上有豐富的英雄故事,通過生動的歷史敘事和形象描繪,頌揚英雄、陶冶英雄主義情懷、激勵廣大民眾做新時代的強者,是和平時代軍事題材美術創作的根本價值訴求和至上使命擔當。
其四,揚厲剛健藝術風骨。從美學角度來說,屬于主題性創作類型的軍事題材美術,其特殊性不只在于題材選擇上的特定性,更在于它是以表現英雄主義精神為核心價值追求的一種風格范式。20世紀中葉以來,軍事題材美術創作已形成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英雄主義”美學風格及范式。其一般特征在于,以寫實表現手法和中心式結構來突出思想主題的中心地位,強調真實性和典型性的統一,作品格調剛健明快,透著浪漫主義的高亢氣質。眼下主題性創作門庭冷落,創作取向多偏重一己之小我的表現,情態低沉,氣質羸弱。從審美類型和藝術風格來看,目前這種創作局面還不夠多樣化,其中所缺少的正是一些崇高性質的美學因素——最強勁、最具震撼力、也最能振奮民族精神的雄渾、剛毅和強健。
無論出于美學訴求還是社會學訴求,軍事題材美術創作對當代美術事業以至整個文化建設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藝術家有責任用軍事題材美術的宏大敘事和磅礴抒情,來凝聚民族力量;有義務用剛健的筆調和遒勁的風骨,來記志贊頌雄杰英烈,致力于培育歷史意識、增強國民憂患意識、陶冶英雄主義情懷、揚厲剛健藝術風骨,從而抵御虛無主義侵蝕的價值追求。而如何以扎實的造型功底,根據一定思想主題進行邏輯清晰、表達明確的創作,并在觀念表現的理性結構中融入詩意,不失美學品格地把握敘事形式,創造以個別體現一般、將一般寓于個別的典型藝術形象,則是提高軍事題材美術創作水平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砥柱中流與時代路向
劉大為:在強軍新征程上,文藝的使命重大。古今中外的藝術創作,始終伴隨著意識形態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軌跡而展開。如今,面對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不斷推進、軍民文化層次整體提升,以及社會對軍事題材美術所提出的更高、更新的要求,軍隊美術工作一方面要加強自身隊伍建設,從文化建設形勢和文藝人才需求出發,不斷轉變育人理念,構建有軍隊特色的美術教育體系,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軍隊美術工作者;另一方面,要與時俱進,緊跟中國軍隊現代化發展進程,把推進軍事文化創新、創作反映現代化軍隊新面貌的藝術精品作為中心環節,從官兵文化訴求等方面探尋規律,充分調動創作熱情和才情,充分展示創作成果,強化軍事美術的現實擔當。
張曉凌:軍事題材創作在中外美術史上均有著堂皇的實績,成就了不少大家,也留下很多讓人回味的故事。包括軍事題材在內的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又稱為“歷史畫”。在現代藝術史上,一個大相異趣的現象是,當西方以拒絕“歷史畫”而步入現代時,中國美術卻確立了這樣的信念:對歷史的寫實性審美建構,不僅是中國美術現代性轉換的必由之路,也是其美學價值獨樹一幟的根本。時至今日,歷史畫在西方已是蹤跡難覓,而中國卻對歷史畫保持著強勁的需求,歷史畫創作也因此呈現出旺盛的態勢。隨著建軍90周年盛大節日的到來,軍事題材創作再次成為整個社會尤其是美術界關注的焦點。在近日舉行的數個研討會上,除了既有的“紀念碑性”“英雄主義”等主題一再被提及外,藝術家們又提出了“有血性、有靈魂”“軍事題材與當代藝術形式融合”“平凡中的崇高”,以及“軍旅主題的人性化表達”等新命題,顯示出軍事題材創作的新視角、新路向。
軍事題材創作有自己獨特的歷史經驗、價值追求、審美屬性與藝術規律。作為對歷史的審美編敘,其艱深程度,要同時面對三重壓力:科學實證、意識形態建構和審美圖像塑造。科學實證,即創作要以史實的考證為基礎;意識形態建構,是指作品的主題確立與精神指向;審美圖像塑造,則指作品的結構經營及人物形象呈現。同時,其艱深程度還體現為創作主體的多元化,以及創作結構的復雜性。從項目策劃、題材選定、文本闡釋、主題確立到草圖審定乃至作品的完成,其結構是一個龐大的共謀性結構。其中,作為贊助人、委托人的國家(軍隊),文化管理機構,歷史學家,考古學家,藝術家和藝術理論家分別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承擔了不同的職責。因而,軍事題材作品與其說是藝術家苦心孤詣的創作,不如說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其美學風格也由此呈現出集體主義和國家至上的美學精神。
問題在于,今天,還有多少能承擔重大題材創作任務的美術工作者呢?從近期的數個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實踐來看,這一問題已相當嚴峻。面對重大題材創作,創作者大都有三個明顯的缺陷:信仰缺失、認知水平低下和技術能力弱化。而且,這一問題的嚴重性還在于,“80后”一代的美術工作者們,還有愿望去繼承前輩們的軍事題材創作傳統嗎?我認為,這是軍事題材創作遠遠滯后于人民軍隊發展的現實,遠遠滯后于國家對軍事題材創作的厚望,遠遠滯后于人民大眾對軍事題材作品需求的根本原因。
為今之計,只有從教育抓起。新中國美術教育在歷史畫創作人才的培養上是有經驗、有心得、有成果的,只是這一傳統近年來日趨式微,幾近斷弦難續。應該說,當今美術教育的專業和課程設置很少考慮到國家、軍隊對重大題材創作的需求。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表現人民軍隊的發展為主旨,重建軍事題材創作人才的培養體系,是擺脫當下困境的一條出路。這其中有三件事可以做:其一,開設相關專業,設置相關課程,以寫實體系為基礎,同時探索軍事主題與當代藝術形式的融合;其二,梳理軍事題材美術創作的歷史經驗,總結軍事題材美術創作的藝術規律和美學特色,形成從實踐到理論的完備的教學體系;其三,以創作帶動教學。
從歷史上看,美術院校從來都是重大題材創作人才輩出的搖籃。在歐洲美術學院的傳統中,歷史畫創作專業在所有專業中排名是最高的。然而,往事如煙,今日之歐洲美術教育,除了佛羅倫薩美術學院保留了一些歷史畫創作課程外,其它各美術學院大都放逐傳統,成為所謂實驗藝術的一統天下。令人擔憂的是,中國的某些美術學院也照葫蘆畫瓢,最終導致重大題材創作人才的斷檔。
人民軍隊發展的現實,解放軍官兵的奉獻和犧牲,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他們才是共和國的脊梁與基石,他們應該成為中國當代美術所要表現的主體。面對他們,中國的美術學院教育應該有所為,再遷延等待,會悔之不及。
版式設計:蔡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