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前:在廣闊的土壤之上尋覓寫作資源 ——我看軍旅文學“新生代”作家的整體風格
進入新世紀以來,以王凱、西元、王棵、裴指海、盧一萍、朱旻鳶、王甜、曾皓、曾劍、李駿、魏遠峰等人為代表的軍旅作家“新生代”浮出水面,從業余走向專業,從青澀走向成熟,漸次成為了軍旅文學的希望和未來。他們之中的佼佼者已經在當代文壇初露崢嶸。
“新生代”在成長之初緩解了新世紀軍旅文學出現的“孤島現象”,他們的創作成果大多體現在中短篇小說領域,數量可觀,并在質量上有著較高的藝術水準。“新生代”的成長環境決定了這些作家再難復制前輩們深切的戰爭親歷和磅礴的集體疼痛,也因此,他們的創作呈現的是從個體的角度切入生活,顯示出迥異于老一代軍旅作家的敘事范式和美學風貌,這既顯露出新世紀軍旅文學與其承接的“新時期”軍旅文學之間創作生態環境以及文學觀念的代際差異,也彰顯了“新生代”作家在新世紀語境下試圖構建獨立美學追求的創新精神和自覺意識。
顯而易見,“新生代”作家大多數有著扎實的基層部隊生活經驗,各自從熟稔的軍旅生活出發,營造屬于自己的一方“營盤”,寫下了一系列暗含個人成長經歷、富有個性化敘事風格的小說。然而,當“新生代”所描摹和繪制的“軍營現實”進入到一種過于私語化的境地而無法尋求突破時,他們筆下的軍旅生活的面目就顯得稍嫌狹窄了。作家們顯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近幾年,在完成了最初的對軍營生活的回顧之后,部分“新生代”作家主動突圍,在更為廣闊的軍旅文學土壤之上尋覓新的寫作資源,他們的新作顯示出主動向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等軍旅核心價值的積極靠攏,并從中引發出獨特的思考。
在建軍90周年之際,把這樣一個年輕的綠色方陣(作者年齡上限45周歲)的11部中短篇小說集,集納為“向前——新銳軍旅小說家叢書”(北岳文藝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推薦給大家,原因也在于此。正所謂“新松千尺待來日,初心一寸看從頭”。
為了讓大家對這個“新生代方陣”有更好的了解,我試著努力對11位作者的創作特點進行簡要勾勒。
王棵曾經去南沙體驗過守礁生活,這使他有能力抵達守礁士兵的精神深處,這種能力給他帶來自信。在早期的創作生涯中,他有意識地運用這種能力,密集地向文壇遞交過一批以礁島、軍艦、海洋為背景的中短篇小說。這段寫作經歷多少影響了王棵的創作理念。在后來可謂點多面廣的創作實踐中,他的許多小說都與早期充滿腥咸海味的小說在內部建有秘密通道,這個通道是由孤島這一意象構成的。孤島的意象,來自于彌漫在這些小說中的孤獨感。
王凱將日常化和個人化帶入到對軍人形象的摹寫之中,把真性情和真本色傾注到這些人物的身上,層層剝除和消除了曾經強加到軍人身上那些虛假矯飾的東西,既還原了真實的軍人形象和軍人人性,又保持了理想主義的底色,讓真正的軍人精神和品格的光輝煥發出來。從王凱小說中那些遭遇理想與現實矛盾、身陷情感與道德困境、面臨追尋與放棄抉擇的普通軍人身上,可以看出作家對于軍人職業與生命本質的深切思考。
王甜筆下內容涵蓋歷史戰爭中小人物的命運、現實軍旅中的個體成長、軍人的情感與婚姻、退伍軍人對軍旅生涯的反思等多個方面,并在整體上呈現出相近的特色:主題思想融入哲理色彩,例如對歷史真相的追問、個體的自我救贖等;輕情節重狀態,擺脫對情節的過度依賴,強調對人物生存狀態的描摹;藝術表現上采用“輕魔幻”手法,以超現實的情節或細節凸顯主題。
西元堪稱新世紀軍旅文壇的“拳擊手”,出拳頻、力道大而且擊中要害。他喜歡直面戰爭的“戰壕”描繪,無論是現實題材還是戰爭歷史題材,都竭力表達一種充滿激情的精神力量。注意將人放置在社會、歷史語境中進行打量,力求通過內外結合的方式,辯證地寫出人物靈魂的深邃以及存在本身的復雜。他的作品還注重哲思和詩性的融合,語言往往帶有詩性色彩,跳躍、靈動,帶有鮮明的哲思意味。
李駿的小說,多以邊疆生活、故鄉生活、機關生活為主題,堅持對日常生活的書寫,充滿了溫暖陽光、深情厚誼。他寫邊防官兵的生活,細致入微、幽默風趣,將邊關將士的戰天斗地、訓練操課、喜樂悲歡,通過簡潔明快的手法,寫得栩栩如生,生動感人;他寫故鄉的革命英雄,均以獨特視角,通過英雄的傳奇經歷、情感人生、命運吊詭,展現出一派風生水起、一波三折的景象,卻又將英雄還原于人,不避歷史得失,不諱尊者之榮,讀后令人久久深思與嘆息;他寫機關生活,關照現實,追蹤變化,既味道純正,又起伏跌宕,既現實骨感又充滿溫情。
相較于業已習見的軍旅文學敘事,朱旻鳶的小說別具一種斑駁復雜、意緒蒼茫的審美色彩。這部集子收錄的5部作品都沒有離開過“塞外”和“部隊”,故事原型甚至都來自一個連隊。這些中短篇小說以獨特的新穎視角和作家幽默頑劣且活潑彈跳的個性化語言指涉當下軍人的生活,甚至有著小小的滑稽變形,對現實基層的把握有幾分戲謔和調侃,使底層連隊生活呈現為一種似真非真、似像不像的笑鬧場景。青年人的活力與智慧,青春期的激動與狂想,都可以無所顧忌地表達出來,為我們展現了部隊生活的另一個截面。
盧一萍在西部邊疆地區生活過二十余年,對生活有著敏銳的觀察力,注重對人性的挖掘,善于捕捉底層人物身上的光亮,通過他的文字,可以引導讀者對紛繁的現實生活有更真切的理解。其豐富的生活閱歷為小說帶來了獨特的創作風格,他善于營造大氣悲壯的氛圍,襯托出微小生命的豐富多彩和昂揚向上的精神。小說主人公性格塑造立體豐滿,細致勾勒了現代軍人豐富的內心世界,在當代軍旅小說創作中頗具特點。
曾皓發表于不同時間段的中短篇小說,在思想脈絡上有著清晰的主線,都有著對現實的強烈關切和理性的批判,更重要的是有著對筆下人物生命狀態的關照和表達,抒寫他們在時代縫隙中的尷尬、困惑和對終極理想的追求,敢于用小說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給予愿景。而他文字中表現出的“自由、輕盈、神秘”的審美特征,更讓他的小說呈現出一種超越現實的靈動和向上飛升的狀態。
曾劍善用短句和比喻,所以他的中短篇軍旅小說呈現出散文化的傾向,具有濃厚的抒情意味。他用舒緩的筆調,從容不迫地書寫著普通士兵的故事,展現他們“怨而不怒”的情緒,情感質樸真實,讓人感受到一種中國傳統中特有的中和之美。曾劍的寫作,也像他小說的敘事節奏一樣,不急不緩、從容有度、踏踏實實,一邊深情地回望故鄉,一邊走進軍營、深入普通士兵的生活,用心感受,用筆書寫,用春日般的人性美溫暖著為生活奔波的人們。
迄今為止,裴指海所創作的中短篇小說主要聚焦于革命歷史題材和現實題材。相對而言,革命歷史題材小說是作者著力最深的一個領域。他創作了一系列革命歷史題材的中短篇小說,充溢著旺盛的想象力與卓越的文本建構能力。他的作品尊重歷史事實,表現了革命歷史的紛紜復雜,力圖以當代視野最大限度地還原革命歷史的復雜性,發人深思,進一步拓寬了這一題材領域的深廣度。
魏遠峰的軍旅小說都放在三多塘。這是他新兵連的地方,他的三多塘是有氣味有質感的:炮庫中陳年水泥的味道,菜地施肥后的味道。還有一尺多長老鼠的樣子、鳳凰樹開花的樣子、菜地邊含羞草的樣子。魏遠峰的鄉土小說,則總是黃河、黃河灘、武陟縣,故土之地,血脈之源。這些,讓人想起福克納“郵票般大小的故土”及其虛構的杰佛生小鎮。
說來也巧,以上11位作者的單位或者曾經服役的部隊,正好涵蓋了海陸空三軍和東西南北中各戰區,以這么一套多姿多彩的小叢書,向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獻禮,適得其所,恰逢其時。
本叢書名“向前”,引自《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第一句:“向前!向前!向前!……”
(作者:朱向前 此文系作者為“向前——新銳軍旅小說家叢書”撰寫的序言,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