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軍旅文學對于軍隊成長的抒寫
軍旅文學如同其他文學門類一樣,隨著時代語境的更迭在不同時期衍化為不同的面貌。“不變”的地方則在于,它比任何其他文學都更與國家、民族這樣的宏大意象緊密貼合在一起。這種執著曾讓軍旅文學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遭受冷遇,但也因此,它得以在西方文學思潮的沖擊下,屹立不倒地呈現出了自身的基本精神特質。所謂“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
家國情懷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這兩句著名的詩句誕生于抗日戰爭時期,可以視之為漫長的歷史時間段內中華民族集體訴求的一個隱喻,充斥著凝重、熱烈而蓬勃的情緒。苦難如同紐帶,尤其能把中華大地上的普通百姓們緊密聯結在一起,以對抗長期的外敵侵略和民族壓迫。
人類對土地有著天然的深刻眷戀,而土地的意象又和家園、國家的概念密不可分。因此軍旅文學從來不缺乏家國情懷。
徐懷中的非虛構長篇《底色》(2013年)是近50年前,“中國作家記者組”組長徐懷中率組在越南南方戰地采訪的一部“戰地日記”。素材“非虛構”,寫法卻融小說、散文、通訊、政論于一體。《底色》從中越兩個國家亦友亦敵的不同視角來反思戰爭中不同民族的家國情懷,并在復雜糾結的情感中探索和彰顯人性,顯得睿智、通達、深刻、犀利,無愧為新世紀軍旅文學的重要收獲。
黃國榮的《碑》(2012年)是一部以戰俘為主要表現對象的長篇小說,題材的選擇,顯示出作家在刻意向高難度寫作挑戰。作品以某摩步團連長邱夢山的戰斗經歷、人生際遇和情感脈絡為線索,涵蓋了日常生活和戰爭生活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狀態,表現了戰俘對祖國的深深眷念和難歸家園的深深痛苦,具有高度反思意識。
孔立文的長篇小說《秋水長天》(2016年)聚焦兩岸,恰逢其時。兩個主人公,一個叫孟昭忠,一個叫孟昭華,名字本身就帶了一種隱喻。這對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在戰爭中離散,加入不同陣營,生死對決,命運多舛。小說既寫了戰爭對人的直接戕害,也寫了后戰爭時代對人的間接戕害。作者通過寫戰亂、離別、鄉愁和歸根,寫出了老百姓對和平的向往,對國家統一的呼喚。
英雄主義
英雄主義同樣是軍旅文學的精神底色。它既是軍旅文學的啟蒙向導,也是軍旅文學不變的靈魂,并在漫長的歷史推演中展示出不同的敘事樣態。
2014年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評獎結果揭曉,軍旅作家馬曉麗的短篇小說《俄羅斯陸軍腰帶》、徐懷中的長篇紀實文學《底色》、賀捷生的散文集《父親的雪山 母親的草地》、侯健飛的長篇散文《回鹿山》等作品集體奪得桂冠。
賀捷生在文學之路上艱難求索,終于在近80高齡之時迎來了自己的文學高峰。馬背上顛簸的歲月成為這位女將軍童年最刻骨銘心的回憶,《父親的雪山 母親的草地》(2013年)鐫刻著作家自身的生命印記。在賀捷生筆下,殘酷的戰爭既是不得不面對的生活,小女孩的視角和凝練、略帶傷感的筆觸又賦予了文字一種詩意,一種情懷。戰爭的殘酷性通過側面的觀察傳遞出來,動人的細節和孩童的稚嫩與純真更是宛若白蓮般可貴、高潔。
《俄羅斯陸軍腰帶》是描寫軍人精神氣質的一篇佳作。小說取材于一次中俄邊境軍事演習,選取了“陸軍腰帶”這一物件作為牽引點,通過描寫雙方的幾次交集,在對比中表現中俄軍人之間思想、文化、情感的差異,也寫到 了兩國軍人之間從對峙到和解、再到互相認同的過程。中國中校秦沖和俄國上校鮑里斯都是典型的鐵血硬漢型軍人,他們之間的對抗源于軍人尚武爭優的心理機制,而他們的和解與認同也來自軍人間的惺惺相惜。
侯健飛的《回鹿山》(2012年)寫了“我”對父親這樣一位沒有戰功的老軍人的認識過程,“我”的成長軌跡是印刻在與父親的沖撞和對父親情感的逃離之中的。父親不乏戰功,卻在新中國成立前悄悄回到家鄉,當起了農民。而“我”對這一切并不知情,以年輕人的氣盛和理想鄙視父親的平庸,不理解父親的藥癮。而真相是,父親以一種寬恕的形式對待戰爭,理解戰爭,而選擇獨自承受戰爭帶來的身體傷痛。父親身體力行地為兒子傳遞出人生觀:隱忍、寬容。這既是男人的品格,也是軍人的擔當。遺憾的是,當多年后父親離世,“我”才意識到其價值,父子之間被刻意擱置的相連血脈再一次奔涌起來,而“我”已追悔莫及。作者用情至深,而筆調和節奏卻是克制的。
不忘初心
當下的文學作品以何種角度切入歷史,是對作家能否把握時代脈搏、梳理清楚時代肌理的重要考驗。面對駁雜豐繁的過往,一些軍旅作家用當下的視角寫出了歷史新意。
王樹增的三卷本非虛構長篇《抗日戰爭》(2015年)創作周期長達8年,洋洋180萬言。作品力求精準、客觀地再現復雜豐厚的抗戰歷史,正視并尊重國民黨在抗日正面戰場中發揮的作用,“徹徹底底梳理抗日戰爭的每一寸時光,尋找民族心理發展歷程”。
彭荊風的長篇紀實文學《旌旗萬里——中國遠征軍在緬印》(2016年),反映的是1942年中國先后派出20余萬軍隊赴緬印作戰的悲壯經歷。那不僅是現代史上的壯舉,更是事關中華民族安危的重要舉措。它完整、深刻地反映了中國遠征軍在緬印戰場的一系列戰爭和相關事件,力圖以文史融合的方式呈現戰爭面貌。
長篇小說《吾血吾土》(2014年)的作者范穩在長達4年的時間里查閱史籍,深入滇西地區,采訪抗戰老兵,并遠赴臺灣等地采風,最終完成了這部反映西南聯大時期一代知識分子投筆從戎御敵救亡、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起落沉浮的英雄史詩。此書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提名。
在當前時代語境下回望歷史,作家們切入戰爭的角度正在發生轉變,胸襟更為寬廣,格局也更加開闊。這種立場轉變顯現出作家的進步,同時更是時代的進步,它彰顯出大國氣象應有的藝術風范和文化自信。
回顧歷史的同時,軍旅作家們也在努力開拓新的書寫領域。在改革強軍背景下,作家們從軍隊高科技領域和特殊領域入手,寫出了為祖國獻禮之作。趙雁的長篇報告文學《中國飛天夢》以恢宏筆觸向世人全景式地展現了中國飛天之路,展現了中國航天員這個特殊群體及其背后科研人員攻堅克難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張子影的長篇報告文學《試飛英雄》寫了一群空軍試飛員,觸及了這群平凡英雄的內心。
對于文學來說,當下充滿挑戰,也充滿機遇。軍旅作家需要隨時更新生活經驗,一方面加深對歷史的認知,在對黨史、國史、軍史的深入研究、挖掘和藝術創造中增強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另一方面也要在新時代中覓新題,寫新章,更好地回應時代給予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