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劇《第一書記》在京上演
劇照:南天村第一書記劉螢(右二)向老支書(左一)及村干部介紹金絲蠶特色產業項目。孫文振攝
7月22日、23日,由廣西廣西德保縣馬骨胡藝術中心表演的現代壯劇《第一書記》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上演。該劇以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選派3000名優秀干部到3000個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為背景,講述了女博士劉螢擔任南天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故事,奏響了廣西“第一書記”這個群體向貧困宣戰、建設美麗廣西的時代樂章。
《第一書記》演出大獲成功
在飾演南天村第一書記劉螢的演員哈丹的眼里,劉螢是一個年輕有為、吃苦耐勞、思想先進的新一代女書記。“她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吃苦耐勞的干勁,讓人感動。她的身上有很多閃光的東西,這也是許多第一書記身上共有的好品質。”哈丹說。
為了塑造好第一書記的形象,主創人員多次深入山區農村采風和體驗生活,實地了解了貧困山區的真實情況。“第一書記們都很年輕、能吃苦,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但他們都在咬牙堅持。”哈丹說,“這部劇的所有故事,都是來源于生活的真實故事,都是我們聽到的、看到過的、曾經發生在第一書記身上的故事。這些故事感動了我們,也感動觀眾。”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原副巡視員陳巧燕認為,《第一書記》啃了一塊硬骨頭。“它寫的不僅是現實題材,而且是政策性很強的題材。這類題材不好寫,特別是用戲劇的形式表現時,弄得不好,就很容易變成宣傳和說教。”陳巧燕說。
“《第一書記》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真實生動的、多側面、立體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不是僵化、符號式的,他們都卷入了戲劇沖突,在命運中沉浮和成長。這是令該劇顯得生動、鮮活的要素,并使主題內涵能夠通達至人生哲理的層面。”廣西桂劇團原團長、一級導演馬櫪評價說,該劇是既有戲曲特性又有時代精神的作品,它兼顧了城鄉新老觀眾不同的審美需求,是用傳統戲曲形式表現現代生活的成功范例。
“戲曲之鄉”的壯劇發展紅紅火火
1955年,德保縣東安街業余演劇隊將壯劇《寶葫蘆》帶到全國群眾業余音樂舞蹈觀摩會的大舞臺,演出獲得了優秀節目獎。
“當時,周恩來和劉少奇觀看了演出。那次演出確立了‘壯劇’這個民族劇種在我國戲曲舞臺上的地位。”德保縣文化和體育廣電局局長梁浩介紹說。作為自治區級的“戲曲之鄉”,德保縣不僅有專業的壯劇團,全縣12個鄉鎮還有民間壯劇團50多個,壯劇發展得紅紅火火。
當《第一書記》被確定為2017年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劇目后,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特別重視這次會演,派廣西戲劇院壯劇團全程指導演出。
“為了講好這個主旋律故事,我們特別邀請了20名第一書記講述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經歷,獲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帶領主創人員深入偏遠貧困山區體驗生活,使排出的劇目有生活、接地氣。”廣西戲劇院壯劇團團長唐紅友說。
在講好故事的同時,《第一書記》這臺劇目也凸顯了濃郁的民族特色,充分運用了德保山歌、那坡山歌、壯劇特有唱腔“呀哈腔”等民族元素;舞蹈創作也多以壯族勞作場面為基礎,體現了火熱的勞動生活。
入選2017年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劇目后,主創人員在原有劇目的基礎上,再次進行了重新修改和創編,并邀請專家多次進行了指導和論證,又經過了多次精心打磨。
向貧困宣戰的“現實版”仍在繼續
“第一書記在廣西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很大、很好的作用。他們用智慧和知識帶領百姓致富,用真誠和愛打開百姓的心鎖,用執著和堅強帶領百姓克服困難、發展生產、增加收入,是廣西脫貧攻堅戰中的典范和縮影。”德保縣委書記石永超說。
目前,廣西尚有28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德保縣也名列其中。按照中央部署和自治區、百色市的要求,德保制定了“十三五”發展規劃,重點抓好壯大產業發展、完善基礎設施、提高村級收入、做好易地搬遷等工作,以產業發展帶動縣域經濟發展。
德保縣是國家民委定點幫扶縣。為貫徹落實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和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工作會議精神,國家民委專門印發了《國家民委“十三五”定點扶貧工作方案》,將重點開展加大投入促進增收脫貧、開展教育科技人才幫扶、支持民族文化體育事業發展、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等6項工作,力促2018年德保縣實現脫貧摘帽。
“國家民委連續幫扶德保縣20多年,不僅派駐了大批干部人才,而且給予資金、物資和項目支持,幫扶工作覆蓋了民生各領域,有些產業和項目已經開花結果,百姓得到了很大實惠,大家反響非常好、評價非常高。國家民委領導也經常到德保為我們加油鼓勁兒,讓全縣人民感覺到了國家民委對我們的關懷和溫暖!”石永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