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古城文林村火把節印象
火把節現場火光通明。
今年回麗江調研,恰好趕上了7月18日開始的麗江古城文林村的納西族火把節。文林村屬于大研街道辦事處義尚社區,與五一街相連,是目前大研古城內完整保存明清以來建筑格局的一個傳統村落。村里現有165戶人家、564人,全部是世居的納西族,是當下大研古城內能充分彰顯納西族活態文化的一塊寶地。
火把節當天,很多人都興高采烈地去參加活動,附近公路上也停滿了車。擺放在街巷路上的火把,完全是傳統的納西族火把形式,上面點綴著各種水果和鮮花。按傳統習俗,小朋友還往火把上撒被當地人稱為“叔西”的樹葉,這些葉子撒到火把上,發出好聽的噼啪聲。
文林村的火把節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有創新,比如東巴祭司在火把點燃前舉行的祭火祈福儀式、居民和文林村外來商戶安排的長街宴等。長街宴上,主客同坐一桌,品嘗納西族的傳統盛宴,其樂融融。顯然,火把節營造了商戶和居民和睦相處的氛圍。
麗江大研古城的火把節是個非常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節日,納西話稱之為“串美生恩”。從農歷六月二十五開始,家家戶戶都會扎好幾個松木火把,火把上綴滿五彩的鮮花和各種水果,連過三日。吃過晚飯,老幼婦孺都坐到火把旁邊,點火時間一到,滿街一片通明。姑娘和小伙子邀約一起扎特大的火把,在火把旁跳繩。有些好動的年輕人則聚到一起,每人舉著一個點燃的火把去游逛。入夜,從高處鳥瞰,滿城火光通明,映耀玉龍白雪,美麗異常。
曾經有一段時間,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麗江古城的居民逐漸遷出了古城,這個火把節就逐漸冷淡了。盡管搬到城外的納西族也過火把節,但零零散散、不成規模,再也沒有了原來那種熱烈的節日氣氛。
文林村村民的老宅院很多也出租給了外來商戶。但村委會和村民經過充分協商后,做了一個非常明智的抉擇——在文林村現有土地上進行整村規劃、整村發展。除了現存的明清建筑群等老民宅之外,擴建村民集中居住在社區外圍空間,所有新建的民宅都保持了納西族庭院民居的特色,并引入水源形成大研古城原有的“小橋流水”風格,還建設了富有本地文化特色的社區戲臺、石牌坊等。村里組織了樂舞協會,除了納西古樂之外,還把“勒巴蹉”“仁美蹉”等不同鄉鎮的納西族傳統樂舞引入文林村,形成了很好的鄉村文化氛圍。文林村提出的目標是要傳承和延續古老的納西族民俗文化。
文林村的發展,為當下麗江旅游的發展和文化的保護傳承,提供了一些啟示:
首先,隨著麗江古城居民逐漸搬出古城,如何展示這個原來以日常化的民俗生活情趣和魅力為主要特色的古城文化,是一個難題。文林村的嘗試和他們迄今的實踐,提供了一個保持古城民俗文化活態傳承和再生產的場景和可行性。通過文林村的社區生活,游客可以看到古城居民的生活習俗、居家文化和社區文化,延續麗江古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并通過與時俱進的創新,煥發出新的活力。
其二,文林村能夠舉行傳統火把節、傳統燈會等,關鍵因素是聚居的社區格局沒有變。有的村鎮,老民宅出租給商戶后,本地居民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于是紛紛在城市和城郊購買新居,一個社區的村民都分散到各個小區去了,再也形不成一個聚落。久而久之,外面的商戶日益增多,村子也就自然會成為一個“客棧村”“空殼村”。只有豪華的客棧而沒有本地居民的村落是難以延續它的文化魅力的。文林村的實踐,給麗江如何保持傳統村落的魅力、延續傳承本土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它與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專家贊譽的束河古鎮的“分區制”有相似點。
其三,本地居民聚居的社區的存在,給以后進行以保護村落自然和人文環境為前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比如以保護水源等重要社區資源為前提的村子建設、對客棧開發建設等的必要規定和制約等。文林村的納西族居民有傳承納西族母語文化的便利條件,可以在村里傳承和恢復一些大研古城已經消失了的民俗,如火把節、五月端午早市等,還可每年舉行集體祭天儀式,再現“納西是祭天人”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