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藝研究的三個原點問題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及其對世界帶來的沖擊和改變,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今天的互聯網已不再是“青年部落” ,也不是某些專業群體的領地。網絡文藝也隨之成為大眾矚目的現象。然后,在熱議甚至熱炒之下,在所謂“風口”面前,網絡文藝的理論研究明顯滯后,有三個原點意義的問題尤需認真思考和回答。
第一,網絡文藝的概念如何界定?在實踐層面,新事物的發展經常是“草鞋沒樣,邊打邊像” ;在理論層面,對一事物的內涵作出清晰界定,則是學術探討的前提,即便這種界定會隨著實踐的進展而重新界定,也依然如此。更何況, 2015年,“網絡文藝”已經出現在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中。這是“網絡文藝”第一次作為一個概念在中央文件決議中正面提及,推動、規范網絡文藝的政策設計同樣需要理論為支撐,界定“網絡文藝”的內涵同樣十分必要。應該說,關于網絡文藝涵括的內容,人們心中已有大體的看法,舉凡網絡文學、網絡劇、網絡電影、網絡游戲、網絡綜藝、網絡動漫等都包括在內,但列舉不能代替定義。有人說,網絡文藝就是“互聯網+文藝”的一切,但這“一切”又如何厘定,是在網絡上傳播的文藝,依托網絡生產的文藝,或者計算機“創作”的文藝(比如電腦寫的詩) ,依然需要探究。有人說,網絡文藝是傳統文藝的網絡延伸,重在“文藝” ;也有人說,它是一種新出現的文藝類型,重在“網絡” ;更有人另辟蹊徑地提出,網絡文藝重心既非“文藝”也非“網絡” ,而在于“新” 。然而,“新”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網絡之外,文藝就沒有新的發展了嗎?或者說,我們無法祈望比網絡更“新”的東西了嗎,網絡竟是“新”之終結者嗎?看來,把“新”作為網絡文藝的本質屬性也未必妥當。
第二,網絡文藝新經驗如何概括?互聯網的發展,使文藝從創意到生產、從創作到消費、從傳播到欣賞,都經歷著一場聲勢浩大的網絡化?;ヂ摼W不但“拉近”了人與藝術的距離,而且把人“拉進”了藝術,人們不僅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消費和欣賞藝術,而且擁有了直接參與藝術生產創造的可能,這不但沖擊著傳統的審美體驗方式、創作接受規則等,也讓人們在藝術領域獲得了更多主動權。一言以蔽之,身處這個互聯網的時代,我們有了一大把新的藝術經驗,這不但是古人沒有經歷的,即便是30年前的人也是無從想象的。但是,目前這些新經驗只停留在表面現象的描述、直觀感受的傾訴或簡單的價值評判上,沒有在理論上得到概括。比如,網絡文藝的審美新體驗是否會“倒逼”藝術創作,乃至于影響整體藝術格局呢?美術史家巫鴻認為, 《清明上河圖》最杰出的地方并不在于豐富、宏大的場面,也不是栩栩如生的逼真,而在于手卷的媒材特質所創造的“移動的繪畫” ,及其給人帶來的獨特的視覺經驗。近代以來,人們更多是在博物館、展覽館、美術館欣賞藝術作品,而美術館里的《清明上河圖》往往是一覽無余的,原先那種視覺體驗也就發生了改變。隨著美術展覽的互聯網化,數字美術館、 3 D虛擬在線美術館日漸發達,欣賞方式改變了。當我們面對數字化形態動態呈現的《清明上河圖》 ,獲得的又是另一種體驗了。值得注意的是,當一種欣賞方式日漸成熟,在社會上普及、固化,就會具有制度的意義,反過來對藝術創作與創作者產生巨大影響,進而改變藝術生態與格局。又如,在互聯網不斷改變藝術的同時,藝術也在不斷吸納著互聯網的屬性,呈現越來越明顯的媒介化趨勢。當下的人們之所以需要藝術生活,不再只是滿足個體內心的審美需要,而是人群認同方式、聯系紐帶和社交渠道。與此相應,藝術領域經歷著一場以互聯網特別是社交媒體為工具的“再組織化”浪潮。近年來,網絡作家協會、網絡影視評論委員會等應運而生,而在更廣闊的網絡空間里,數量巨大網絡觀影團、讀書會、戲迷群等自組織正在成為人們藝術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這些變化又將帶來什么呢?文藝與生活的關系是否要從理論上作出新的說明呢?再如,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對藝術的機械復制的揚棄。于是,一度被邊緣化的小眾審美偏好不但有了實現的可能,而且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好,在“自組織”連接而成的社會網絡中,共同的藝術體驗以及對這種體驗的分享,不但會降低人們追求個性化審美偏好的成本,還會進一步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個性化審美需求的渴望。因此,強調差異化審美的藝術或許將迎來一場逆襲,一種新的審美風尚也將悄然興起。林林總總的新經驗對藝術意味著什么,對整個社會的藝術版圖又意味著什么,無疑都需要在理論上加以概括。
第三,網絡文化的發展趨勢如何評估?在互聯網的世界,未知似乎永遠大于已知。就中國人的經驗而言,從街坊四鄰在村里的戲臺下集體看戲,到一家人圍著電視機看節目,再到每人捧著手機看視頻或玩游戲, 30年左右的時間就完成了藝術生活方式的巨大更迭。那么,再過30年,又將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網絡化是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網絡之外無世界”終將成為現實,今人所謂“網絡文藝”或將成為一個歷史概念,因為在未來,一切文藝或許都將是網絡的,到那時,文藝的發展規律將發生什么變化呢?智能化也是伴隨著互聯網而來的一大趨勢,文藝創作的智能化意味著什么,前景又是什么?電腦寫小說,已經不是科幻故事;計算機寫出的詩,也幾可亂真。最重要的是,電腦似乎正在無限接近人性本身,并不斷以“算法”瓦解著那些原本我們認為屬于人性甚至神性的東西,或許在某一天,計算機將比真實的人類更加“完美” 。如果我們承認文藝要表達人性,那么,關于網絡文藝的最本質的問題就變成,人性中不可替代的東西到底是什么?文藝又該如何捕捉和表達它呢?對這些問題的探索,無疑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網絡文藝的發展趨勢。
綜上所述,加強網絡文藝的研究,破解這些原點問題,特別是對“互聯網+文藝”的新經驗作出理論概括,或許能成為構建文藝學、藝術學、美學領域中國學派的學術生長點吧。